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林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3021-3021
目的 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治及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17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确诊以后,2例药物治疗3个月行手术切除,术中所见病灶切面见紫褐色小结节,有铁锈红色积液,质硬且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密;术后病理结果为纤维结缔组织中见较多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术后患者腹壁切口愈合好,随访追踪观察0.5~4 a无复发.结论 根据剖宫产史术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切口疼痛结合B超特点诊断并不困难,以手术切除为好,通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手术技巧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姬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36-493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0 a来我院收治的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结果:14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3例发生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后。大多表现为腹壁切口处肿块,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压痛。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均有助于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全部接受手术治疗并治愈.术后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腹壁检查正确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围产医学的进展,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由此引起的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加,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也在不断增多。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3.5%,多发生于术后1~5a,常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本文就本院2002—05/2008—06收住的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5.
剖宫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对我院5a来治愈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1990—01~2006—10我们收治的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19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2~35(平均28)岁。均有剖宫产手术史。本组中11例为纵切口,8例为横切口,发病时间距剖宫产时间11个月~5a,其中2次剖宫产者1例,其发病时间为第2次剖宫产后13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8 16例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患者术后给予米非司酮口服行3个月停经治疗,随访1个月~5 a,未见复发。结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妇科及B超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对剖宫产术引起的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多见于剖宫产术后。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需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发生在腹壁切口部位的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占剖宫产术妇女的0.8%[1],但手术切口旁的内膜异位症报道较少.本文报告1例腹壁切口旁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就本例诊疗过程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我院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5~50(平均32.9)岁,25~36岁占11例.腹壁纵切口8例,横切口6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我院2006-01/2007-12收治的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合,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需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我院1999-05~2005-05诊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6~35(平均31)岁,均为初产妇.病灶大小直径0.5~4.5 cm.剖宫产术式5例中,4例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例为子宫体部剖宫产术.4例为横切口,1例为纵切口.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2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复发,27例均治愈。结论:腹壁子宫内异症的发生与剖宫产术中直接种植有关;严格手术操作可降低腹壁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马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0):7519-75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例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术后均未行药物治疗,随访2a均无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惟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它在生育年龄上发病率为10%~15%,且现在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盆腔内病灶占绝大多数,但有一类发生在腹壁切口瘢痕处,称之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1990-01~2003-06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内异症1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易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8):1696-1696
1病历摘要女,27岁。因下腹部肿块伴周期性疼痛2 a,于2006-07入院。患者于3 a前在外院行剖宫产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一直自觉切口中间疼痛。2 a前患者发现原腹壁切口中间有一包块,月经期疼痛明显,局部无红肿和发热。近1 a包块逐渐增大。查体:T 36.4℃,P 76次/m in,心肺正常。见下腹正中切口疤痕长约8 cm,切口中间可及一个4 cm×3 cm×2 cm的质硬包块,触痛,边界尚清,无波动感。血象正常。B超示:腹壁切口中部低回声反射(20 mm×15 mm×10 mm)。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于2006-07-26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脂肪至筋膜层约5 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和预防。方法对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都有腹壁瘢痕处肿块伴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症状,易于诊断。局部病灶切除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结论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易于诊断,局部病灶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剖宫产率和术中保护切口是避免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现将我院1998~2006年诊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6~42岁,平均34岁。病灶大小为2~4.6cm,单发症灶10例,多发病灶2例。发病时间为手术后6个月~9a。本组均有手术史,其中10例为剖宫产术史,1例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核除术,1例为经腹卵巢巧克力囊肿核除手术。本组均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处肿块胀痛,经期增大,过后缩小,疼痛均能忍受,不需止痛治疗。切口包块10例位于皮下脂肪层,2例浸及筋腹,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实性,活动差。有不同程度触痛,尤以经期明显,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病灶皮肤呈紫蓝色。  相似文献   

19.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我院2000—09/2006-12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患者23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4~36(平均27)岁,平均孕次2.3次,平均产次1.4次。均继发于足月剖宫产术后.发病时间最短者8个月,最长者9a,平均为36个月,病灶直径大小为1~9cm,平均为3cm,16例为多发病灶,7例为单发病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1-01/2007-12收治的9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60个月无复发。结论: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血清CA125无明显相关性,治疗首选手术,手术范围应达病灶周围0.5~1 cm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