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 E6、E7mRNA检测筛检宫颈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因宫颈疾病于我院就诊的83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采集其宫颈样本后,对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常规筛检异常的患者阴道镜下取活检组织送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高危型HPV E6、E7mRNA与HPV-DNA分型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检测费用、患者满意度。结果:高危型HPV E6、E7mRNA检出率57. 83%与HPV-DNA分型检出率62. 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高危型HPV E6、E7mRNA与HPV-DNA分型检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高危型HPV E6、E7mRNA检测特异性显著高于HPV-DNA分型(P <0. 05);与HPV-DNA分型检测比较,高危型HPV E6、E7mRNA检测费用显著较低,患者满意度显著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高危型HPV E6、E7mRNA筛检宫颈癌特异性更高,能减少因误诊造成的过度检测及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其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宫颈癌组织中16型人乳头瘤病毒E6蛋白(human papilloma virus type 16 E6 protein, HPV16 E6)、16型人乳头瘤病毒E7蛋白(human papilloma virus type 16 E6 protein, HPV16 E7)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宫颈癌根治术87例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宫颈组织标本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HPV16 E6、HPV16 E7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患者3年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各项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HPV16 E6、HPV16 E7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 HPV16 E6及HPV16 E7蛋白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PV16 E6、HPV16 E7阳性是宫颈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PV16 E6、HPV16 E7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  相似文献   

3.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是一类无包膜的具有嗜上皮特性的双链DNA病毒,由核酸及衣壳蛋白构成,其基因组可分为早期编码区(E区)、晚期编码区(L区)和长控制区(LCR),研究表明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当HPV病毒感染机体后,其基因组可随机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随后沉默E2基因的表达,削弱E2蛋白对E6、E7基因的抑制,使E6、E7蛋白过表达,辅以E5蛋白的表达,促使感染细胞永生化甚至癌变。因此研究HPV的病毒结构及其致病机制对防治HPV感染及预防HPV相关恶性肿瘤,尤其是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拟就HPV的病毒结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和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载量和HR-HPV E6/E7 mRNA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表达和差异,探讨二者的关联及其在宫颈癌变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339例HR-HPV持续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依病理组织学诊断分为宫颈癌和CINⅠ、CINⅡ、CINⅢ共4组,分别采用PCR荧光法、支链DNA技术定量检测宫颈刷检物中的HPV-DNA和HPV E6/E7 mRNA,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HR-HPV DNA和HR-HPV E6/E7 mRNA的表达水平和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上升;(2)不同等级的宫颈病变中,HR-HPV DNA和HR-HPV E6/E7 mRNA的阳性表达率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除CINⅡ组两指标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组患者HPV E6/E7 mRNA和HR-HPV DNA的总体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HPV E6/E7 mRNA在CINⅢ和宫颈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3,P=0.311),其余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HPV DNA在CINⅠ和CINⅡ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76,P=0.169),CINⅢ和宫颈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1,P=0.322),其余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V E6/E7 mRNA和HR-HPV DNA间存在相关性(r=0.533,P<0.05),不同级别病变表现为在CINⅠ、CINⅡ呈明显正相关(r=0.412,0.804,均P<0.05),在CINⅢ和宫颈癌无相关性(P>0.05);(5)随着病毒载量的提高,高级别CIN和宫颈癌在宫颈病变整体构成的占比上升。结论 HR-HPV E6/E7 mRNA在CINⅠ阶段即开始表达,随着表达量激增,加速宫颈癌的发生,HR-HPV载量和HR-HPV E6/E7 mRNA存在显著相关性,病毒与宿主基因整合,干扰了HPV载量与病变严重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mRNA和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975名行宫颈癌筛查并获得病理结果者为研究对象,均行HPVE6/E7mRNA和HPV-DNA检测。分析不同组织病理学分级中HPVE6/E7mRNA与HPV-DNA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价HPV E6/E7mRNA、HPV-DNA检测及两者联合检测诊断上皮细胞内瘤变(CIN)≥Ⅰ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随着组织病理学级别的升高,HPVE6/E7mRNA、HPV-DNA阳性率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0.05)。对≥CINⅠ的诊断,HPVE6/E7mRNA检测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均高于HPV-DNA检测(P<0.05);敏感性低于HPV-DNA检测(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阴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高于两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HPVE6/E7mRNA和HPV-DNA检测对宫颈癌的筛查均有指导价值,HPVE6/E7mRNA检测辅助H...