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常提取胃电信息作为胃动力紊乱的诊断依据,但胃动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胃电只能作为诊断依据之一。如果将胃动力中蠕动与排空引起的胃阻抗信息与胃电信息一起作为胃动力紊乱诊断依据,就为建立新的胃动力评价方法提供了可能。通过设计同步提取胃电信息和胃阻抗信息的方法,不仅获得了继续作为常规检测参数的胃电信息,也获得了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分离出的胃阻抗信息,为临床胃动力信息研究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胃小区异常对黏膜病变的X线诊断。方法选择350例优质胃双对比造影片,男186例,女164例,年龄16~68岁。取胃窦相应部位约2cm直径范围区域,用放大镜观察测量胃小区胃小沟的形态变化。结果胃小区胃小沟的形态异常,随年龄增长及性别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则年龄愈大,异常改变愈重。青年组胃小区〉3mm,形态不规则占22%,胃小沟不均边缘模糊占15%;中年组胃小区〉3mm,形态不规则占64%,胃小沟不均边缘模糊占56%;老年组胃小区〉3mm,形态不规则占89%,胃小沟不均边缘模糊占80%。结论作为胃黏膜状态主要标志的胃小区异常,能在精细舣对比造影造影优质片上显示出米,对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临床意义,对149例慢性胃病患者在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进行胃镜活检,活检标本行特殊染色。将发生胃化的43例归为胃化组,其余归为非胃化组。结果:(1)胃化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率为58.1%,较非胃化组的18.9%为高,P<0.01,有显著性差异;(2)胃化组胃窦部肠化发生率为18.6%,校非胃化组的34.0%为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3)两组胃窦部的溃疡和HP感染发生率,十二指肠球部的萎缩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胃化组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胃化组,胃化组的肠化发生率低于非胃化组。  相似文献   

4.
消化系统疾病查房会诊(一)——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汇流进入食管而引起的临床症状。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约有7%~15%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状,40-60岁为高峰发病年龄,男女发病无差异。与西方国家比较,我国发病率较低,病情较轻。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5.
一位71岁的老大爷,因为患胃癌做了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10天进肉食后突然频繁呕吐淡绿色苦水,胃造影发现残胃扩张且无明显收缩及排空,积液较多,医生诊断为残胃无力症。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又称残胃无力症、胃排空延迟综合征或胃瘫综合征,是一种手术继发症,在老人中比较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无力症的病因与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6月,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无力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无力症治疗上无肯定的有效办法,经保守治疗,7—35d均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无力症的发生是由综合因素引起,吻合口水肿,精神因素和高龄为主要因素,另外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等因素,诊断明确,保守治疗,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7.
冯锋 《药物与人》2009,(10):46-46
我们身体的能量经由胃提供,我们的情绪受胃的左右,安抚好胃,于身于心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职业与健康》2007,23(11):965-966
胃部手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即胃瘫。胃瘫是胃部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2%~6%,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治疗困难。我们自1993~2005年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postsurgic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PDGE)又称胃瘫、胃麻痹、残胃无力、残胃排空延迟综合征等。PDGE是胃术后常见近期并发症,尤其多见于根治性胃大部切除行毕Ⅱ式吻合的患者。PDGE是胃术后以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并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由于本病经过严格支持与药物疗法可以自行缓解,所以明确诊断,避免再次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胃手术后胃无力症是指各种胃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其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故又称“胃排空延迟症”,我科于2002--2008年共发生胃手术后胃无力症17例,均经禁食、胃肠减压、使用胃动力药、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等保守治疗后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脾属脏,胃属腑,脾与胃互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将水谷化为血气,以滋养全身,灌溉五脏,脾胃固则百病不生。《黄帝内经》日:“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胃癌发生的关系;探讨血清与胃组织Hp表达的相符性,为胃癌前病变的监测和治疗提供依据,为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胃癌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采用免疫层析一步法检测血清Hp,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组织Hp,对312例胃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中经病理确诊的胃癌111例,胃癌前病变170例,浅表性胃炎31例。结果血清及胃组织中Hp的检出率以胃癌前病变最高(分别为80.6%、86.2%),胃癌次之(分别为52.3%、66.7%),浅表性胃炎中检出率较低(分别为32.3%、38.7%),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组织Hp检出率明显高于血清。结论Hp参与了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的发病过程,可把血清及胃组织Hp检测作为对癌前病变的初步监测及治疗观察指标之一。血清Hp检测简便易行,可作为普查内容,对血清Hp阳性的患者建议做胃镜组织学检查及胃组织Hp检查。  相似文献   

13.
脾胃影响全身健康 中医认为,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亲密。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受纳、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吸收,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14.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症。主要由于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上述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水谷之功能失常,使其失和降,而发生疼痛,或寒客胃中,气机受阻而痛;或暴饮暴食,胃受纳过量,腐熟不及,食谷停滞而痛;或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而痛;所谓“不通则痛”,或嗜酒肥甘辛辣之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胃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88—2005年胃手术后胃瘫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瘫均发生于胃手术后3—10d。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胃管留置时间12—51d。3周后胃功能恢复者42例,占67.7%,6周内开始进食者59例,占95.2%,除1例迁延7周以上,均恢复经口进食,2例因腹腔感染死亡,1例并发胰腺炎死亡。结论胃瘫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以保守治疗为主,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选择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物患者61例,行能谱CT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后取得病理结果,分析能谱CT与超声内镜表现,基于病理结果比较能谱CT和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能谱CT的碘浓度(IC)值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与胃间质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为胃间质瘤33例,胃平滑肌瘤13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神经鞘瘤4例、胃脂肪瘤7例、胃血管球瘤2例;能谱CT和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13%和73.78%,静脉期胃间质瘤NI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5)。结论:能谱CT诊断胃外压性病变优于EUS;能谱CT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接近于超声内镜,以静脉期NIC值诊断效能最佳,胃间质瘤静脉期IC值及NIC值均大于除胃血管球外的其他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胃血管瘤动、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17.
胃大部切除后胃乏力症是指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的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主要特征是胃排空延迟。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的一种胃手术后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得当,常可造成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可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作者回顾分析8例胃癌根治术后胃乏力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轻瘫综合征简称胃轻瘫征也称胃无力、胃麻痹,是一种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相关检查未发现上消化道或上腹部有器质性病变。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胃轻瘫起病急,病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临床上少见。慢性胃轻瘫临床上多见,起病缓慢,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达数月甚至10余年。  相似文献   

19.
胃、十二指肠是空腔器官,受其内的气体及内容物的干扰,超声诊断被认为是不适合胃肠疾病检查的观点。但是自从应用新型胃超声造影剂充盈胃腔法,超声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有了飞跃的进步和发展。现就我院2006年至今开展胃超声造剂充盈胃腔法,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共85例,其中40例经胃镜或手术证实,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讨全胃切除三叠空肠纵行吾4开扩大容积代胃的治疗效果。18例患者均采用上腹正中切口,全胃或残胃切除,将空肠三叠,肠壁与肠壁侧侧缝合,再纵行剖开形成较大容量的胃腔。结果18例患者除1倒患者2年后并发吻合口炎外,其余患者无特殊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结论该术式打破传统单纯三叠空肠代胃,克服容量小,解除患者术后少吃多餐的负担,减少全胃切除后,不能维持正常体重及营养等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