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人工气道后昏迷患者胃管置人方法,以提高插胃管成功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方法将100例建立人工气道后需要置入胃管的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传统插胃管方法进行,观察组采用导丝加利多卡因进行插管操作。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过程中烦躁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导丝加利多卡因能提高人工气道昏迷患者置胃管成功率,置管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不大,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注气法在意识障碍患者鼻胃管置入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我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2-7月需置入鼻胃管的意识障碍患者10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超声鼻胃管置入法,观察组62例采用超声联合注气鼻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鼻胃管显影率及超声探查鼻胃管深度,胃管盘在口腔和误入气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置管成功率和鼻胃管显影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声探查胃管深度、胃管盘在口腔及误入气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注气法置入鼻胃管提高超声显影率,可有效的快速判断胃肠管位置,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意识障碍患者中鼻胃管置入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置入法对ICU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5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2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留置胃管法;改良组采用抬高患者床头30°,头偏向一侧留置胃管法(颈椎损伤患者除外)。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以及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改良组置入胃管方法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血压、心率值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新的置管方法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体现了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并且操作方便,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结合导丝引导置管在人工气道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人工气道患者15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置管,观察组应用体位护理结合导丝引导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用时、置管前后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血压、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人工气道患者留置胃管中应用体位护理结合导丝引导置管,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能率,有效缩短置管用时,且不良反应较少,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体位改变插入胃管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插入胃管的成功率,减少因反复插管所致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方法将需建立人工气道并进行机械辅助通气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改变常规的“去枕头后仰位”为“抬高床头70°~80°角头正位”插入胃管,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去枕头后仰卧位方法插入胃管。结果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6.0%,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抬高床头70°~80°角头正位”插入胃管简便易行,省时省力,既减轻对患者的刺激,又可减少因反复对患者插胃管所致的局部黏膜损伤、充血水肿等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痛苦,也极大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进的经口洗胃管置入方法对提高气管插管患者插胃管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将7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行气管插管后实施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采取改变常规的"去枕头后仰位"为"抬高床头70~80°,头正位",从牙垫孔经口插入洗胃管;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去枕头后仰卧位"的体位方法经口插入洗胃管,比较2组的插管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胃管一次置入成功率为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实验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气管插管后患者改变常规的"去枕头后仰位"为"抬高床头70~80°,头正位"从牙垫孔经口置入洗胃管法明显优于常规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胃肠减压插胃管方法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80例胃肠减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使用常规插胃管方法,观察组使用经鼻插胃管时胃管前端以向下弯曲120&#176;,石蜡油润滑胃管长度1/2,插胃管成功后连接负压吸引器实施胃肠减压。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成功率、鼻黏膜出血例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36例,鼻粘膜出血0例;对照组一次性插管成功12例,鼻粘膜出血10例,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鼻粘膜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胃肠减压插胃管角度改变和润滑胃管长度改变可提高插胃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减少鼻黏膜损伤,提高患者接受插胃管治疗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程清  田仁娣  杨蓉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503-1504
目的 探讨利用喉镜及导丝引导下经口置入胃管的成功率及置入效果.方法 对需要经口置入胃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插置入胃管,观察组采用喉镜及导丝引导置入,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入的成功率、操作时间、患者耐受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患者耐受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利用喉镜及导丝引导经口置入胃管具有较好临床使用价值,提高ICU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加导丝利多卡因在昏迷人工气道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实施人工气道的100例住院昏迷患者按留置胃管顺序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去枕头后仰体位留置胃管;观察组采用改良体位加导丝利多卡因置管法留置胃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改良体位加导丝利多卡因为昏迷人工气道患者置胃管,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不良反应轻,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胃管置入法对脑外伤昏迷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改良胃管置入法。