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心肌梗塞的诊断常十分困难,其预后也更为严重。本文通过对203例60岁以上尸检证实有心肌梗塞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对照研究,探讨老年人心肌梗塞的特点。材料和方法作者对1972年2月至1976年10月东京市老年病医院中死亡的60岁以上老年人共1000例进行了尸检,发现其中203例有心肌梗塞。203例心肌梗塞患者中男113例,女90例,平均年龄78.5岁(63~98岁)。对203例有心肌梗塞者的临床发现及死亡原因作回顾性记录。根据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50例心肌梗塞(MI)病人的心室晚电位(VLP)检测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1)MI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是一种病理性的电活动;(2)不同部位MI的VLP阳性检出率下壁为38%、前壁为35%、前间壁为33%、前侧壁为20%,提示下壁MIVLP的阳性检出率较高。此外,根据对VLP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下壁、前间壁MI对反映传导和电压的指标均敏感。而前壁、前侧壁MI仅对反映传导的指标敏感,其机理需进一步探讨;(3)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组都有形成VLP的可能,但前者检出率相对较高。由此提出应根据不同发生机制而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防止电不稳定的措施;(4)MI伴室性心律失常(VA)组与不伴VA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阳性者VA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对临床上确诊为前间壁及下壁心肌梗塞(MI)的患者100例,做ECG和VCG检查,前间壁MI43例中,ECGV_1呈QS V_2呈rS,V_1~V_2或到V_3呈rS的14例,其r波占时极少,多由于间隔发生部分MI所致。而V_(1-2)或V_(1-3)呈QS的29例中,VCG有8例向前的向量明显减弱,0.02s向量指向0~*~14~*,可能为非透壁性MI所致。57例下壁MI中,ECG(?)正常,Q_(Ⅲ、aVF)异常的有23例,通过VCG分析发现,Ⅲ、aVF异常Q波,多为局恨性下壁MI所致。ECGⅡ、Ⅲ、aVF呈qR,Q≥0.03~0.04s,q≥1/4R或呈Qr、Qs的有15例,ECGⅡ、Ⅲ、aVFq波正常的有19例,说明ECG对诊断下壁OMI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作者分析肝素、硝酸甘油和β阻滞剂配合链激酶(SK)溶栓治疗心肌梗塞(MI)的效果。病人和方法观察透壁性 MI55例,发病后头6h(平均4h)入院。基本组34例(男31,女3,平均年龄61.6岁)用小剂量 SK 治疗。前壁 MI20例,后壁MI14例。急性期并发心源性休克5例,肺水肿5例。  相似文献   

5.
左室附壁血栓是发生体循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诊断和处理对预防栓塞有重要意义。心脏附壁血栓大多数见于左室,右室很少见。它主要继发于心肌梗塞(MI),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AMI)与有室壁瘤者。另外,心肌病特别是扩张型心肌病也是形成左室血栓的重要原因。 1病因与诊断 1.1左室附壁血栓是AMI的一个重要并发症,主要见于穿壁性MI:据尸检发现,在穿壁性MI中约占20%~60%。据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AMI患者中左室血栓检出率达32%~56%。附壁血栓主要发生于前壁MI,下壁MI较少见。据国外五组499例统计,前型  相似文献   

