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改进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8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服药率.结果 在8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有632例,合并糖尿病者有220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糖尿病者有177例.入选的899例患者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91.9% (826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调脂药物者占77.2%(694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服用降压药者占95.4%(603例);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服用降糖药者(包括使用胰岛素)占84.5%(186例);177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均用药者占83.1%(147例).结论 住院期间脑梗死患者抗栓药物服用率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尚不令人满意,临床医生应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压变异性。方法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发作短暂性脑缺血组(A)患者51例和对照组(B)56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对比2组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脂血症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较B组24h收缩压平均值(SBP)、24h舒张压平均值(DBP)、白昼(d)、夜间(n)收缩压平均值(SBP),白昼(d)、夜间(n)舒张压平均值(DBP)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较B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变异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疾病与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观察240例脑血管病(CVD)患者和40名正常成人。其中脑动脉粥样硬化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8例,脑出血36例,脑血栓形成40例,腔隙梗塞90例。ABPM监测结果显示:正常人血压波动呈长柄“杓”型,少数正常人(2.5%)昼夜节律消失。240例CVD患者ABPM异常者228例(95.0%),其中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超过正常值者1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疾病与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观察240例腋血管病(CVD)患者和40名正常成人。其中脑动脉粥样硬化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8例,脑出血36例,脑血栓形成40例,腔隙梗塞90例。ABPM监测结果显示:正常人血压波动呈长柄“构”型,少数正常人(2.5%)昼夜节律消失。240例CVD患者ABPM异常者228例(95.0%),其中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超过正常值者189例(78.8%),夜间基础血压>14.6/9.3kPa(1kPa=7.5mmHg)165例(68.8%),血压波动较大者122例(50.8%)(即每小时之间相差>20%),其中多数合并存在MSBP、MDBP升高;低血压状态28例(11.7%),血压正常15例(6.3%);昼夜节律逆转10例(4.2%)。血压异常包括高血压、低血压、血压波动、夜间血压高值等多种类型,它们与脑血管病发病有密切关系。ABPM比传统的随测血压有诸多优势,并指导临床用药和估计血压异常的预后。因此,ABPM对于研究血压异常在CVD发病中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45例病例均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作基础治疗,治疗组26例发病48h内短暂脑缺血发作病例,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AXaIU,bid,腹壁皮下注射,连续7天。结果:随访半年观察统计学显示治疗组TIA完全消失者73.08%,明显优于对照组36.84%;症状反复发作、发展完全卒中两组无差异。未发现出血倾向。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7年10月至1999年2月应用噻氯匹定治疗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TIAA患者31例,并设对照组应用曲克芦丁治疗,对临床疗效和服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观察对象根据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标准[1],确诊的TIA患者,全部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查,将其中59例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噻氯匹定治疗组(观察组)和曲克芦丁治疗组(对照组)。所有患者经脑CT或磁共振检查,未发现出血或缺血性病灶。观察组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对老年人高血压的干预效果。方法将45例(综合组)经过社区心理干预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和45例(单纯组)单纯药物治疗的老年人进行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及高血压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综合组血压及高血压病相关危险因素较单纯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便捷性、连续性、协调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经颅多普勒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了经颅多普勒检查,其中41例异常率为60.3%,高血流速度型异常病例30例(44.1%),其中25例(36.8%)表现为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提示TIA患者中颅底大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比较多且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1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100例未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对受检者的血糖及血脂等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将2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的空腹血浆葡萄糖、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的总斑块数及各项数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Ⅰ级+Ⅱ级+Ⅲ级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与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密切相关,且尽早的预防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粥样动脉硬化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发展,能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风险人群高血压情况。方法调查382例脑卒中高风险人群的高血压情况,并且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本组患者中336例(88.0%)患者有高血压,其中212例(63.1%)患者不知晓自身患高血压疾病,226例(67.3%)患者未进行规律的药物控制,19例(5.7%)患者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但未规律检测血压。杓型高血压患者比率最高(222例,66.1%),其次为非杓型(48例,14.3%)、反杓型(43例,12.8%)及超杓型(23例,6.8%)。非杓型及杓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率及服药率均较高,超杓型及反杓型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和服药率均较低。在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血压异常节律组脑卒中的患病率(11.4%)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节律组(6.8%)(P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低,且血压异常节律与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4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或有眩晕、头痛而无明确卒中痛史的3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做了CT或MRI检查。并对68倒影像学检查有ACI者做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和老年认知功能测验。结果做CT检查的200例老年人显示有ACI者33例(占16.5%),做MRI检查的100例显示有ACI者35倒(占35%),68倒有ACI患者有63例做了心理学测验,得分均低于非ACI者。结论ACI并非无临床症状,只是症状轻微、短暂,ACI患者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将演变成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2.
