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三种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部位的对比分析,探索婴幼儿最佳穿刺采血部位。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543例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的婴幼儿,分别经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按采血部位随机分为三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按压时间、凝血发生率、患儿对疼痛反应强度。结果三组的标本凝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桡动脉组与肱动脉组、股动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按压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对穿刺的疼痛反应有显著差异性(P<0.05),桡动脉组患儿的疼痛反应优于其他两组。结论婴幼儿经桡动脉、肱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在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按压时间、凝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患儿对疼痛反应强度低于肱动脉、股动脉。因此,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四种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部位的对比分析,探索最佳穿刺采血部位.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568例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分别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按采血部位分为四组,对比四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皮肤瘀青发生率、血肿发生率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四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皮肤瘀青发生率及血肿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股动脉组误穿静脉率为9.5%,按压时间为(10.29±0.50)min,皮肤瘀青发生率为12.9%,血肿发生率为10.2%,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四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桡动脉、肱动脉和足背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在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致皮肤瘀青发生率及血肿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部位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观察比较,为临床操作选择最佳采血部位,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我科246例患者分别经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集动脉血标本,比较各部位的一次成功率、误穿率、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不同部位动脉采血成功率、误穿率无明显差异(P>0.05);股动脉、足背动脉与桡动脉采血的疼痛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成功率高,患者疼痛较轻,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采集脑出血患者的血气过程,并针对性总结其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_2014年5月就诊的12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64例,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完成血气采集和护理工作,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穿刺情况、操作时间及穿刺点血肿例数。结果桡动脉组在首次成功率、二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上均高于股动脉组,且穿刺部位发生血肿率、准备时间、操作耗时、按压时间及总耗时上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进行动脉血气采集时,桡动脉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血管损伤轻,可以优先选取桡动脉进行穿刺采血。  相似文献   

5.
用反向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血气分析患者动脉采血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通过对80例行血气分析患者对原桡动脉穿刺抽血的方法进行改进,采用反向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结果有效提高桡动脉穿刺一针穿刺成功率及总穿刺成功率,未发生周围神经损伤、血肿及静脉血栓。结论采用反向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有效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安全性,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比较.方法:为48 例需监测血气分析变化的危重患儿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分别用5.5号头皮针接无菌血气试管,行股动脉采血法和桡动脉采血法,按照奇偶数随机将患儿分为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每组各24 例.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以及操作者技术方面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在采血一针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患儿对穿刺的反应强度、血液标本凝血发生率等四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桡动脉位置表浅,疼痛感强,同时,婴幼儿年龄小,合作性差,采血针易滑出血管;而股动脉具有管腔粗大,搏动感强,血流丰富,取血快速等优势.因此,小儿经股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优于桡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不同采血部位的对照分析,探索更适合于新生儿的采血部位。方法:选择新生儿科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率及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肱动脉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及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桡动脉是适合于新生儿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减轻患儿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杨玲 《北方药学》2014,(9):141-141
目的:探讨新生儿动脉穿刺采取血气分析标本的最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300例需采集血气标本的新生儿,分别在股动脉、桡动脉穿刺采取血气标本。结果:桡动脉穿刺优于股动脉穿刺。结论:桡动脉穿刺在一次成功率、误入静脉率、血肿形成方面优于股动脉穿刺。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不同部位动脉穿刺采血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动脉穿刺取血气分析标本的最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246例需要采集血气标本的新生儿,分别在股动脉、桡动脉2个部位穿刺抽取血气标本。结果桡动脉穿刺优于股动脉穿刺采血。结论桡动脉穿刺在一次成功率、误人静脉率、血肿形成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动脉血气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需进行血气分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动脉血气针采集动脉血,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动脉血,将两组血标本合格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标本合格率为98%,疼痛发生率为4%,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标本合格率为82%,疼痛发生率为22%.观察组的血标本合格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患者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动脉血气针采血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缺血性胸痛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结果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至2008年2月连续164例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依据是否为临床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所表现的特征性胸痛(缺血性胸痛),分为:72例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I组)和92例因胸痛临床疑似冠心病(Ⅱ组),以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观察2组在对冠状动脉病变。