选取我科2013年9月~2014年2月收治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置管时间、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家属对置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置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置管过程中呛咳发绀、恶心呕吐、流泪、烦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后鼻黏膜损伤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家属对置管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能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且置管时间短,置管后并发症少,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注气法床旁留置空肠营养管在有创人工气道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需留置空肠营养管且带有有创人工气道的患者92例。将2020年4月1日-2020年10月1日的需要留置空肠营养管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当空肠营养管置入胃内后,予患者胃内置入300~500 mL空气,以增加胃的蠕动能力;将2020年10月2日-2021年4月1日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空肠营养管置入胃内后,不予胃内置入空气。比较2组患者置管时间、置管次数、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置管成功率。结果 对照组置管成功率为84.0%,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88.1%,2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2组患者的置管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组患者置管时间比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间小于对照组;2组患者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有创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非注气法留置空肠营养管可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呛咳、反流及误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导尿管食管球囊扩张术后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进行导尿管食道球囊扩张术的6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导尿管食道球囊扩张术后的常规插胃管方法,观察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后插胃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鼻咽部阻挡、紧张恐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医患互动良好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娟  桂文来 《护理与康复》2015,14(3):258-259
目的观察胃管冷冻联合食指引导对全麻患者置入胃管的效果。方法将全麻后需要置入胃管的70例患者按手术时间段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按昏迷患者常规方法置入胃管,观察组采用事先低温冷冻30~60min胃管联合食指引导法置入胃管,比较两组胃管的一次置入成功率、一次成功置管时间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观察组91.4%、对照组62.9%,一次成功置管时间观察组(4.6±1.2)min、对照组(7.3±1.9)min,置管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2.9%、对照组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手术患者采用胃管冷冻联合食指引导法置入胃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中的应用.方法:将2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插管法,观察组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后插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比较两种留置胃管方法应用于神志清楚且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方法将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需经插胃管治疗的神志清楚但吞咽困难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插胃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插胃管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8,P<0.05)。结论改良置管法可以提高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减少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K点刺激辅助置入胃管在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痴呆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观察组46例采用冰酸K点刺激辅助置胃管法,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970,P<0.001),平均置管时间及置管时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冰酸K点刺激辅助置管法可以提高痴呆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和操作效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气管导管引导置胃管法在已用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的情况下快速、有效置胃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入院时间将52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气管导管引导置胃管法,对照组采用给传统的昏迷患者置胃管法,为已有气管导管的患者置胃管,评价2组患者置胃管一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置胃管一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气管导管引导置胃管法能快速、一次成功地将胃管置入胃内,避免反复置管给患者造成损伤和并发症,并能有效节省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18.
刘艳  刘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810-181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置入胃管的方法,找出一种更适用于临床的方法。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插鼻胃管,观察组的患者则弃用镊子改用戴手套,并配合缓慢匀速的手法直接置入鼻胃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的置管方法需要进行改进,弃用镊子改用戴手套配合缓慢匀速的手法置入鼻胃管的方法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次验证法对预防深昏迷患者鼻胃管误插气道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昏迷患者134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二次验证法,即在胃管插入25~30cm时进行第一次验证,将胃管末端置于水杯中试气,判断是在气管内还是食管内,如在食管内继续置管,当置管长度45~55cm时进行第二次常规验证。对照组采用传统置管法,在胃管置入45~55cm时进行一次性常规验证。采用X线确定胃管头端位置,比较两组误入气道的发生率,以及两种方法置管的时间。结果观察组1例误入气道,发生率1.52%,对照组8例误入气道,发生率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6,P=0.018)。平均置管时间,观察组(7±0.535)min,对照组(7±0.33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次验证法能有效降低深昏迷患者鼻胃管误插气道的风险,且不增加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呼气相置入胃管法在难置性胃管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难置性胃管患者的置管方法,提高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安全性,减轻患者痛苦。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收治60例胃管难置性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观察组采用呼气相置入胃管法。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前后心率、氧饱和度、颅内压的变化。结果两组胃管1次成功率与总成功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置管后的心率、氧饱和度、颅内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气相置入胃管法置管成功率高,对患者心率、氧饱和度、颅内压的干扰和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