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掌握奉贤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特点,为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食品卫生管理水平。方法对奉贤区2004-2006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奉贤区共发生食物中毒21起,采集标本665份,检出病原菌182株,检出率为27.37%。结论奉贤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7、8月份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2.
3.
识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病原菌有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属、蜡样芽孢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主要表现●本病潜伏期短,多在进食被污染食物后数小时内发病。一般发病急,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继而出现腹泻。  相似文献   

4.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常造成群发性的腹泻、呕吐等伤害,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判断是否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依据,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而实验室诊断是确定食源性疾病病因主要依据。通过对襄樊市2003~2005年发生的22起细菌性  相似文献   

5.
2005年~2006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是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我国每年发生此类中毒事件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30%~90%[2]。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全年易发性和发病普遍性的特点,对人群危害性大,加强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提高应对能力和病原菌分离鉴定水平是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为全面掌握海淀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因细菌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的发生,现…  相似文献   

6.
2008年6月,富阳市某镇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实验室诊断,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变形杆菌引起的混合细菌性食物中毒。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本地区也鲜有报导,现将这起由嗜水气胞菌为优势菌的混合细菌性食物中毒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了解天津市市售食品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消费者采集市售食品,按照2012年《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方法检验其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结果 2012年在天津市全市范围内共采集肉制品、水产品等9类1 350份食品样品,共有60份样品检出致病菌(病毒),阳性率为4.4%。婴幼儿食品、水产品和熟制米面制品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3.3%、13.0%和8.7%。结论 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为普遍,婴幼儿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值得关注,应建立市售食品致病菌持续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1998-2003年广州市发生的10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食品污染的关键环节,为制定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及WS/T9-1996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10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样本数总计14848份,食物中毒病原菌检出数为5451份,总检出率为36.71%;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数为2303,检出率为15.51%,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变形杆菌检出数为1429份,检出率为9.62%;沙门菌,检出数为1138,检出率为7.66%,排在第三位。结论: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以副溶血弧菌为主,其次是变形杆菌,第三位检出沙门菌的菌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主,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北京某城区2011—2013年感染性腹泻患者致病菌分布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特征,为感染溯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区域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 179份,对其培养分离的致病菌进行血清分型及PFGE分析。结果 1 179份标本,共培养肠道病原菌330株,其中检出居前4位的肠道致病菌依次为志贺菌属93株(28.18%)、沙门菌属69株(20.91%)、副溶血性弧菌44株(13.33%)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1株(3.33%)。18株宋内志贺菌PFGE分为8个型别,聚类相似度接近88%;69株沙门菌属细菌分为18个血清型,共41种PFGE型别,其中山夫登堡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具有明显的优势带型;23株副溶血性弧菌PFGE型别较为分散。结论 3年间感染性腹泻患者致病菌的血清型和PFGE带型分布较为广泛,应注意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细菌的PFGE优势菌型,警惕其引发的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减少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事件性质,查找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发现可能的污染环节及因素,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可能致病因素。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生病例35例,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等。2个病例粪便检出血清型为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测可疑食物为蒿菜、越香蒸宝蟹2个菜肴。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加工环节中的交叉污染为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在食物加工环节上要督促规范操作,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查明某起食物中毒事件原因,理清责任单位,为今后类似事件的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1名食物中毒病例及22名未发病人员资料,使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进行72 h进餐史回顾调查,采集供餐公司留样食品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经流行病学分析,B公司存在事故责任(x2=8.411,P=0.004),其供应的菜谱中有两样为危险因素(x21=8.384,P1=0.004;x22=4.240,P2=0.039),且在相应留样食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两者结果相一致.结论 该起联合供餐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肇事单位是B公司,中毒原因疑似加工不当致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解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生特点 ,制定防治对策。方法 对某酒店 2 0 0 3年 7月 17日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 3 0人一起进餐 ,餐后 3h出现首例中毒病人 ,至 3 1h 3 0min止共发病 2 9例 ,罹患率为 8.79% ,该起食物中毒是由于海产品加工不当、生熟容器混用交叉污染而引起的。结论 煮熟煮透、生熟分开是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为事件处理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按照国标法对事件中可疑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做血清分型;应用多重PCR技术进行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结果:经检测,3份剩余食品及环境样品检出不同血清型VP,血清型有O3:K6、O1:K56等;11份病例样品检出不同血清型VP,血清型有O3:K6、O1:K56等;14份样品的tdh基因携带率为92.86%。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带tdh毒力因子的,血清型为O3:K6、O1:K56等多型别的VP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引起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将收集的资料用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餐的高危因素OR= 24.75,P=0.0011;早餐中的白粥、煎带鱼、卤水花生的OR值分别为20.00、24.75、20.00,P值分别为0.0030、0.0011、0.0012,有显著性意义;并在剩余食物带鱼和6名病人的肛拭子中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茵。结论口岸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状况较差,存在严重的食物中毒隐患。如何加强这类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是当前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副溶血性弧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食品、食物中毒样本的快速检测。方法:食品样本先选择性增菌,取上层液提取DNA,粪样直接提取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并与常规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食品54份,食物中毒粪样12份,检测阳性食品21份、粪样9份,检测结果与培养法比较,阳性检出率分别为食品38.9%、31.5%;粪样均为75.0%。结论:副溶血性弧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明1起166人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所采集样品参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等标准进行检验。结果从3份厨工肛拭样品、1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2份病人肛拭样品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从3份病人肛拭样品、3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5份留餐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经现场调查、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确定,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7.
陈斌  周伴群  焦亮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99-4000,4003
目的 寻找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探索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病例定义:自5月22日以来,台湾旅行团成员中出现腹泻(≥3次/24 h,粪便性状异常)或腹痛伴呕吐、发热之一症状者.病例搜索在所有旅游团成员中进行.开展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病例组选取全部病例,对照组选自旅游团中未发病者.使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数据,对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共搜索到52例病例,76.92% (10/13)的病例标本副溶血弧菌培养阳性.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潜伏期19 h,Logistics回归显示鲜贝OR=4.3,95%CI=1.1~17.结论 这是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危险餐次是5月22日晚餐,危险食物是鲜贝.建议食品监管部门加强旅游餐饮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查阅2007年以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样品的分离根据国标GB/T 4789.7-2003进行,用GNID革兰阴性菌鉴定板进行生化鉴定,用血清玻片凝集实验进行血清学分型,用法国梅里埃ATB Fungs酵母菌药敏反应板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8、9月,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血清型主要以O3∶K6型为主,占50.0%。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AMP)、替卡西林(TIC)、头孢唑啉(KZ)的耐药率分别为61.5%、50.0%和42.3%。结论要重点防制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治疗时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查明一起升学宴食物中毒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为食物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查找可疑中毒餐次及食物,采集病例及食物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确定致病病原和毒力基因,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鉴定。结果共搜索中毒病例92例,罹患率为46.94%,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93.48%)、腹痛(86.96%)、恶心(39.13%)、呕吐(34.78%)和发热(17.39%),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h。从3例患者样本(2份粪便、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rh阳性且PFGE图谱带型相似性系数为97.4%。10份食品样本中未能检测出致病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6种食物为可疑食物(OR值分别为15.75、10.14、8.44、5.93、5.56、4.71,P均<0.05且OR值95%CI>1),其中夫妻肺片、加州鲈鱼暴露的危险度极高(OR值>10)。结论升学宴就餐引起的食物中毒由tr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未能确定可疑食品(夫妻肺片和加州鲈鱼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的监督管理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