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凤群 《黑龙江医药》2012,25(4):584-585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在手背静脉穿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静脉输液2次以上的100例我院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即将第1次静脉输液(2%利多卡因50ml加红花饮片10 g)和第2次静脉输液(2%利多卡因)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疼痛评定量表法测量患者疼痛程度,采用秒表测量进针时间和扎止血带时间,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手背浅静脉直径,然后采用SPSS统计较件比较两组间静脉穿刺时血管扩张程度、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静脉穿刺进针时间和扎止血带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静脉穿刺时血管扩张程度、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静脉穿刺进针时间、扎止血带时间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指标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能明显提高手背静脉穿刺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使用一次性头皮针为患者行静脉输液时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的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 将78例行静脉输液时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将针头斜面倒转向下)和对照组(重新扎上止血带,让患者握拳,再进针少许),比较2种处理方法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液时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采用翻转针尖斜面向下的方法,可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减少穿刺部位疼痛.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在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再平行进入少许,放松止血带和调节器,嘱病人松拳,见液体输入通畅,再用胶布固定。而在临床操作实践中发现,看到回血后,将针头送入多少适宜难以掌握,且往往由于在针头送入血管的过程中针头刺穿血管壁而造成穿刺失败。通过对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采用见回血停止进针的方法,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与方法:选择好输液器,连接7号头皮针,按常规静脉输液操作进行准备及操作。随机抽取2006年1月~2006年6月我院观察室输液病人50例,年龄10~90岁,男32例,…  相似文献   

4.
为了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造成的不良后果,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采取预防及处理措施.现就此探讨如下. 1 静脉外渗的预防 1.1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避开关键部位,选择合适型号的静脉穿刺针头,进针前对比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取自然放松法,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减少血管滑动,对血管充盈度好的患者,可加大进针角度,以35°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针尖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抬高25°快速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徐徐进入少许,用胶布固定.  相似文献   

5.
李媛  陈美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48-149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中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267例接受静脉穿刺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奇数日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法,针头与皮肤间约成传统的30°进针,针头在皮下潜行后刺入血管;偶数日为实验组,采用改良法,穿刺针头在血管上方与皮肤成40°~60°快速进针直刺血管。评价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改良40°~60°直刺血管法进行静脉穿刺,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其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手背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普通、最常见的护理操作。按教科书的方法是 :“嘱病人握拳 ,穿刺时 ,左手拇指绷紧皮肤 ,右手持穿刺针 ,针头斜面向上 ,刺入静脉。”但在实际操作中病人有明显疼痛感 ,且容易造成静脉穿刺失败。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轻病人的疼痛反应 ,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近年来 ,我们根据力学原理 ,改进了一种新的“手背静脉改良穿刺方法” ,可以明显减轻这种操作的疼痛反应 ,提高穿刺成功率。1 试验方法1 1 病例选择  2 0 0 1年 12月~ 2 0 0 2年 2月在我科输液治疗的成年病人 ,四肢麻木 ,意识障碍 ,静脉血管硬化 ,无语言表…  相似文献   

7.
陈少斐  黄志君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092-3093
目的 探讨改造腹泻患儿四肢静脉输液流程,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将2646例患儿按输液排队号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 330例,对照组1 316例.对照组按输液常规方法穿刺后用夹板固定,实验组改造输液流程,即药物配剂、排气、扎止血带、血管评估、穿刺肢体固定、常规消毒皮肤、静脉穿刺、输液贴固定针头.结果 实验组通过改造输液流程,扎止血带时间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造腹泻患儿四肢静脉输液流程,延长扎止血带时间,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往手术室病人的静脉穿刺多采用不锈钢针头,这样容易造成针头穿破静脉管壁而引起液体渗出利输血补液不及时等。自1990年5月—1992年4月,我院手术室采用静脉留置针行静脉穿刺2560人次,均获得满意效果。操作方法:在手背或足背等部位选择静脉或头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等作为输液穿刺静脉。依据病人情况,选择相应静脉的留置针。一般用16号或20号针。常规消毒皮肤。保持穿刺针刃面向上,进行静脉穿刺,见回流器回血后,调整穿刺针与静脉的角度,继续进针1厘米左右,再将留置针套管徐徐向前推进。使之进入静脉内,再慢慢退出针芯。当确认穿刺成功后,连接输液器,固定留置针。  相似文献   

