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在使用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的原因。方法对2003—2006年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发热的112例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病人共出现发热140例次,总结发热原因可分为6大类,按照所占比例依次为:非结核性感染、结核性发热、药物反应、支气管镜检查术后、合并肺外结核和其他合并症。院内获得性感染占非结核性感染例数的98%。结核性发热与低蛋白血症有一定相关性。结论以院内获得性感染为主的非结核性感染是所有发热原因中最多见者,其次要警惕药物热和合并肺外结核。  相似文献   

2.
肺结核化疗中发热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在使用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的原因。方法 对2003—2006年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发热的112例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2例病人共出现发热140例次,总结发热原因可分为6大类,按照所占比例依次为:非结核性感染、结核性发热、药物反应、支气管镜检查术后、合并肺外结核和其他合并症。院内获得性感染占非结核性感染例数的98%。结核性发热与低蛋白血症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以院内获得性感染为主的非结核性感染是所有发热原因中最多见者,其次要警惕药物热和合并肺外结核。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热的原因。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100例住院结核病患者发热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的发热原因按照所占比例依次为:非结核性感染、结核性发热、药物反应、胸膜中毒症、合并症。结论抗炎、抗结核是治疗发热的基础,同时要警惕药物热和合并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发热原因。方法随机抽取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39例,根据其是否发热,分成发热组61例,不发热组78例,进行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发热组胸水量、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组合并肺部感染,血沉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发热症状与是否合并肺部感染、胸水量的多少以及结核病处于活动期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此类发热患者,应排查有无肺部感染因素存在,并给予抗结核治疗,根据病人病情尽量给予胸腔穿刺抽液,对控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发热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核病患者白细胞减少原因分析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观察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血液白细胞总数变化,对其中156例出现血液白细胞减低患者抗结核治疗以前用药情况、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及抗结核药物治疗因素等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相应治疗。结果156例白细胞减低结核病患者中结核感染所致17例,占10.8%,抗结核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应用非抗结核性药物38例,占24.3%,其中头孢类抗生素为主;抗结核药物(包括喹诺酮类)67例,占42.9%;免疫功能异常19例,占12.2%;其他如放射检查治疗15例,占9.6%,分别给予积极抗结核治疗;停用相应导致白细胞减少药物;尽量减少放射检查等。结论结核病患者白细胞减少原因不同,给予相应措施预防及治疗可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结核病患者发热的原因,为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以来住院确诊为结核病的发热患者1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结核病住院患者中发热的原因是多样的,以非结核感染为主,其次为结核热及药物热。结论在结核病住院发热患者中分析发热的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发热是可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了56例50岁以上中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现对从发病到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间超过2周的32例患者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结核性阑尾炎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核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3例结核性阑尾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术后病检证实的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术前均误诊,术后病检证实,抗结核治疗治愈。结论 结核性阑性炎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常被误诊。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和术后规律的抗结核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进展,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胸膜肥厚,甚至包裹,影响疗效。近5年来.我们采用全身化疗加胸腔内介入药物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抗结核药物大多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本就96年2月到97年10月,门诊治疗231例初治结核病人中发生肝损的53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抗结核治疗中预防及治疗肝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不明原因发热与结核病的关系探讨(附136例分析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与结核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980年1月至2000年7月因不明原因发热住院的2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52.7%诊为结核病。结核病与非结核病之间临床表现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1.结核病仍是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原因之一。2.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不应少于2-2.5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住院治疗的24例HIV感染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病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4例HIV感染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病人中,发热20例,头痛14例,意识改变12例;16例病人合并肺结核,6例合并其他HIV相关神经系统病变。