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蓉  张艳秋  吴伟  赵伟  程焱 《天津医药》2008,36(7):515-517
目的:研究神经内科ICU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将62例不能进食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肠内营养组)32例和匀浆膳组30例,比较入院时及2周后各项营养指标。结果:2周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较入院时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匀浆膳组TP、ALB、PA较入院时增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对比,治疗后的TP、ACB、PA在肠内营养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匀浆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匀浆膳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佳  邹常林  陈鄢津 《淮海医药》2009,27(5):381-38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意义和方式。方法将62例重症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32例和静脉营养组30例,观察比较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各项营养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LB)均较入院时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的TP、ALB、PALB在肠内营养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静脉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组(P〈0.01)。结论合理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符合生理,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及降低费用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n=50)组、肠外营养(PN,n=50)组。分别对2组患者测定10d血清白蛋白、血糖、及并发症发生率、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N组血清白蛋白、血糖、及并发症发生率、预后与PN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各组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状况,促进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J)在意识障碍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30例行PEJ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经PEJ行肠内营养后康复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30例通过PEJ行肠内营养后,营养指标(体重、上臂肌围)和生化指标(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的改善情况较肠内营养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例重度营养不良明显改善,20例中度营养不良和6例轻度营养不良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误吸性肺炎.结论经PEJ行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避免误吸性肺炎的发生,同时在恢复期亦可行家庭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肠道恶性肿瘤相关营养不良患者口服安素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对营养相关生化指标影响,探讨口服安素肠内营养治疗对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的疗效。方法通过监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肝、肾功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体质量及体力状态等的变化,观察口服安素肠内营养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口服安素肠内营养治疗,提高了患者血中前白蛋白、白蛋白、CRE水平,对维持血中血红蛋白的水平、稳定患者的体质指数、提高患者的体力状态具有一定的作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安素能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减轻营养不良程度,提高体力状态评分、稳定体质指数,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特别是化疗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及血清白蛋白(ALB)等营养学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对患者施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术后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方法:对行食管癌手术恢复期出院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对存在营养不良且经口进食不足患者行系统肠内营养支持指导,患者出院在家中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评价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时患者营养状况。结果:患者出院后1个月体重、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一个月后NRS2002评分大于3分的患者比出院时NRS2002评分大于3分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食管癌手术后营养不良患者行家庭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较好的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对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收集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与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血清白蛋白(SAB)、三头肌皮褶厚度(TSF)、非瘫痪侧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的变化幅度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呕吐、便秘、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肠道出血、高血糖、二重感染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提升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烧伤患者免疫状态及营养状况变化规律。方法本院近年收治老年烧伤患者42例,与同期中青年烧伤患者50例患者对比,通过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reA)、白蛋白(ALB)等指标变化分析老年患者的免疫状态和营养状况。结果老年患者免疫状态较正常人群及中青年组变化明显,营养状态上,在TP、PreA、ALB、Hb、CHE上均较中青年组下降明显(P〈0.05),其中老年女性烧伤患者在上述指标的下降上较男性明显。结论老年烧伤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现象,且年龄越大,营养不良发生率越高,女性营养不良率高于男性。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4年4月80例SAP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益生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完全肠外营养,观察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及营养状态指标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白蛋白(TRF)、血红蛋白(Hb)等营养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免疫细胞水平CD4^+、CD8^+等免疫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SAP,对患者机体综合状态的影响更加积极,有助于调整患者机体营养及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干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杰  刘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5):I0013-I0016
蛋白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普遍存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营养不良的评估指标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液透析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相关。在过去10年血清白蛋白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有必要重新评估传统的营养干预措施。对于常规口l服或肠内营养不能改善营养状况的患者,透析中肠外营养干预(Intradialytic parenteral nutrition,IDPN)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的肠外营养干预方法。临床营养相关知识是有效采取IDPN和评估其疗效的必要条件,只有更多的了解尿毒症的内环境和PEM发生的机制以及学习包括IDPN的营养干预方法才有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住院率和节约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55例COPD稳定期患者(肠内营养组78例,对照组77例)测量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血清白蛋白水平,并进行肺功能测定。结果COPD对照组的营养状态指标及肺功能指标均低于COPD肠内营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有明显影响,临床上应及早给与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肿瘤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对老年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瑞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6例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能组(30例)和普通膳食组(26例),分别给予瑞能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和普通膳食,比较营养学指标(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色素),免疫指标(淋巴细胞总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腹泻、便秘、肝肾功能异常).结果 瑞能组营养学指标改善(P<0.05),而且生活质量改善,腹泻、便秘、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肿瘤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论 肿瘤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对有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肿瘤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在脑梗死重症患者中使用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对预防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89例脑梗死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其中常规组45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4例患者行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体态指标(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的肠内营养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常规组低(P <0.05);研究组干预后的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均比常规组高(P <0.05);研究组干预后的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均比常规组大(P <0.05)。结论 在脑梗死重症患者中使用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出现肠内营养并发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体态。  相似文献   

15.