结果①两组在血管直径狭窄程度≥50%例数分别为:70例vs.8例,P<0.01。②两组的单支病变血管数分别为:24例vs.8例,P<0.01。另I组的双支病变14例,三支病变12例;而Ⅱ组则无双支病变或三支病变。③两组的病变血管数分别为:88支vs.8支,P<0.01。④I组和Ⅱ组的局限性病变分别为:50处vs.6处,P<0.01;管状病变分别为:18处vs.2处,P<0.01。结论缺血性胸痛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临床依据,而且能反映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的程度、对病变血管的数量、形态、范围有影响,可作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应用桡动脉作旁路材料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探讨移植物桡动脉的制备、手术方法、术后管理等问题。方法:应用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9例,以改良Allen试验和/或超声多谱勒检查评判桡、尺动脉通畅性。肘窝以远3cm至腕关节线内2cm弧线形皮肤切口,将桡动脉连同伴行静脉、脂肪组织一并游离。避免夹镊桡动脉本身并少用电灼器。其制取桡动脉19根,移植血管20支。远端多吻合至后降支及钝缘支,近端均吻合至主动脉。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筋膜室综合征或手部功能障碍发生,无围术期心肌梗死。结论:桡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便、安全。“免触”制备技术和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是保证其良好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行子宫动脉阻断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诊断为CSP的36例患者,其中24例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行剖宫产瘢痕病灶切除修补术为子宫动脉阻断组,12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行腹腔镜下剖宫产瘢痕病灶切除修补术为子宫动脉栓塞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结果 36例CSP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成功,未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血β-HCG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阻断组住院时间较子宫动脉栓塞组短(P<0.01).结论 子宫动脉阻断术是CSP手术治疗中的一种安全、有效且较为经济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18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经验体会.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12月共完成OPCAB 189例,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78%.平均年龄(63.1±8.7)岁.其中左主干病变17例,单支血管病变11例,双支血管病变47例,三支血管病变131例.2例经左前外侧切口行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余187例均为正中切口,平均远端吻合口(3.1±0.7)支.结果 全组无住院死亡.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6.2h,无围术期心肌梗死.二次开胸止血2例,胸骨愈合不良4例.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和无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作对比研究。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CAD)合并糖尿病68例(DM组),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70例(非DM组),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室射血分数情况。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血脂及血压异常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显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血管受累程度高且弥漫性血管病变多,左室射血分数低,均明显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比较,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血脂及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显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严重、弥漫、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测妊高征患者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妊高征患者和78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彩色多普勒分别进行胎儿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S/D、PI及RI的测定,分析妊高征组各项指标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并计算妊高征组患者围生儿MCA和UA各项指标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阴性拟然比和阳性拟然比。结果妊高征组患者MCA各指标均低于正常妊娠组孕妇,且随患者病情逐渐加深呈逐渐递减趋势,中度妊高征组患者S/D值和重度妊高征组患者PI、RI及S/D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妊高征组患者UA各指标均高于正常妊娠组孕妇,且随患者病情逐渐加深呈逐渐递增趋势,中度妊高征组患者S/D值和重度妊高征组患者PI和S/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妊高征患者单一血管中MCA各项指标异常围生儿结局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UA各项指标异常患者。妊高征组患者围生儿MCA各项指标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阴性拟然比和阳性拟然比计算结果均高于UA各项指标。结论妊高征患者围生儿MCA和UA各指标有明显变化,将两者结合分析对预测围生儿结局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CAD)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可疑或确诊CAD患者104例,入院时均应用超声技术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IMT,同时检测CAD 危险因子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值。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CCIMT)与CAD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均CCIMT与CAD危险因素的关系,在排除混杂因素后,与年龄、吸烟、脉压差、高LDL-C及高尿酸呈显著相关(P<0.001),而与高甘油三脂、高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及血糖异常无显著相关。结论 CCIMT的增加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直接相关。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可作为预测CAD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方法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2002年3月~2005年3月共完成109例OPCAB,其中左主干病变13例,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为8例、23例和78例。108例经正中切口,2例经左前外切口行OPCAB人均旁路移植3.12支(1~5支)。应用左乳内动脉107例,余为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7h。胸腔引流液(270±80)m l,二次开胸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52.5%、25.0%,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0.5%、22.5%,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3年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6.8±12.5)个月、(25.4±12.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未见显著疗效,相比支气管动脉单介入治疗方法,其不仅增加临床用药量,导致临床毒副作用增强,同时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92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之间冠脉病变程度与相应的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越高,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越严重.结论 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评价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