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polysacchridesulfate,PSS)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机制.方法经大鼠颈内动脉将一线栓插入右侧大脑中动脉1.5 h后再灌注24 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在再灌前30 min或再灌后5 h经腹腔给予不同剂量的藻酸双酯钠或赋形剂;用流式细胞术测量受损脑组织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及凋亡率,同时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藻酸双酯钠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较非治疗组明显减轻,相应的藻酸双酯钠治疗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受抑、细胞凋亡减少;不同时间点给药组间上述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藻酸双酯钠可以减轻脑组织神经元再灌注损伤和抑制神经元凋亡;抑制受损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是其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GLP-1受体激动剂Exendin-4腹腔给药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所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术前1 h腹腔注射Exendin-4,MCAO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观察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生存数量及检测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Exendin-4能够保护由于MCAO再灌注后所致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了脑梗死体积,降低皮层凋亡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抑制神经元凋亡。结论 Exendin-4可以对MCAO再灌注所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该作用是通过抑制凋亡蛋白的产生,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苯乙烯苷(TSG)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老龄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及TSG干预组,每组24只.其中模型组及TSG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及TSG,6d后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术后6h、24h、48h及7d 4个时间点观察动物神经行为学变化并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显示模型组及TSG干预组各时间点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除6h时间点外,其余各时间点TSG干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TSG干预组各时间点HIF-1α及EPO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HIF-1α与EPO蛋白表达增加呈正相关.结论TSG可能通过增加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周边区HIF-1α及EPO蛋白的表达,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50 mg/kg异丙酚和100 mg/kg异丙酚组,每组12只.后3组大鼠均制备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模型,恢复灌注后分别经腹腔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和50、100 mg/kg异丙酚.再灌注24 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的范围,化学比色法检测脑组织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50、100mg/kg异丙酚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脑组织线粒体SDH、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0mg/kg异丙酚组[(45.9±25.1)U/mg pro,(5.24±0.85)分]比较,100mg/kg异丙酚组SDH活性[(96.1±20.8)U/mgpro]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40±0.79)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促进线粒体SDH、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的恢复、保护线粒体功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疏血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疏血通治疗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人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HE染色、TUNE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梗死灶体积、细胞凋亡及hsp70表达水平.结果 经疏血通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除再灌注后6h,其余各时间点疏血通治疗组评分均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疏血通治疗组大鼠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P<0.01).再灌注后6 h,缺血半暗带区和海马区即可见凋亡细胞,分别于再灌注后48 h和72 h达峰值水平,疏血通治疗组表达高峰时间延迟,且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目均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再灌注后6 h,缺血半暗带区和大脑皮质即可见少量hsp70表达阳性细胞,两组均于再灌注后24 h达峰值水平,但疏血通治疗组各时间点hsp表达水平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 疏血通通过上调脑组织hsp70表达水平,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使梗死灶体积缩小、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elecoxib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F-κB和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和线栓法制作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NS组)、celecoxib低剂量组(LCIR组)和高剂量组(HCIR组),分别于缺血后30min给予生理盐水或celecoxib溶液灌胃,再灌注后6、12、24、48h将大鼠断头取脑,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NF-κB和COX-2的表达.并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NS组、LCIR组、HCI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NS组、LCIR组、HCIR组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缺血周边区神经元中,较S组表达明显增强(P<0.05),LCIR组、HCIR组阳性细胞表达率较NS组减少(P<0.05),LCIR组、HCIR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每组不同时间点之间阳性细胞表达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celeeoxib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F-κB和COX-2的表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缺血性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模型制备成功后,不给予任何干预,自由饮食。实验组于缺血再灌注24h后经尾静脉给予BMSCs 3×106,所有大鼠于缺血再灌注1d、3d和7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VEGF表达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3d、7d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P0.05)。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再灌注后3d、7d实验组缺血区表达VEGF的细胞较梗死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BMSCs可显著促进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促进VEGF的表达,以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组织miR-34a和survivin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的抗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19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BS液移植组和干细胞移植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法行干细胞移植;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4a的表达。