9.
针对小儿头皮静脉纤细,穿刺时回血不明显、继续进针易穿破血管壁,小号头皮针易阻塞等特点,使用双重水止,回血快,提高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按常规静脉输液准备用物,另备一把止血钳或一个水止,无菌头皮针(4号-5号)排气安上头皮针,再排尽空气,在输液管水止与墨菲氏滴管之间夹一把止血管钳,常规消毒,进行穿刺,当针头斜面进入皮下时松开下面水止,管内压力随之减小,缓慢进针,当针头进入血管时,即见回血,松开止血钳固定,穿刺成功。 临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由于用了以上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刘瑞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329-331
目的探讨减轻静脉滴注药物所致疼痛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滴注氨基酸患者98例,连续两天在患者的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l次,第一天用常规固定针柄法为对照组,第二天用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为实验组。应用口述描述评分法来测评患者静脉滴注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引起患者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时疼痛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是减轻静脉滴注药物所致的疼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皮下注射法以往的教科书中的要求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过瘦者可提起注射部位的皮肤,迅速将针头的2/3刺入,放开左手固定针柱,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物,注射完毕,以棉球轻压进针处,快速拔针。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感到教科书中的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轻患者静脉滴注药物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时所致疼痛护理干预方法,提高患者静脉输液质量。方法选择我医院住院,并且连续2d滴注复方氨基酸的患者130例,第1天在该患者的左手背浅静脉进行穿刺,应用常规方法固定头皮针针柄为对照组,第2天在该患者的右手背对称部位浅静脉进行穿刺,固定头皮针针柄前首先将针头斜面调整向下为实验组,做自身对照比较。应用口述描述评分法来测评患者静脉滴注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并记录。结果实验组引起患者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时疼痛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疼痛率为81.28%,实验组患者疼痛率为55.65%,两组相比较χ2=10.28,两组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滴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时所致疼痛,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是减轻静脉滴注药物所致的疼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医药》2006,13(9):75-75
案例病员,女,76岁。咳嗽、憋气及发热2个月入院。初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感染,肺心病及肺气肿。入院后由护士甲为其静脉输液。甲在患者右臂肘上3厘米处扎上止血带,当完成静脉穿刺固定针头后,由于病人的衣袖滑下来将止血带盖住,所以忘记解下止血带。随后甲要去给自己的孩子喂奶,交护理员乙继续完成医嘱。乙先静脉推注药液,然后接上输液管进行补液。在输液过程中,病人多次提出“手臂疼及滴速太慢”等,乙认为疼痛是由四环素刺激静脉所致,并且解释说“因为病情的原因,静脉点滴的速度不宜过快”。经过6个小时,输完了500毫升液体,由护士丙取下…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进针回血是判断穿刺成功的重要标志。笔者也经常遇见穿刺针刺入血管无回血或回血极少的情况,这除与少数患者血容量严重不足、压力较低有关,还可能与调节夹位置的高低有关。为此,笔者对普通手背静脉穿刺输液专门观察输液调节夹位置与回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输液器调节夹分别放在高位(莫菲滴管下端10~20cm)、中位(高位20cm下到末端上10cm)和低位(剩余输液管段)处,结果高位组180例,明显回血135例(75%),少量回血45例(25%),无不回血者;中位组108例,明显回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静脉输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因针头斜面上挑,紧贴血管壁,静脉滴注不畅的问题.我们惯用的办法是,用棉球垫在针柄下,抬高针柄,压低针头,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使滴注顺畅,但由于针柄不能紧贴皮肤,固定不牢,病人稍有活动,会导致渗液或静脉滴注不畅,另外,穿刺处针头和皮肤有夹角,病人有疼痛或不适感,如此等等,致病人反复呼叫,给护士增加了工作量,给病人增添了许多麻烦,也增加了输液成本.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仅反转针头使斜面向下,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效,自2001年10月,我们对86例患者采用此方法,固定针头,使针头斜面向下固定输液,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输液进针所致疼痛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输液进针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将住院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单日组(观察组)和双日组(改良组),单日组采用输液进针时针头沾输液药液,双日组采用输液进针时针头不沾输液药液,记录两组患者不同输液进针引起的疼痛进行观察,评估病人疼痛分值和对护理操作的满意度.结果改良进针能有效减轻疼痛的发生,两组疼痛比较:X 2=8.4 3,P<0.01,有显著性意义.根据静脉穿刺产生的疼痛程度评价对护士操作满意度,X2=8.86,P<0.05,两组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最后排气时将针套帽取下,穿刺头皮针保持向下,药液排出头皮针尖顶部即可,能有效减轻疼痛的发生与提高患者对护士操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寒冷季节,尤其是冬季,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较多。但由于患者从室外进入注射室,室外温度较低,寒冷的刺激会使患者的体表静脉收缩,手背静脉变得很细甚至看不清,造成静脉穿刺困难。此时若将患者双手放入温水中浸泡5~10分钟,可迅速使双手静脉血回流增加,让静脉完全充盈,再行穿刺,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输液结束时需要拔针,此时如果注意拔针技巧,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局部疼痛,具体方法是:拔针时将无菌棉球放在穿刺部位,用胶布固定无菌棉球,左手拇指、食指水平线左右压住针头穿刺部位两侧,留出针头位置,请勿将拇指、食指直接压在穿刺针头上,快速拔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输液中穿刺失误的原因分析及研究,提出对策。方法静脉操作要掌握穿刺的技巧,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穿刺前调整穿刺针头的斜面向上,以减轻对血管内膜的影响。结果静脉穿刺时,要根据患者以及病情的具体情况正确的选择输液器具。结论穿刺前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并注意做好血管的保护,是穿刺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应用较广泛的护理操作技术。学龄前输液患儿好动、调皮,又有自尊心,不愿在头皮静脉输液,故首选手背静脉。患儿手背长度一般为5~7cm,穿刺点一般均在手背正中,而针头长1.5~2.0cm,针头刺入皮肤再进入血管后,针尖部位一般均已达腕关节处。传统方法是将患儿手背平放于小夹板上,这样即使患儿手不活动,针尖在关节处本身也形成一角度,很易将血管刺破造成穿针。  相似文献   

20.
静脉采血、输液是治疗危重病人主要手段。经静脉穿刺,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才能在治疗过程中,使病人得到迅速、快捷的补液及给药。但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既造成病人的痛苦,又易使浅表静脉受到破坏,使以后的静脉穿刺更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为此,我们将静脉穿刺困难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一、较细静脉穿刺:多为女患、幼儿静脉较细,多为花纹状血管,应选择细针头,马蹄口斜面要小。穿刺前充分压迫或局部热敷,使血管扩张充盈。一般用Ⅱ度进针法(即见回血缓慢注射少许药液,暂不松止血带,使血管因压迫扩张后,再度进针,直到合适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