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6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重点分析肿瘤在MRI上的形态、边界、信号特点厦增强情况。结果:髓内肿瘤,尤其当肿瘤很小时,其边界不清、三方位成像始终显示脊髓增粗的特点至关重要;在对髓外膜内肿瘤的神经鞘瘤与脊膜瘤鉴剐中,观察T2WI的信号强度最有意义,并有其病理学根据;硬膜外肿瘤中,转移瘤最多见,但也有少量良性肿瘤。结论:椎管内肿瘤在MHI上各有特征,MRI有着重要的定位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1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的前、后分析,并对肿瘤定位、定性和鉴别诊断作了初步探讨。根据肿瘤形态、边界、强化程度,及与脊髓、硬脊膜、神经根等关系,MRI的增强扫描对提高其定位、定性诊断均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髓外硬膜下神经鞘膜瘤与脊膜瘤的MRI诊断(附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髓外硬膜内神经鞘膜瘤及脊膜瘤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一附院1995~1997年间经MRI诊断,手术病理证实为髓外硬膜内神经鞘膜瘤24例及脊膜瘤7例共31例的MRI及临床表现;结果:MRI对髓外膜内肿瘤的定位准确率达100%。T1WI低信号,尤其是T2WI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强化明显而不均匀,肿瘤沿扩大的椎间孔突出到椎旁呈哑铃状是神经鞘膜瘤的特征,而脊膜瘤的MRI表现常为T1WI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匀,且发病部位、好发年龄及性别有一定特点,但两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尚有一定的重叠率。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神经鞘膜瘤与脊膜瘤的术前诊断,MRI具有准确的定位和较高的定性能力,如结合患者的姓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等综合分析,将更能提高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椎管内肿瘤MRI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罕见肿瘤的MRI表现,包括髓外硬膜下间胚叶性软骨肉瘤与少枝胶质细胞瘤、髓内恶性黑色素瘤与神经鞘瘤。结果:MRI检查能显示椎管内肿瘤的确切部位、大小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某些肿瘤虽然罕见,但仍有一些影像特点,如黑色素瘤典型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结论:根据肿瘤在MRI上的特征性表现,可对某些椎管内罕见肿  相似文献   

5.
21例椎管内肿瘤MR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MRI对椎管内肿瘤定位准确率95.2%定性诊断准确率61.9%。认为MR检查椎管内肿瘤具有重要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18例椎管内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其临床表现、分型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对其临床表现、分型及MRI表现进行分析。行顺磁造影对其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椎管内肿瘤的临床及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18例椎管内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其临床表现,分型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对其临床表现、分型及MRI表现进行分析。行顺磁造影对其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28例经手术证实的髓外膜内肿瘤的MRI表现,其中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4例,脊膜瘤5例,其它肿瘤2例,MRI对髓外膜内肿瘤定位准确率达96.4%。MRI SE序列T2加权像和Gd-DTPA增强扫描图像中病灶中心二是鉴别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依据,但不能鉴别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纵隔肿瘤均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7~84岁,平均49岁。其中胸腺瘤6例,恶性淋巴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2例,纤维性血管瘤1例,心包囊肿1例,食管囊肿1例。结果:MRI对纵隔肿瘤的诊断有显著优点,可清楚分辨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对中心型及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诊断价值,能清晰地分辨实质性与囊性肿瘤;能帮助鉴别良恶性肿瘤。结论:MRI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观察肿瘤形态、边界、MRI信号特征、强化特征及与脊髓、硬膜囊、椎体附件的关系。结果:脊膜瘤好发于女性,发病部位以上中胸段多见、颈段次之,髓外硬膜内脊膜瘤多呈扁丘状或椭圆形,其硬膜面平直,夹角多为钝角,其脊髓面固钝,肿瘤纵径大于横径,可见“硬膜下”征,肿瘤少见囊变及出血信号;髓外硬膜外脊膜瘤多呈“哑铃”状向椎管外侵犯,致椎间孔扩大,患侧蛛网膜下腔变窄。注射Gd—DTPA后可见“硬膜尾”征及肿瘤脊髓面重度强化带。结论:MRI对椎管内脊膜瘤定位准确;而椎管内脊膜瘤具有特征性MRI强化表现,因此,MR检查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场强MR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13例,分析其MRI的表现特点。结果13例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其中颈段和颈胸交界段各1例、胸段6例、腰段5例。MRI均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形态与信号特征,肿瘤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肿瘤与邻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更加清楚。结论低场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管内多发性神经鞘瘤的临床和手术特点。方法:对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多发性神经鞘瘤进行临床、影像学及疗效总结。结果:16例共行手术28次,切瘤46枚,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10例,稳定5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28年,其中8例出现新病灶,1例恶性变肿瘤复发而再次手术;恢复劳动或工作10例,生活自理3例,仍需他人照料3例。结论:椎管内神经鞘瘤疗效通常良好,但椎管内多发性神经鞘瘤在诊治上存在一定难度,新病灶及复发肿瘤需多次手术。该病诊断主要依据MRI等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时注意小的隐蔽病灶。  相似文献   