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血浆中花生四烯酸浓度增高,廿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的比值降低。提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浆中花生四烯酸、廿碳五烯酸水平及其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3.
180例脑梗塞和2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电地形图、脑电图和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脑梗塞组脑电地形图、脑电图和CT异常率分别为89.4%、61.1%和97.8%。短暂性脑缺血组分别为52%、32%和8%。脑梗塞患者脑电地形图阳性率均高于脑电图,略低于CT,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电地形图异常明显高于CT。因此BEAM在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及中风预测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2次/d;观察组在给予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1%(41/46),对照组67.4%(31/4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总有效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将1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与对照组(5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扩容、改善循环、控制血糖与血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可逆的、反复的急性脑缺血发作。如不及时治疗,有1/3患者发展为脑梗死,故有效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1月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前列腺素E1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北京地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现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北京11个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缺血性卒中或TIA诊断明确的连续病例近期的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6年7月1日~8月15日期间11个医院参加调查,总计1247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患者连续入选纳入分析,其中伴高血压者919例 (73.7%),血压控制达标率[按收缩压(SBP)<140 mmHg和舒张压(DBP)<90 mmHg]为46.8%(413/919)。伴糖尿病者297例,血压控制达标率[按SBP<130mmHg和DBP<80mmHg]为13.1%(39/297)。伴高血压者919例中,739例患者使用各种降血压药物,使用比例分别为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61.2%(452/739)、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26.8%(198/739)、β-受体阻滞剂15.7%(116/739)、复方制剂15.2%(112/739)、利尿剂8.0%(59/739)、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antagonist,ARB)7.7%(57/739)、α-受体阻滞剂1.3%(13/739)。关于患者未用药的原因:42.7%(53/124)患者认为血压已控制故停药,其次29.8%(37/124)的患者回答是医生未建议。结论 北京市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参照临床指南要求目标值达标率偏低,伴糖尿病的患者血压控制更不理想,亟待加强对卒中患者血压的控制,缩短临床实践与指南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牵头,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压与卒中临床结局的队列研究(Blood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Stroke Survivors,BOSS)”于2012年7月20日在京隆重启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北京安贞医院毕齐教授、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以及王伊龙教授出席了启动会,在会上王拥军教授介绍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已在全世界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作为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引起的卒中事件不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而且也给全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卒中后血压测量和管理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降压治疗是降低卒中风险的重要措施,可显著降低卒中远期复发、致死和致残。同时,血压又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反映血压的各种指标与卒中预后的相关性并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BOSS研究的目的在于在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利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三种监测模式,研究不同时间点各血压参数与卒中结局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心理疏导的需求情况。方法选取2011-08—2013-02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并将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5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人员分别采用心理疏导需求调查表进行评估及比较,并将其中不同文化程度与年龄段者的需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心理疏导总需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小学和初中及≥60岁者的总需求率高于其他患者。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心理疏导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年龄及文化程度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vWF,FⅧ:C及各种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极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并分析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70例健康人血液vWF,FⅧ:C,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vWF和FⅧ:C水平较高。且vWF和FⅧ:C水平较高者更易进展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系统激活。检测血液vWF,FⅧ:C水平将有助于我们诊断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