6.
测定心肌梗塞(MI)病人血液肌红蛋白浓度,不同于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磷酸激酶,肌红蛋白从梗塞区进入血液较早,血中浓度变化较大。所以有可能早期诊断MI区心肌的坏死性病变,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作者检查43例病人,大灶性非透壁性MI 29例,透壁性MI 14例,患者年龄57±15岁。男36例,女7例。初次MI 37例,再次MI 6例。左室前壁MI17例,后壁MI21例,侧壁MI1例。有高血压史16例,糖尿病史15例。并发急性心功能不全15例,其中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AMI),根据病理解剖心室壁受累坏死程度分透壁性心肌梗塞(TMI),非透壁性心肌梗塞(NTMI)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多年来,临床上一直把体表心电图(ECG)的病理性Q波作为TMI的同位语,以此区别以ST—T波异常为特征的NTMI心梗或心内膜下心梗。近年来,临床病理学者研究证明,ECG上有无病理Q波并不一定表示病理解剖上的TMI和NTMI,TMI和NTMI均可见到病理性Q波,也均可无病理性Q波.Raunio等在80例尸检中发现50%的NTMI有Q波而一半的TMI无病理Q波。所以,近年来。将ECG上有无Q波而分为Q波性心肌梗塞(QWMI)和非Q波性心肌梗塞(NQWMI)。我院自1989年3月~1993年6月收治非Q性心肌梗塞21例,现做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8年11月至1990年12月,80例心肌梗塞(MI)患者体表心室晚电位(VLP)的检测结果。全部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44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36例;男性6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4(38~80)岁。前壁MI(包括前间壁)占35%(28/80),下壁MI(包括后侧壁与真后壁)占58.8%(47/80),前壁+下壁(或右室)MI占6.2%(5/80)。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A)者占33.8%(23/80),其中室性早搏Lown Ⅰ级11例,Ⅱ级13例,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各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发室壁瘤者占7.5%(6/80),但均不伴有VT。采用ART-1200EPX  相似文献   

9.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CHD)监护病房的普及和各种治疗措施的发展,急性心朋梗塞(AMI)后存活者逐年增多。但是许多研究证实,仍有10~15%的AMI患者死于出院后第一年内。现就影响AMI病人预后的几个有价值的因素综述如下,旨在识别心肌梗塞(MI)的高危人群,制订正确的康复治疗措施。心肌梗塞部位心肌梗塞部位(前壁和下壁)是决定MI预后的重要因素。B0urke等观察756例首次MI患者中,705例(93.3%)为Q波型;51例  相似文献   

10.
翟彪 《心电学杂志》1992,11(2):72-74
用美国 ART 体表高分辨心电图(HR-ECG)记录分析系统(ART-S),对正常人120例和冠心病心肌梗塞(MI)患者98例,作心室晚电位(VLP)检测和随访分析,发现 MI 患者的 VLP 阳性率为46.94%,VLP 与 MI 的部位、范围、室壁运动障碍以及恶性心律失常(MA)和心脏猝死有一定的关系,认为 VLP 对 MI 患者发生 MA 及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71例MI病人的观察和分析,68例的FCG异常,3例为可疑(皆为陈旧性前间壁MI,证实FCG对MI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I的范围及心功能状态,尤其是范围较小的下壁MI也能检出,表明FCG对心肌梗塞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二尖瓣关闭不全(MI)是心肌梗塞的常见并发症。在心肌梗塞急性期,其发病率为5O%,其后为8~31%。MI的发生是乳头肌急性缺血所致机能障碍、心肌—瓣膜结合部的坏死或纤维化等病变、心室壁运动障碍、左室动脉瘤和乳头肌正常相互关系破坏的结果。近年来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褐取得了良好疗效,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然而,对心肌梗塞后MI所致心力衰褐的疗效,尚少研究。作者对26例心肌梗塞后MI用消心痛和/或肼苯哒嗪治疗的患者,以超声心动图和综合血流描记法进行了血液动力学观察。全部患者的MI均发生于大病灶心肌梗塞后,其病程为3个月~2年。其中,前壁心肌梗塞为18例;后壁心肌梗塞为7例。年龄为40~72岁,平均56岁,MIⅢ级者12例;Ⅸ级者13例。在MI的诊断上,除临床表现外,还依据超  相似文献   

