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而喘,脉浮紧为主证,是治疗太阳病中伤寒表实证的主方。  相似文献   

2.
张保国  刘庆芳 《中成药》2007,29(3):415-422
麻黄汤源于《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炙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传统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所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等症。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学家以现代医学观点对该方及其加减方进行了药理药效及临床运用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吕搽村说:“伤寒脉紧而无汗,营邪不易汗出,宜主麻黄走已发汗,必兼桂枝以散营分之寒也。本方着眼全在无汗而喘四字,杏仁下气定喘,甘草和中保液。”姜老说:“麻黄汤除用于感冒或流感之属于风寒表实证外,尚可通用治疗冷风哮喘、百日咳、支气管炎及杂症等。”笔者随师应诊,发现姜老师用麻黄汤辨证加减治疗咳喘等杂症,常可应手奏效。初步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伤寒论》的治则《伤寒论》中把驱邪与扶正治则,采用了纯攻纯补,攻补并行,攻在补前及攻在补后的措施。所谓纯攻,是指邪气虽盛,正气不弱,便可单刀直入,一鼓而驱之。例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为太阳表实证,以麻黄汤直发其汗,能使邪随汗解。所谓纯补,是指正气不支,勿论邪气微甚,扶正急于驱邪,一补可济危困。例如伤寒不因汗下,又无饮热寒虚之证,而心动悸,脉  相似文献   

5.
张世友 《河南中医》2006,26(5):16-16
临床上,笔者喜用仲景方治疗多种疾患,收效颇佳。现举例如下。1麻黄汤证俞某,女,56岁,农民。偶感风寒,头痛发热,于1992年12月21日延余诊治。症见:恶风发热,身痛,无汗,骨节酸痛,腰痛,呼吸急促,呻吟声颤,胸闷咳嗽,脉浮紧而数,舌苔白。诊断为伤寒表实证。治宜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随  相似文献   

6.
四、原文55条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而86条又说“衄家,不可发汗”,应如何理解?答:55条之“伤寒脉浮紧”,是概言太阳伤寒诸症。“不发汗,因致衄”,是太阳伤寒当汗失汗,邪郁不解,损伤血络,因而导致衄血。从伤寒失汗致衄而仍用麻黄汤治疗来看,其衄血量一定不  相似文献   

7.
麻黄具有发汗、平喘、利水之功,常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或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或水肿而兼有表证。笔者用其治疗失音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发汗散寒法适用于风寒束表,阳气郁闭之鼻衄,临床表现为鼻出血,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属白,脉浮紧等方用葱鼓汤)《肘后备急方》):葱白3根、豆鼓10g,先水煎豆鼓,煮沸2~3分钟,入葱白出锅。正如《罗氏会约医镜》说:“伤寒衄血,责热在表……脉浮紧无汗者,宜  相似文献   

9.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10.
潘俊辉 《光明中医》2012,27(2):229-23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风邪所致的咳喘、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现分述如下.1 汗法治风1.1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相似文献   

11.
<正> 【因致衄】语出55条。“衄”即鼻孔出血。此“因致衄”就是太阳伤寒应发汗而不发汗,而发生鼻孔出血。程知曰:“不发汗而致衄,是人营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周禹载曰:“当汗不汗,因而致衄者,必点滴不成流也。”尤在泾曰:“伤寒脉浮紧者,邪气在表,法当汗解,而不发汗,则邪无从达泄,内搏于血,必致衄也。”《医宗金鉴》曰:“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失汗则  相似文献   

12.
问汗浅识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的作用,异常的汗出则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太阳病恶寒无汗,脉浮紧为表实证;恶风自汗,脉缓为表虚证。身大热,汗大出,烦渴,脉洪大为阳明经证;痞、满、燥、实。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为阳明腑证。寒热往来,汗出而解,发作有时为少阳病。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黄滑为湿热。脉虚自汗,又当暑月为伤暑。温病初起则  相似文献   

13.
麻辛二陈汤是由《伤寒论》中方剂化裁而来,可用于临床治疗中风表虚证或伤寒表实证,不论有汗或无汗,只要抓住风寒闭窍便可用此方治之。临床运用时,可见头痛、项强、身痛、恶寒发热、无汗或有  相似文献   