13.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方法 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42例,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 42例中,39例位于髓外硬膜下,3例硬膜外及硬膜下间隙均被累及。肿瘤于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如果肿瘤有坏死、液化或囊变,则肿瘤信号不均匀。肿瘤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硬膜内外均累及者呈哑铃型。增强扫描20例为均匀性强化,17例为不均匀性强化,5例为环形强化。40例可见脊髓受压、推移。31例见肿瘤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结论 准确定位及分析MRI表现是椎管内神经鞘瘤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椎管内占位病变的高场强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场强MR对椎管内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占位病变的MRI资料.肿瘤位于颈椎管18例,胸椎管23例,腰椎管12例。病理上属神经鞘瘤17例,脊膜瘤8例,神经纤维瘤4例,转移瘤9例,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蛛网膜囊肿3例,淋巴瘤1例,脊索瘤2例,海绵血管瘤2例,血肿1例,畸胎瘤1例。结果 MRI检查结果:①肿瘤部位:脊髓内肿瘤5例,脊髓外硬膜内肿瘤20例,硬膜外腔肿瘤24例,4例硬膜外与硬膜下均受累且通过椎间孔到达椎旁;MRI诊断符合率92.45%;②不同肿瘤在发病部位、肿瘤MRI信号、强化特征、硬膜信号与形态、脊髓形态与蛛网膜下腔改变以及脊椎骨质等都有各自特点。结论 高场强MRI在椎管内占位病变的诊断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RI对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分析行MRI检查和临床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62例,分别观察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胚胎类肿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大小、向椎间孔延伸情况及信号强度和强化情况。结果:脊膜瘤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胸段椎管内,瘤体较小,极少向椎间孔延伸,在T2WI,T2WI上均为均匀等信号,有明显均匀强化,无囊变坏死,可有脊膜尾征;胚胎类肿瘤发病率低,好发于胸腰段,呈混杂信号;神经鞘瘤以增强扫描环状强化可与神经纤维瘤鉴别。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对大部分肿瘤定性诊断准确,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快速液体衰减翻转恢复脉冲序列 (Fast- FL AIR)在椎管内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 2 .0 T超导磁共振仪对 2 3例疑有椎管内病变的患者进行 T1 WI、T2 WI和 Fast- FL AIR扫描 ,5例患者进行了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脊髓肿瘤 6例 (髓内肿瘤 1例 ,髓外硬膜下肿瘤 5例 ) ,脊髓血管畸形 2例 ,椎管内囊肿 2例 ,脊髓局灶性水肿 2例 ,白血病 1例 ,脊髓炎症 3例 ,脊髓空洞 7例。Fast- FL AIR序列可以清晰的显示髓外病变范围 ,优于 T2 WI;显示髓内病变范围不如 T2 WI;对于椎管内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是鉴别 T2 WI均为高信号的病变 (脊髓炎症、空洞、水肿、肿瘤 )。结论 :对于椎管内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Fast- FL AIR序列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序列 ,特别是对 T2 WI为高信号的病变的定性诊断 ,应在 MR检查时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评价MR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使用SE、TSE序列,平扫及增强,部分加做脊髓血管成像.结果 10例髓内肿瘤中,室管膜瘤5例;星形细胞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成神经管细胞瘤1例.47例脊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神经源性肿瘤36例;脊膜瘤11例.2例跨硬膜内外生长的神经源性肿瘤2例.硬膜外的转移瘤2例.4例椎管内非肿瘤性占位性病变中,椎管内绦虫病1例;硬膜外血肿2例,术前误为血管瘤;血管畸形1例.结论 MRI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有准确的定位能力,并有重要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室管膜瘤10例,分析肿瘤部位、信号特点及肿瘤强化特点。结果肿瘤位于颈髓5例,胸髓3例.终丝及马尾2例.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呈等、高信号。1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脊髓内室管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发病部位、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及临床资料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有无流空血管、瘤周水肿以及脊髓空洞等)。结果 大囊小结节型3例(20%),实性结节型12例(80%);颈段9例(60%),胸段2例(13%),腰骶段4例(27%);单发13例(87%),多发2例(13%),其中1例合并VHL综合征(VHL)。6例(40%)肿瘤的最大径≥3 cm,其余肿瘤最大径均<3 cm;10例(67%)肿瘤内部及周围见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4例(27%)肿瘤继发脊髓空洞,6例(40%)肿瘤周围广泛脊髓水肿,5例(33%)肿瘤未见脊髓空洞及周围水肿改变,其中1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水肿。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内部及周围多见流空血管、增强以后显著强化,常伴发瘤周水肿或脊髓空洞。MRI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士梅  刘义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3):97-98,127,F0002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MRI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其中6例为颅内SFT、2例为椎管内SFT,分析其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及邻近脑膜和骨质改变等。结果 6例颅内SFT位于幕上,2例椎管内SFT位于颈段和胸段的硬膜下。肿瘤在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稍高信号,内可见短T2信号和流空血管影,所有病灶增强扫描后均呈明显强化。1例颅内STF可见"脑膜尾征",2例椎管内SFT未见"脊膜尾征",2例颅内SFT邻近骨质受压变薄。6例颅内SFT在DWI上分别呈稍低信号、等信号和稍高信号。结论 MRI对中枢神经系统SF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