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76个/mm3[四分位数间距(IQR):25.3~229.3],约41.7%的病人CD4细胞计数50个/mm3。仅在2例脑脊液标本中找到抗酸杆菌。总病死率为25.0%(6/24)。低基线CD4细胞计数、意识改变、脑脊液高蛋白含量和高白细胞数以及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与病死率显著相关。一线四联抗结核强化期治疗至少进行1年,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而由于耐受性无法选择一线四联治疗的病人病死率高。结论 HIV感染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至少进行一年的一线四联抗结核强化期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马世俊  李雪花  张国锋 《内科》2011,6(4):323-324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对恢复患者体温、缓解胸痛、促进胸水吸收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2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6例为观察组,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于治疗后12~25d,平均(15.0±7.0)d胸水吸收,对照组患者于治疗后15~30d,平均(18.0±6.0)d胸水吸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缓解时间、胸痛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五肽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促进患者胸水吸收,加快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发热原因。方法:对组织学和临床诊断的肝硬化发热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1例肝硬化病人中,172例伴发热,占40.9%。以各种感染为最多,共75例(43.6%),其他原因主要有结核性腹膜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合并肝癌或其他癌症,消化道出血和未明原因发热(21例、12.2%)。住院期间死亡48例,同期住院不发热的肝硬化249例中死亡41例。结论:肝硬化病人发热原因较多,其中以感染最为常见,伴发热的肝硬化病人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异烟肼及地塞米松对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 8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烟肼100mg和地塞米松5mg鞘内注射,每周2次,共用20~24次;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约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病死率降低,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烟肼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病死率,提高疗效及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结核病控制项目治疗方案对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有关问题,保障结控项目顺利实施。方法对1998—2002年结核病控制项目涂阳病人1654.例应用抗结核病药物致肝损害282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肝损害高发年龄在35—75岁(210例,74.5%),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改变的病人发生在2月内占90%。轻者不停用抗结核药物而加用护肝治疗,重者停用抗结核药物加强保肝治疗。282例中死亡1例,放弃治疗6例,余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完成抗结核疗程275例(97.5%)。结论掌握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对策,确保抗结核治疗方案顺利完成,保障患者生命,防止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结核性盆腔炎的临床特点;评价后穹窿穿刺在其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结核性盆腔炎的临床特点,10例患者接受后穹窿穿刺。结果 (1)经后穹窿穿刺得到的盆腔积液化验提示结核性渗出性改变;(2)抗结核药物化疗加后穹窿穿刺治疗,治愈率为27.6%。结论 后穹窿穿刺有助于结核性盆腔炎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96例颈、锁骨上淋巴结炎及73例颈、锁骨上淋巴结核误诊原因分析。提高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经病理活检证实的96例颈、锁骨上淋巴结炎误诊为淋巴结核及73例淋巴结核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两组病人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肿大淋巴结发生部位、PPD试验检查结果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淋巴结脓肿形成、溃疡瘘管型是淋巴结核的特征。门诊接诊医师对头面部、口腔缺少仔细检查。抗结核治疗对少部分肿大淋巴结炎有效。结论1、误诊原因:①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征不典型;②对淋巴结核诊断有意义的脓肿形成及溃疡瘘管型,一些医师认识不足,仍考虑为炎症;③体检不仔细,使一部分局部感染灶漏检造成误诊:④抗结核药物对部分淋巴结炎有效易造成假象误诊为淋巴结核;⑤抗菌、抗结核治疗无效时,未能进一步做其它检查.机械地延续原治疗。2、经验教训:①掌握淋巴结核易形成脓肿及溃疡、瘘管的特点可减少淋巴结核的误诊;②仔细查体,不漏检头面部、口腔的局部感染灶,可减少淋巴结炎的误诊;③对于抗菌、抗结核治疗变化不大或反复变化或增大的淋巴结.应及时做淋巴结病理活检及抗酸染色检查帮助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带状疱疹的常见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对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合并带状疱疹8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中结核性脑膜炎出现带状疱疹时间均为治疗后3~4周。治疗方式:抗结核治疗同时抗病毒治疗,提高免疫力,营养神经。结论提高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和警惕性,注意在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人中对临床资料进行详尽的分析,以减少和防止带状疱疹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0.
结核性腹膜炎34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性腹膜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大多数病人确诊前均有误诊、误治的经历,少数病人虽经多方检查、观察治疗后仍难以确诊,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现将近年来我们收治的34例误诊的结核性腹膜炎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