结果干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2 h、1 d时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 d、7 d时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的survivin阳性细胞率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的miR-34 a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病灶区miR-34 a的表达上调;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移植干细胞可能通过下调病灶区miR-34a和上调survivin的表达发挥抗凋亡及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模型.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和移植治疗组(24只);后2组又分为再灌注7 d、14 d、21 d、28 d组(各6只).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造模成功后24h,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6/ml),缺血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做任何处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Bax表达.结果 与缺血对照组比较,移植治疗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凋亡数均明显减少(均P<0.01),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均P<0.01),Bax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0.01).结论 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IRT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CD-1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分别在再灌注后6、12和24h 3个时间点处死取脑,Real-time PCR检测皮质SIRT2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再灌注后12、24h皮质中SIRT2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用免疫荧光来检测SIRT2在缺血前后皮质中的定位;随后将小鼠随机分为Dmso组和AGK-2(SIRT2特异性抑制剂)组,两组都用线拴法建立t-MCAO模型,24h后用CHOPP评分标准来评价缺血后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并分别用MPO、SOD试剂盒来检测各组中的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水平.结果 和假手术组相比,再灌注6、12、24h后皮质中SIRT2 mRNA水平升高(P<0.05),再灌注后12、24h SIRT2蛋白水平升高(P<0.05);侧脑室给予AGK-2 5μl后,AGK-2(5 mmol/L)和DMSO对照组比较梗死体积增大(P<0.05),神经功能损害更为严重(P<0.05),缺血侧中MPO水平增加(P<0.05),SOD水平下降(P<0.05);AGK-2( 2.5 mmol/L)和对照组比较以上各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IRT2可以通过降低脑组织中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50~350g健康雄性sD大鼠共4组: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TSG组和大剂量TSG组,每组24只。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按Longa的5级标准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再灌注后6h、24h、48h和7d共4个时间点处死大鼠。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TrkA、Bcl-2基因/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造模各组各时间点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除6h时间点外,两个剂量TSG治疗组其余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两个剂量TSG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减少,TrkA、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G可能通过增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rkA/Bcl-2通路的活性,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厄贝沙坦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及外周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Longa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于缺血90min再灌注后24h和72h进行梗死体积的测量,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测量脑内和外周血的粘附分子。结果厄贝沙坦可以显著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和72h的梗死体积(均P<0.01),改善神经功能(均P<0.01);降低脑内ICAM-1、VCAM-1的表达及其外周血浆中可溶性的形式sICAM-1、sVCAM-1蛋白的水平(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以降低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对脑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CAM 1 )表达规律 ,及其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 ,并探讨亚低温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 (MCA)线拴闭塞 /再通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常温组分别于脑缺血 3小时再灌注 2小时、8小时、2 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断头取脑 ;假手术组及亚低温组于脑缺血 3小时再灌注 2 4小时断头取脑 ,行ICAM 1免疫组化及组织HE染色 ,测定ICAM 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⑴脑缺血再灌注后 2小时 ,脑缺血的坏死周边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 1出现增高趋势 ,并于 2 4小时达到高峰 ,各组之间及各组与假手术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5) ;⑵脑缺血再灌注 8小时出现白细胞浸润 ,且浸润高峰也在 2 4小时 (P <0 0 1 ) ;⑶ICAM 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呈正相关 (r =0 .82 7,P <0 0 1 ) ;⑷缺血早期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ICAM 1的表达及减少白细胞浸润 (P <0 0 1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 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 ,加速白细胞的浸润 ,提示ICAM 1是造成脑缺血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亚低温的干预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分别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观察两组大鼠缺血90min、缺血90min再灌注24h的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细胞凋亡数、细胞凋亡率。结果治疗组大鼠于相同时间点脑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仅表现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且神经细胞的凋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能明显减小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减轻缺血区神经元损害,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 c-fos、c-jun 的表达和细胞凋亡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和原癌基因c fos、c jun表达。 方法  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8只。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再灌注模型 ,缺血 4h再灌注 2h后断头处死 ,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c fos、c jun蛋白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凋亡率、平均吸光度及c fos、c jun阳性细胞率、平均吸光度均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c fos、c jun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与c fos、c jun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y protein,CHOP)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operation group,SO)、脑缺血再灌注组(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脑缺血预处理组(brain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BIP)3组,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 h、1 d、2 d、3 d其4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CHOP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①MCAO组12 h CHOPmRNA表达达高峰(142.92±7.46,P<0.0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BIP组缺血各时间点其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12 h:157.7±8.37;24 h:167.54±8.99;2 d:178.16±9.25;3 d:186.85±9.82,P<0.05)。