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检测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6月—2020年4月在该院进行宫颈疾病筛查的180名女性为研究对象,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液基细胞学、HPV-DNA和HPV E6/E7mRNA检测,根据TCT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NILM、ASC-US、LSIL、HSIL、SCC...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16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E7蛋白和端粒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前病变恶性进展间的关系,为寻找预测宫颈癌前病变转归方向的分子指标做一探索。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30例原发性浸润性宫颈癌(ICC组,n=30)、CIN[CINⅠ-Ⅱ组,n=60;CINⅢ(含原位癌)组,n=30]、正常宫颈组织标本(正常组,n=10)中HPV16E6、E7蛋白和端粒酶的表达。结果 HPV16E6、E7蛋白和端粒酶在正常组、CINⅠ-Ⅱ组、CINⅢ组和ICC组中的阳性表达均呈逐级增高趋势。HPV16E6蛋白的表达:ICC组高于正常组,CINⅢ组高于正常组、CINⅠ-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E7蛋白的表达:ICC组、CINⅢ组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的表达:ICC组高于CINⅢ组,CINⅢ组高于CINⅠ-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E6与HPV16E7蛋白、HPV16E6蛋白与端粒酶、HPV16E7蛋白与端粒酶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2,P<0.05;r=0.279,P<0.05;r=0.376,P<0.01)。结论 HPV16E6、E7蛋白和端粒酶随宫颈病变CIN的升级其阳性表达率、表达强度呈逐渐递增趋势。在宫颈癌变过程中HPV16E6、E7蛋白和端粒酶的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HPV16E6、E7蛋白和端粒酶作为CIN的预后因子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派特灵宫颈用药对人乳头瘤病毒(HPV) E6/E7 mRN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为CINⅢ及以下病变,并且HPV E6/E7 mRNA持续3个月阳性的患者19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归为非手术及手术组,两组再随机细分为派特灵用药组及对照组。非手术组共102例,其中用药组48例,对照组54例;手术组共96例,其中用药组46例,对照组50例。用药组予派特灵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随访观察,于第6个月、9个月、12个月复查HPV E6/E7 mRNA。分析比较HPV E6/E7 mRNA转阴率、有效率及拷贝水平变化。结果非手术用药组第6、9、12个月转阴率分别为45.8%、62.5%、75.0%,有效率分别为81.3%、87.5%、89.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用药组第6、9、12个月转阴率分别为71.7%、80.4%、82.6%,有效率分别为84.8%、91.3%、89.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手术用药组第6个月、9个月、12个月HPV E6/E7 mRNA拷贝水平下降幅度为56.8%、72.5%、71.5%,手术用药组HPV E6/E7 mRNA拷贝水平下降幅度为74.2%、82.8%、83.9%,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派特灵宫颈用药可以降低HPV E6/E7 mRNA拷贝水平,抑制E6/E7癌基因活性,降低宫颈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宫颈癌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E7基因变异的情况,为HPV防治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从大量样本中筛选出HPV16阳性标本180例,其中宫颈癌患者100例,宫颈不典型增生患者50例,宫颈炎症患者30例,对宫颈脱落细胞样本采用PCR方法扩增HPV16 E6/E7基因,然后对反应产物采用DNA测序法获得基因序列,在GeneBank进行经BLAST分析,寻找变异位点。结果宫颈癌患者中E6核苷酸变异率为82.00%(82/100),明显高于宫颈不典型增生患者(=0.000)及宫颈炎患者(=0.000);宫颈癌HPV16E6最频繁的序列变异为T178G(60/100),其他常见变异为T350G、C335T/A442C、T178G/G39T,年轻宫颈癌组E6核苷酸变异率与非年轻宫颈癌无明显差别,但两者T178G变异率存在明显差异(=0.000)。宫颈癌患者HPV16 E7核苷酸变异率为74.00%(74/100),明显高于宫颈不典型增生患者(=0.000)及宫颈炎患者(=0.000);E7最频繁序列变异为A647G 32.00%(32/100),其他常见的变异为A647G/C749T/T843C/T846C、A647G/C749T/T846C、C749T/C790T、A647G/C749T;年轻宫颈癌组E7核苷酸变异率与非年轻宫颈癌无明显差别,但A647G变异率存在明显差别(=0.03)。结论宫颈癌患者明显存在HPV16E6E7核苷酸变异,HPVE6 T178G、E7 A647G可能与宫颈癌年轻化密切相关,故对该人群的检测并及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组织中HPV16E7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肿瘤相关性抗原E7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采用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对宫颈癌标本中的HPV分型,从含有HPV16型的标本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多重引物通过巢式PCR扩增出HPV16E7,经DNA序列测定法检测其基因变异,进而寻找其热点突变。结果 50例宫颈癌组织HPV-DNA的检出率为78%,其中HPV16和HPV18型混合感染18例,单纯HPV16型感染15例。33例含有HPV16型的标本中扩增出25例HPV16E7,其中17例647位核苷酸“T”变异“C”,导致相应的蛋白质由天冬氨酸变异为丝氨酸。结论 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E7DNA序列发生碱基替换的区域主要在647位至846位,热点突变点为Nt647和Nt84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肿瘤相关性抗原E7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方法采用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对宫颈癌标本中的HPV分型,从含有HPV16型的标本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多重引物通过巢式PCR扩增出HPV16E7,经DNA序列测定法检测其基因变异,进而寻找其热点突变.结果50例宫颈癌组织HPV-DNA的检出率为78%,其中HPV16和HPV18型混合感染18例,单纯HPV16型感染15例.33例含有HPV16型的标本中扩增出25例HPV16E7,其中17例647位核苷酸“T”变异“C”,导致相应的蛋白质由天冬氨酸变异为丝氨酸.结论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E7DNA序列发生碱基替换的区域主要在647位至846位,热点突变点为Nt647和Nt84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宫颈癌、宫颈炎发病与16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E7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HPV16E6、E7的扩增和克隆。