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张春香  盛玉青 《中国药业》2013,(12):112-115
目的正确保存、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安全用药。方法对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储存过程中温度、光线和环境湿度对药物稳定性影响很大,给药过程中给药时间间隔、溶剂的选择、给药方法、联合用药和不良反应等,都是影响药效与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结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储存和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发挥疗效,保障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
贾丽芳 《北方药学》2012,9(8):84-84
目的:总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促进患者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我县各医疗机构上报到本局ADR监测中心的6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口服给药占60%,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抗感染类药物占45%,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类别;年龄在60岁以上占46.67%。结论: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加强合理用药,才能提高用药安全,有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找出影响我院门诊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从而制定相关对策并进行干预。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2007年3月门诊静脉应用抗菌药物病例分为试验组(有药品不良反应)和对照组(随机抽取无药品不良反应),各为105例。从患者因素、处方及护理因素、发药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结果:影响门诊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选用药物的适应证、静脉滴注速度、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是否合理,是否联合用药,有无用药指导。结论:我院门诊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一些不合理性,需进一步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1例注射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结果:女性出现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在20~60岁;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于口服给药;当药剂量达到400mg时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皮肤瘙痒、皮疹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及时停药,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治愈好转.结论:临床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使用应注意分析影响因素,加强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科学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6,(19):90-92
目的对我院146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146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报告作为本研究对象,对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药物种类、累及器官、给药途径以及患者自身的情况等。结果不良反应药物种类主要为抗生素类、循环系统类等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患者的器官包括皮肤部位、消化系统器官等。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药物等;69.86%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为10岁以下的儿童与50岁以上的老人。结论临床药物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用药,并加强药物使用的监督,以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社区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药物在大范围人群应用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促进高血压人群的合理用药。方法:建立了一个社区人群抗高血压药物监测系统。统计血压控制率和药物不良反应,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27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很低(13.48%);服药依从性差、四药以上联合、糖尿病、吸烟、药物不良反应,心脑血管病是血压控制率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有经济来源、二药联合、非药物治疗是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率的保护因素。其中二药联合、非药物治疗是主要独立保护因素。由各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看,不规则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次数远大于规则用药组;四药以上联合、服药依从性差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二药联合、非药物治疗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医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15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按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药物不良反应、药品类型、给药途径进行分析。结果男女病例数为1.21∶1;诱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主要为抗菌药物和心脑血管用药,其中抗菌药物占35.03%,心脑血管用药占37.58%;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占91.08%。结论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力度,做好药物不良反应宣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我院上报的327例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剂型、药品种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表现、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327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158例,女性169例,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19~40岁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有168例(51.38%);主要涉及的精神科药物是抗精神病药(69.97%),其次为抗抑郁药(13.70%);口服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更常见,以消化系统最常见(31.40%),其次是神经系统(14.25%),涉及最少的是呼吸系统(0.79%)。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占多数,奥氮平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3.98%)。结论精神科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测,合理使用精神科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新沂市中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整理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新沂市中医院77例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分别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过敏史、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系统或器官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较多(54.55%);抗感染药物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比例最高(57.14%);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50.6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素质培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7,(1):95-97
目的:分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7月间医院临床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用药期间的临床表现、累及器官以及涉及的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结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94例,其中65岁以上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43例占45.74%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其累及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症状表现占51.06%高于其他累及器官的临床症状;抗菌药物类所致不良反应患者40例占42.55%;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用药占72.34%。结论: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增强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某院578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莆田市第一医院578例不良反应在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讨论。结果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最高,为41.3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比其他给药途径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老人与儿童是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系统损害。结论要进一步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要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王金玉  郑昆 《齐鲁药事》2010,29(3):187-189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根据我院2009年收到的410份ADR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ADR的报告中,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占85.85%;抗感染药物是引起ADR的主要药物,占58.0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表现为多见,分别为48.05%和26.34%。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对医疗用药安全的保障。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督,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通过对其报告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各科室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收集到的抗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过敏史)、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累及组织器官、不良反应的表现等)。结果 18岁及以下、5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患者,有既往过敏史,给药类别为头孢类、青霉素类以及氟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不良反应发生位置主要位于皮肤及附件。结论抗菌药物药物使用过程中,年龄、既往过敏史、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等都会对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累及多系统、结构,要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用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因素关系.方法:选取感染科、呼吸科和骨科接诊的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住院患者1 256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表现,总结与药物因素的关系.结果:104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8%;49例皮肤及附件损害,38例消化系统相关损害,17例其他不良反应症状.给药频次、是否合并用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与消化系统损害,且与给药频次、合并用药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毛静萍 《北方药学》2013,(10):41-41
目的:观察某医院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通过92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主要表现为皮疹;其次是循环系统药物,主要表现为静脉刺激。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并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145例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时间、累及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最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41~59岁组人群高于其它年龄人群,静脉给药高于口服和外用给药,单独给药高于联合给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40岁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于其它年龄人群,恢复时间短于其它年龄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为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药物,中年男性通过静脉单独给药可为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影响因素,临床中用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高危人群预防,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影响环孢素A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的药物因素及遗传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主要查阅Pubmed、Embase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0-2016年载录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出具体的影响因素。结果:药物因素(血药浓度、给药频率、合并用药等)及遗传因素(CYP3A和MDR1基因多态性等)对环孢素A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均有影响。结论:基因多态性、合并用药为环孢素A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监测以保证合理的个体化给药和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102例药物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楼丽君  翁源红 《海峡药学》2004,16(4):130-132
目的了解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两院上报的不良反应病例598例,筛选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102例,用SPSS8.0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有关.老年人和儿童是易感人群。结论抗感染药物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药物.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干预策略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23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给药途径及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的占96.60%,为导致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因给药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各占34.47%、33.19%,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形式。结论: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需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20.
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8年有关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39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给药次数、联合用药及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9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15例,占38.4%;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氟喹诺酮类药18例,占46.2%,硝基咪唑类10例,占25.6%;静脉给药29例,占74.4%;无联合用药23例,占59%;发现不良反应后均采取停药,镇静、抗胆碱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率100%.结论:患者的年龄、病生理状况、药物的脂溶性、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等都是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