②MCAO组CHOP蛋白表达于缺血再灌注后12 h开始明显上升,24 h达高峰,2 d后表达开始减弱(1.674±0.136,P<0.01);BIP组较MCAO组CHOP表达明显降低(12 h:1.453±0.128;24 h:1.605±0.132;2 d:1.485±0.129;3 d:1.279±0.115,P<0.05,P<0.01)。③MCAO组12 h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增加(34.6%±11.5%),1 d时达到高峰(48.2%±12.4%),以后时间点逐渐下降;BIP组各个时间点神经元凋亡发生率较MCAO组显著降低(12 h:25.3%±9.0%;24 h:36.4%±10.9%;2 d:30.8%±11.2%;3 d:22.5%±8.7%,P<0.05,P<0.01)。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CHOP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大鼠,观察BMSCs的治疗效果,检测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水平,进而研究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梗死对照组和BMSCs组,每组20只.每组再按梗死后3,7d分为2个亚组,每组10只.梗死对照组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经尾静脉注射PBS液1ml,BMSCs组同时经尾静脉注射BMSCs 3×106.所有大鼠于梗死后1,3,7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SD-95表达水平,用TUNEL测定凋亡细胞水平.结果 (1)神经功能评分:梗死后3,7 d BMSCs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38,3.417;P<0.05).(2) PSD-95表达:BMSCs组在梗死后3d时PSD-95表达较梗死对照组的表达有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s组在梗死后7d时PSD-95表达明显多于梗死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3,P<0.05).(3)TUNEL细胞凋亡染色:梗死后3d时梗死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可见许多凋亡细胞,显多于BMSC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8,P< 0.05).结论 BMSCs移植能促进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BMSCs移植后能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大鼠PSD-95的表达,减少细胞的凋亡,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酶抑素A(Pepstatin A)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机制。方法 将48只成年雄性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配至假手术组(1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16只)及Pepstatin A干预组(16只);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遵照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即缺血2 h即恢复血流灌注,再灌注24 h后处死大鼠; 干预组及对照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即刻分别经腹腔注射Pepstatin A配置液(0.2 mL/10 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 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时采用标准评分法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假手术组、对照组及干预组中随机各取8只检测脑梗死体积,余下8只大鼠行western blot检测p-ERK1/2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行为学表现正常,评分为0分,干预组大鼠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TC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脑组织无梗死灶,干预组大鼠的相对脑梗死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对照组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 干预组该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 干预组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pstatin A可能通过上调p-ERK1/2的表达来减少脑梗死体积及细胞凋亡发生,从而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长春西汀注射液对小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远端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及小胶质细胞表型 转化的影响。 方法 3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永久性脑缺血组6只、生理盐水组12只、长春西汀组12只和 假手术组6只,前三组用高频电刀凝断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制作永久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 仅暴露大脑中动脉远端,不凝断血管。模型成功后,生理盐水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次150 μL, 每天1次,持续14 d;长春西汀组尾静脉注射长春西汀注射液,每次150 μL(4.55 mg/kg),每天1次, 持续14 d。模型成功后3 d、5 d、7 d、9 d、11 d和14 d进行改良加西亚评分和转棒测试评价小鼠感觉和 运动神经功能;模型成功后14 d用免疫荧光标记神经元,评价各组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 梗死周围小胶质细胞表型标志物Iba1、CD16/32和CD206的表达,评价M1型(Iba1及CD16/32阳性)和 M2型(Iba1及CD206阳性)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情况。 结果 长春西汀组小鼠模型成功后11 d和14 d的改良加西亚评分和14 d的转棒测试中的时间及速度 测试结果均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春西汀组14 d时神经元损伤较永久性脑 缺血组(P =0.008)和生理盐水组(P =0.037)减轻。永久缺血组(P <0.001)和生理盐水组(P =0.005) 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高于假手术组;长春西汀组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低于永久缺血组(P <0.001) 和生理盐水组(P =0.038)。长春西汀组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永久性脑缺血组和生 理盐水组(均P <0.001)。 结论 长春西汀注射液可能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表型由促炎向抗炎转变,减少神经元损伤,从而 在小鼠永久性脑缺血后发挥神经保护和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缺血大鼠缺血后适应模型中大脑皮质的ERK1/2通路表达特点及应用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后对缺血后适应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研究缺血后适应是否通过ERK1/2信号通路介导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组、缺血2h后适应组以及PD98059+缺血2h后适应组(PD+2h后适应组),每组5只,用线栓法建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缺血性脑梗死模型,4组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实验。对比4组大鼠再灌注1h、24h的神经功能评分及再灌注24h后的梗死体积。每组另增加15只大鼠,分别于再灌注后2h、6h、24h留取缺血大脑皮质;Western blot检测再灌注2h、6h、24h后总T-ERK1/2、P-ERK1/2表达。结果 PD+2h后适应组与缺血2h再灌注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缺血2h后适应组,脑梗死体积大于缺血2h后适应组。缺血后适应组再灌注2h、6h、24h后P-ERK1/2表达明显高于缺血2h再灌注组及PD+2h后适应组;以上表明,缺血后适应通过ERK1/2信号通路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应用P-ERK1/2的阻滞剂PD98059后,阻断了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结论通过对本实验研究数据的分析后发现,缺血后适应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应用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后,缺血后适应神经保护效应减弱,说明缺血后适应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MAPK/ERK信号通路具有深层次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