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包括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成像(SSD)。结果在经过正确诊断和分型的50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成像图中,全部病例都清晰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破口位置、附壁血栓、内膜钙化,并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16排螺旋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并能正确分型,判断破口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10—01—2013—03收治的主动脉夹层38例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38例主动脉夹层经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依据Debakey分型,Ⅰ型主动脉夹层16例,Ⅱ主动脉夹层13例,Ⅲ主动脉夹层9例。结论:16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主动脉夹层具有扫描时间短、无创、多角度,多平面对主动脉夹层观察,充分了解主动脉夹层位置、范围及与其它血管、组织、器官关系,为临床提供第一手影像资料,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明确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主动脉夹层患者23例,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I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Ⅱ型12例(52.2%)。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地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鹤山市中医院收治的3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对比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最终结果(AD分型、主动脉破口数、破口位置、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范围、夹层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分别应用GE62排螺旋CT与彩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AAD患者纳入本研究,病例数为30例。纳入的全部患者均分别开展GE62排螺旋CT与彩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内膜瓣、内膜破口、分支受累与真假双腔检出率,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第一破口长度进行评价,分析两种方式的第一破口长度与LSA距离,检测两种方式的真腔远端直径距离。结果:62排螺旋CT诊断内膜瓣、内膜破口、分支受累检出率分别为100.00%、95.56%、83.33%,显著高于彩超检出率的69.23%、95.00%、16.67%,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2排螺旋CT诊断真假双腔检出率为100.00%,其与彩超检出率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2排螺旋CT与彩超两种检查方式在第一破口长度、第一破口长度与LSA距离、真腔远端的直径距离测量方面均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彩超检查相比,在AAD患者的诊断中应用GE62排螺旋CT可获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其能有效检出动脉夹层病灶,临床上应用更广。  相似文献   

6.
楚延清 《临床医学》2012,32(10):98-9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按照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3例。假腔内有附壁血栓者2例,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4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是一种无创、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可作为主动脉夹层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我院门诊接收的1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螺旋CT组和普通CT组,各60例,普通CT组采用普通CT检查,螺旋CT组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检查准确率.结果:螺旋CT组检查准确率远远高于普通CT...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Debakey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5例。主动脉夹层的特异征象主要为分离移位内膜、真假腔的存在;非特异性征象为主动脉壁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附壁血栓。MPR和CPR能较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SSD、MIP和VR能良好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是一种准确、有效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低 ,但它是最常见的侵及主动脉的致命急诊。其死亡率分别是 :1天3% ,1周62% ,1个月80% ,1年95% ,但经治疗后的10年生存率达40 %~60%。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1〕。1资料和方法收集我院6年间具有完整病历CT资料的主动脉夹层14例。男12例 ,女2例。年龄48~72岁 ,平均56 6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或上腹部疼痛者12例 ,伴低血压休克1例。无症状偶然查体发现者2例。病程从4小时到3个月不等。全部有高血压病史。本组14例均经临床及CT确诊 ,4例经彩超或MR核诊。CT检查采用Syte…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主动脉夹层检测中通过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共47例,均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胸腹联合平扫与增强扫描,后通过血管成像技术行血管重建,并以病理手术的标准作为参照,研究对比患者的诊断结果、疾病分型与经16排螺旋C 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  相似文献   

11.