结果 重庆地区宫颈癌、宫颈炎组织中HPV16E6,E7总检出率分别为70%和65%。结论 重庆地区HPV16感染与宫颈癌、宫颈炎的发生相关。E7原癌蛋白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早期有关,而E6原癌蛋白可能与宫颈癌形成晚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人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病毒癌基因E6、E7的表达是致癌的关键,当病毒基因整合进入宿主基因后,E6、E7基因过度表达,最终导致子宫颈癌的发生。文章对E6、E7基因转录产物E6/E7mRN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8例门诊就诊患者的资料,同时做宫颈组织活检及杂交捕获二代实验检测高危型HPV,以宫颈组织活检结果为标准,分析高危型HPV的检测结果。结果宫颈组织活检结果分别为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及浸润癌的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20.9%、57.6%、90.6%、96.5%和100%;CINⅡ级以上病变患者高危型HPV平均感染率为94.3%,与宫颈炎感染率20.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N病变程度越严重,高危型HPV感染率越高;高危型HPV感染在宫颈癌早期病变的筛查中具有风险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PV E6/E7 mRNA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和复发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已行宫颈锥切术并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I,III)、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54例患者,在术后第3~6个月、第12个月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HPV-DNA检测、HPV E6/E7 mRNA检测,对细胞学异常[≥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 ]或高危型HPV-DNA(+)或HPV E6/E7 mRNA(+)者均再次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病灶残留9例,复发22例。术后HPV-DNA(+)的57例中,残留/复发30例;HPV E6/E7 mRNA(+)的26例中,残留/复发24例。HPV-DNA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8%,78.0%,52.6%,99.0%及81.8%;HPV E6/E7 mRNA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7.4%,98.4%,92.3%,94.5%及94.2%。HPV E6/E7 mRNA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HPV-DNA检测(P<0.05)。结论:将HPV E6/E7 mRNA检测纳入随访检查内容可以及时有效预测宫颈锥切术后CIN残留/复发的风险,并能减少过度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相关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2例宫 颈组织临床样本,包含16例正常宫颈组织,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4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组织切 片中的CD163+巨噬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对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与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CD163+巨噬细胞的细胞密度随着宫颈组织恶性变的程度增加而增多,且相关性分析示两者呈正相关(P=0.000)。同时,CD163+ 巨噬细胞的细胞密度在hr-HPV型宫颈癌中明显上调(P<0.05)。临床资料统计结果发现:CD163+巨噬细胞与宫颈癌的淋巴结转 移和FIGO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05,P=0.004)。结论CD163+巨噬细胞的表达与宫颈组织恶性变的程度成正相关,hr-HPV 感染与巨噬细胞中CD163的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性。CD163+巨噬细胞可作为hr-HPV感染所致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前瞻性预测 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人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42例宫颈癌(鳞癌36例,腺癌6例;临床分期:Ⅰ、Ⅱ期34例,Ⅲ、Ⅳ期8例;病理分级:Ⅰ、Ⅱ级22例,Ⅲ级20例;有淋巴结转移12例,无淋巴结转移30例)组织,另取8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0,CIN为53.84%,宫颈癌组织中为95.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组织中HPV16、18的感染率为12.50%,与CIN(46.15%)和宫颈癌(85.71%)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率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率与HPV16、18感染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宫颈细胞的恶变和进展过程中,Survivin的表达及HPV16、18感染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构建和筛选持续表达HPV16E5的细胞SiHa/16E5,探讨HPV16E5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利用pEGFP-C1构建HPV16型E5的正义全长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SiHa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转染前后E5和P21基因的mRNA和GFP+E5和P21蛋白的变化;利用MTT法检测SiHa细胞稳定转染后的增殖活性;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和裸鼠成瘤实验分别在体内外验证了SiHa/16E5细胞的致瘤情况.结果 稳定转染携带.HPV16全长E5基因的质粒后,SiHa细胞中E5基因的mRNA和相应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P21的表达则明显下调;MTT结果 显示稳定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活性与转染空载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比较明显增高(P<0.05);软琼脂克隆形成结果 示:SiHa/16ES细胞组的可隆形成数为33.4±1.6,与空质粒对照组细胞(15.1±3.1)及未转染组细胞(16.3±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成瘤实验结果 显示,4个实验组在共20 d的观察中,SiHa/16E5组裸鼠成瘤明显快于其他3个对照组(P<0.05).结论 HPV16 E5可降低宫颈癌SiHa细胞中P21的表达,加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成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