13.
心肌梗塞(MI)范围的大小是决定急性 MI 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急性 MI 患者2年的随访,观察心电图(EKG)Q 及 R 波改变与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因初次透壁性 MI(464例)或心内膜下 MI(123例),于发病初三天内入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患者共587例,分为前壁 MI 与下壁 MI 二组。前壁 MI 患者计算入院四天内24个胸前标测导联的 R 波总和与 Q 波总和之差(ΣR-ΣQ),下壁MI 患者计算入院四天内Ⅱ、Ⅲ、aVF 导联的ΣR-ΣQ,并按最后的ΣR-ΣQ(mm)分为四组(如349~126,125~33.5,33.0~-60,-60~-187)进行比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陈刚 《心电学杂志》1993,12(3):200-202
临床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 MI)的诊断和处理起重要作用。既往根据心电图有无异常 Q 波将 MI 分为透壁性和非透壁性或心内膜下 MI,前者 ST 段抬高,后者 ST 段压低。70年代以来,这种传统概念受到挑战,MI占室壁内层1/5—1/4者也出现 Q 波。因此目前已采用 Q 波 MI(QMI)和无 Q 波 MI(NQMI)分类,而 ST 段压低常出现在冠心病各种临床之中。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发生率约为3~6%。本组报道的8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AD 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6岁(27~40岁)。54%的患者(44例)在38~40岁,40%(34例)在31~37岁,8%(7例)≤30岁.临床表现 59例(09%)既往有心肌梗塞(MI)史,其中40例(68%)无胸痛史。在无 MI 的26例患者中,14例有静息性心绞痛,12例有轻度胸痛。在 MI 患者中,50例为 Q 波型,9例为非 Q 波型。心电图提示前壁 MI24例,下壁28例,侧壁5例,2例无明显的心电图改变,但肌酸磷酸激酶(CPK)浓度增高。冠脉造影发现,43例(51%)为1支血管病变,26例(31%)为2支血管病变,16例(19%)为3支病变。3例左  相似文献   

16.
临床实践中遇到5例心肌梗塞(MI)并有室壁瘤的患者,出现频繁难以控制的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现报道如下。5例均为男性,年龄52~69岁。临床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86例心肌梗塞(MI)患者行体表心室晚电位(VLP_s)检测,以探讨MI后VLP_s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急性MI组VLPS异常率(45.2%)明显高于陈旧性MI组(25.0%),P<0.05;下(后)壁MI组VLP_s异常率(48.5%)明显高于前壁MI组(25.5%),P<0.05;Killp~3s心功能≥Ⅲ级组VLPS异常率(57.1%)明显高于心功能Ⅰ级组(24.1%),P<0.01;MI后有室壁瘤组VLPS异常率(75.0%)明显高于无室壁瘤组(30.7%),P<0.05).随访8~20个月中,VLP_s异常者有8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VLP_s正常者无心脏意外事件发生。表明MI后心功能差,有室壁瘤者VLP_s异常则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作者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塞5周后心肌灌注和收缩功能自发的迟缓恢复现象,尤其是在持续至亚急性期之后。 对象与方法 71例无并发症的男性心肌梗塞(MI)患者。入选标准:(1)首次发生Q波型前壁MI。(2)窦性心律。(3)无静息心绞痛。(4)心功能Ⅰ~Ⅱ°。(5)图像适合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定量分析。全  相似文献   

19.
大块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常示有Q波和ST段及T波的演变性变化。但亦有许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仅示非特异性ST段及/或T波变化。对这些非诊断性心电图变化的诊断意义,意见不一。作者于2年内在2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见到78例示有非诊断性心电图,本文联系临床病程和尸检发现,对这78例急性心肌梗塞的非诊断性心电图进行分析。根据血清酶变化,将患者分成二组:(1)甲组为肯定急性心肌梗塞,45例,有典型心肌梗塞史,其血清酶的最高值至少较最低值大100%以上,(2)乙组为急性心肌梗塞可能,33例,有典型心肌梗塞病史,但血清酶的  相似文献   

20.
对15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患者的J-TC间期进行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塞(AMI)组J-Tc 间期明显长于冠心病(CHD)组,下壁合并右室梗塞亚组的J-Tc 间期明显长于单纯下壁梗塞亚组,并发现J-Tc间期与对应ΣST 压低及下壁梗塞住院期间病死率直接相关,提示J-Tc 间期可作为判断AMI 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