温会新  刘长杰  徐连成 《河北医药》2009,31(14):1755-1756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探讨营养治疗是否能够改善急性卒中的近期预后。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86例,于入院后72h内给予鼻饲肠内营养支持,由营养师会诊后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43例,由家属自行喂养的为对照组43例。观察2组住院21d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血清白蛋白〈35g/L)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比较2组住院21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住院21d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但观察组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21d包括肺部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的总感染率为44.19%,对照组的总感染率为74.42%,观察组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脑卒中急性阶段,早期规范的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减缓卒中后营养恶化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改善,有利于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王诗佳  刘颖斌 《上海医药》2022,(19):7-10+19
胰腺癌患者常发生围手术期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会影响术后患者的预后。现临床上有多种可用于评估胰腺癌患者术前营养状态的筛查工具,如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年版)、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法、微型营养评定法等。改善术前营养不良的胰腺癌患者的营养状态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首选口服补充营养,其次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应留作最后的营养支持途径。肠内营养的方式包括鼻胃管、胃空肠造瘘管、空肠造瘘管、鼻空肠管等。每一种肠内营养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并发症风险,具体选择时应视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7.
营养不良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是影响老年人疾病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规范合理的营养治疗是改善老年疾病转归的重要措施。基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代谢特点,营养治疗首选肠内营养,而口服营养补充疗法更适合有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所患疾病选择不同类型的营养制剂,合理安排服用方法,坚持长时间应用,才能起到提升患者营养状态,改善临床疾病结局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何文英  张晓斌  魏喜玲  高荣花  王燕 《河北医药》2010,32(21):2977-2979
目的研究微型营养评定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IBD)患者营养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IBD患者,采用MNA方法评估IBD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测定血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淋巴细胞计数(TLC)、Ca2+、K+及Na+。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计85例,85例IBD患者中,MNA评价结果显示,营养不良率为43.53%,潜在营养不良为43.53%,营养正常为12.94%。年龄、TLC、PA、K+和Ca2+浓度在营养不良组、潜在营养不良组及营养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不良组,Hb水平明显低于潜在营养不良组(P=0.003);而与营养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区别(P=0.217)。ALB水平,营养不良组低于潜在营养不良组(P=0.001)及营养正常组(P=0.003)。营养不良组Na+水平明显低于潜在营养不良组(P=0.018),而与营养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结论 MNA适合于IBD患者的营养评价,可以为护理人员和临床医生给IBD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更好改善病情,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将本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匀浆膳食,而研究组患者则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即鼻饲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与感染发生率进行观察分析及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与血红蛋白(Hb)均明显降低,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降低比研究组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为20.83%,对照组为52.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伴吞咽困难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陈亮  张凯  秦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339-34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手术后患者肠内和肠外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上消化道手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组(EN组)45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40例,此较两组营养指标、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EN组术前、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PN组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o.05);EN组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小于PN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改善上消化道手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术后恢复,可作为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