14.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将八纲辨证中的“表实证”概念诠释为:“外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正邪斗争,腠理密闭所出现的证候。其临床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特点。多见于外感寒邪的表寒证。”[而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6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对此未做明确解释。]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显然是指张仲景《伤寒论》中麻黄汤所主治的外感风寒“表实证”而言,与八纲辨证中的“表实证”概念截然不同,不可相提并论,故今冒昧提出,以与同仁商榷。在《伤寒论》中,伤寒太阳经证有二:一是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辛温解表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汤用桂杏草,表实无汗喘咳疗. 大青龙治寒包火,再加石膏生姜枣.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能发汗平喘,主治伤寒(伤于风寒)表实无汗而喘,脉浮紧者.临床多用于冬季及北方农村,体质壮实而感寒较重,并伴有喘息气逆者大青龙汤即麻黄汤倍麻黄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能解肌清里,主治表寒里热(寒包火),而偏重解表,用于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有力者.  相似文献   

16.
从自衄病解、以衄代汗、以汗代衄,论述《伤寒论》太阳伤寒"衄解"。指出:衄血系由外邪闭表邪热内盛所致,是伤寒表实证泄热祛邪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裴正学 《西部中医药》2003,16(10):10-14
所谓经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而言。一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对经方的卓越疗效予以高度肯定。由此升华而出的理论,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经方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述于后,不妥之处尚望同道们批评指正。1麻黄汤与桂枝汤“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上述经文说明外感有伤寒,中风,温病三部分,伤寒是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中风是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  相似文献   

18.
夏季风寒湿三气同发一年四季当中,惟夏季气候最复杂,因而發病也很复杂。自春分以后,夏至以前,风寒湿三气同发的病很多,尤其农村更多,其症发热恶寒,身疼头痛,舌苔薄白,味淡,或渴、或渴不多饮,或有汗,或无汗;寒胜脉浮而紧,风胜脉浮而缓,湿胜脉浮而濡,大致病状类似伤寒,不必执定伤寒方为治,汗多者九味羌活汤,咳嗽者活人败毒散,两三剂可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的内涵。方法:用现代汉语来阐释中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伤寒论》第35~37条、第46条、第51条、第52条、第55条、第189~191条、第232条、第235条、第264条、第276条等条文中有关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的内涵。结果:①太阳伤寒表实证不一定都要用麻黄汤发汗。②麻黄汤所能够治疗的也不一定都是太阳伤寒表实证。③太阳伤寒表实证和麻黄汤证并非是一对一的一个证候的两种表述。④与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变机理是卫浮营泄,营卫不和,其病理特征是开泄太过不同,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变机理就是卫闭营郁,营卫不通,其病理特征是闭合太过,不仅是太阳经的经气不通,同时手太阴肺气也闭塞不通。⑤伤寒表实卫闭营郁的患者,出现汗出是表闭已开,被郁闭的卫阳之气已经敷布,卫闭已开则营郁也随之而通;而出现流鼻血则是肺气已通,被郁闭的营阴已经通畅,营郁既通则卫闭也会随之而开;表闭开通,可以同时通畅肺气;而肺气通畅也同样可以开散表闭;可见汗出和流鼻血同样都是伤寒表实证将解的征兆。⑥同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先服药后衄血是卫闭先开,营郁继通;先衄血后服药是营郁先通尔后再开卫闭;单单衄血而愈是营郁通而带动卫闭开。⑦麻黄汤并非仅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同样可以用于外邪初袭的各经表证。⑧麻黄汤是一个退热、解表的有效方剂,不一定局限于脉象浮紧的表实证患者,临床上只要是体质强壮、具有发热的外感风寒的患者均可以使用。结论:有关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还需进一步深究。  相似文献   

20.
二、兼咳喘症 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阐述的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水饮内停而致咳喘症的证治。条中“伤寒表不解……发热而咳”论述其主证,为第一段;“或渴……或喘者”续议或然证,是第二段。第一段论述主证以“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冒首,既是对全条病理机制的一个总括,又有喻明具体脉证的意义。《医宗金鉴》指出:“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