双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作用。方法:分析经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手术或临床证实的大动脉瘤20例。结果:双螺旋CT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夹层动脉瘤内膜瓣撕裂的三大影象征象,包括:内膜瓣钙化并腔内移位,内膜瓣撕裂的不同形态,破口的位置、大小;及炎性动脉瘤的影像学征象,包括动脉瘤外周增厚纤维化并少量胸腔渗液。结论:双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很强的立体重建功能,不仅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可靠的手段,而且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上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上的诊断价值。方法  118例病人于同时或 1个月内分别进行了胸部螺旋CT和电子束CT扫描 ;其中男 87例 ,女 3 1例 ;年龄在 2 2~ 9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 6.5岁。所有病例均在临床和影像上排除了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分别统计主动脉搏动伪影检出率及其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和主动脉搏动伪影在轴位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主动脉搏动伪影在螺旋CT图像上检出 42 / 118例 ,检出率为 3 5 .5 % ;而在电子束CT图像上仅检出 6/ 118例 ,检出率只有 5 .0 % ,二者具有显著差异 (χ2 =3 2 .2 4,P <0 .0 0 5 )。主动脉搏动伪影的大小在前者为 3 .0~ 11.0mm (平均为 4.8± 2 .0mm ) ,而在后者为 2 .0~ 5 .0mm (平均为 2 .8± 0 .7mm ) ,两者差数显著性近似检验具有显著差异 ;在轴位螺旋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为 1~ 6层 (平均为 3 .44± 1.42层 ) ,而在电子束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仅为 1~ 2层 (平均为 1.3 5± 0 .3 3层 ) ,二者差数显著性近似检验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64层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其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急重症胸痛患者,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均行多平面重组(MRP)、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操作,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以DeBakey分型统计分别为Ⅰ型13例,Ⅱ型2例,Ⅲ型6例,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由内膜瓣分开的真假两腔、主要破口位置及累及范围。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实用价值,可以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并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诊TTE联合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55例(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患者均进行TTE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患者检查结果。结果:联合诊断检出53例,准确率96.36%,TTE检查检出42例,准确率76.36%,P<0.05,多层螺旋CT检查检出46例,准确率83.64%,与联合诊断对比,P<0.05,联合诊断破裂口检出率53例,检出率96.36%,高于单纯TTE检查与单纯多层螺旋CT检查,P<0.05,联合诊断心包积液检出19例,检出率100.00%,血栓检出24例,检出率96.00%,高于单纯TTE检查,P<0.05。结论:在急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应用TTE联合多层螺旋CT诊断,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 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 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对轴位重建图像、多平面图像(MPR)、最大密度图像(MIP)、表面遮盖图像(SSD)、容积再现图像(VRT)进行分析并分型。结果 De Bakey分型:Ⅰ型15例,Ⅱ型7例,Ⅲ型8例。轴位图像、MPR、MIP能清楚准确地显示30例患者病变真、假腔,真、假腔密度差及延时后假腔密度高于真腔的密度变化、撕裂口位置及内膜片形态,显示率达到100%;SSD、VRT较好地显示病变大体外观,VRT显示主动脉与分支血管情况优于SSD。结论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MRI影像表现。方法对9例主动脉夹层的CT与MRI所见,以及两种检查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漏诊1例,CT和MRI诊断率分别为88%和100%。CT对内膜破口及夹层范围诊断有一定限度。MRI对内膜钙化内移显示率低。二者对内膜片及双腔显示率相似。结论CT和MRI均是诊断夹层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结果:按De-Bakey分型,Ⅰ型6例(28%),Ⅱ型8例(38%),Ⅲ型7例(33%)。所有患者均由CT诊断。结论:CT诊断主动脉夹层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夹层瘤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本院18例主动脉夹层瘤的分析,初步探讨主动脉夹层瘤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本组18例,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27~77岁,平均52岁;术前检查,增强CT18例,心脏彩色多普勒18例,磁共振3例,DSA6例;DEBAKEY分类: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8例;3例合并有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体外循环手术12例,其中Bentall术3例,Wheat术2例,全弓置换3例,半弓置换5例。6例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111~420min,平均193min,阻断升主动脉时间53~154min,平均82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5~60min,平均21.33min。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12h~96h,平均20h。1例术中死亡,其余病例术后均无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无脑栓塞,无截瘫,无插管侧股动脉栓塞和肢体坏死。门诊随访所有病人均生存良好。结论:对疑似病例可以通过先做螺旋CT增强造影,然后心脏彩色多普勒,然后MRI,最后DSA的顺序来明确诊断。对于DEBAKEY Ⅰ型和Ⅱ型主张急诊手术;可根据主动脉根部情况决定是否做Bentall还是Wheat,根据破口的位置和范围决定是否做全弓或半弓置换;DEBAKEY Ⅲ型的主张限期手术,行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或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