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因死亡GRACE预测积分对不同中医证型胸痹心痛患者的死亡率及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胸痹心痛患者361例,利用全因死亡GRACE预测积分计算出不同证型患者的预测死亡概率;同时对患者住院期间及6个月内死亡情况进行随访追踪。结果预测不同证型住院死亡概率及6个月内死亡概率或再发心梗概率的大小排序为:阳气虚证阴血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闭塞证。各组间随访结果与GRACE预测死亡概率结果相一致。结论全因死亡GRACE预测积分能很好地预测中医不同证型的胸痹心痛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胸痹患者的证型与心肌酶谱的关系,提高急诊胸痹患者的危险度辨识水平。方法对佛山中医院急诊科2011年3月至9月来诊的67例胸痹患者进行辨证,根据不同证型分为气滞血瘀组、痰浊闭塞组、阴血虚证组和阳气虚证组,并对四组患者进行床旁快速心梗检测,记录CK-MB、MYO和cTNI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证型发病时辰无差异;阳气虚证的MYO为(274.40±297.19)ng/mL,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快速心梗检测可增加胸痹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的科学性,阳气虚证的MYO值及其阳性率较高,临床上应与重视。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的中医辨证规律.方法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邓铁涛教授的经验,建立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对161例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2周进行辨证分型.结果CABG术前患者以气滞血瘀证最多见(46.0%),其次为痰浊闭塞证(24.8%)、阴血虚证(13.7%)及阳气虚证(15.5%).术后则以痰浊闭塞证最多见(35.9%),其次为阳气虚证(30.8%)、阴血虚证(21.2%)及气滞血瘀证(12.2%).结论CABG术前患者多属本虚标实,证型以气滞血瘀为多见;CABG术后患者属虚实兼见,证型以心气不足,心阳亏虚为主;痰浊为术后主要致病实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与血管内皮相关指标血清Hcy、TM、sE—selectin(SES)水平相关性;方法:对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C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于入院当天以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Hcy、TM、SES水平,分析证候类型与该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CS常见中医证候为痰浊闭塞证、气滞血瘀证、阴血虚证、阳气虚证;在ACS四种证型中,气滞血瘀证患者TM、SES浓度较其他3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Hcy浓度气滞血瘀组和痰浊闭塞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和其余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改变,ACS中医证候分布呈现一定规律,血清Hcy、TM、SES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医证型分布与Th、Tregs的主要效应分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5(IL-35)等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ACS患者143例,于入院当天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35,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LVEF值。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候积分统计。结果阳气虚证型证候积分最高,气滞血瘀证型分值最低,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气虚证及痰浊闭塞证IL-35水平较低,而IL-17水平较高,与气滞血瘀证和阴血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35与IL-17、LVEF水平在痰浊闭塞与阳气虚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气虚证证候积分与IL-17、IL-35及NLR的相关性更明显,而BNP与各证型积分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IL-17、IL-35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ACS病情严重程度,且在各中医证型间分布呈一定规律,可作为ACS中医辨证分型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佛山地区不同证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辰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分析7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辰,作圆形统计分析,计算出不同辨证分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高峰期及集中趋势。结果气滞血瘀证、痰浊闭塞证、阳气虚证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辰高峰分别在午时、巳时、子时,阴血虚证发病率在各时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佛山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辰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65例辨证分型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医辨证分型情况,以及分型与并发症、预后的关系,提出建设性干预对策。方法:65例AMI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①气滞血淤证、痰浊闭塞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证构成比依次为30.77%、53.83%、12.31%、3.07%,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心律失常构成比依次为34.88%、46.51%、18.61%、0;心力衰竭构成比依为9.09%、18.18%、54.55%、18.18%;心源性休克构成比依次为0.02%、40%;③四个证型构成比依次10.00%、8.57%、12.50%、0。结论:AMI的中医辨证分型中,痰浊闭塞证、气滞血淤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证四证构成比依次减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构成比最高分别为痰浊闭塞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证四证构成比依次减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休克构成比最高分别是为痰浊闭塞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证、病死率则以阳气虚证最少。  相似文献   

8.
无溶栓指征急性心肌梗塞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溶栓指征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中医临床特点及辨证分型,并提出建设性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同期无溶栓指征急性心肌梗塞42例患者和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2例患者的中医临床特点及辨证分型等。结果:无溶栓组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阳气虚等虚证多见,共占57.15%。溶栓组以气滞血瘀和痰浊闭塞等实证多见,共占65.63%。证型分布规律为:无溶栓组证型多分布在气阴两虚证(占38.10%),溶栓组证型多分布在气滞血瘀证(占46.87%)。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豁痰通痹汤治疗痰浊闭塞型冠心痛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痰浊闭塞型胸痹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采用豁痰通痹汤;对照组70例,采用消心痛加硫氮唑酮。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痰浊闭塞型胸痹患者比较:(1)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4%,高于对照组的6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电图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9%,高于对照组的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通痹汤治疗痰浊闭塞型胸痹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1.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证属本虚标实.心气心阳亏虚为病之本,血瘀水停乃病之标,“虚”“瘀”“水”为其病理关键,治宜标本兼顾.根据虚实主次不同,本病可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痰饮阻肺、阳虚水泛、阳气虚脱等证型.心肺气虚型治宜补益心肺,方用补虚正气粥合山楂粥;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粥;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方用丹参粥合山楂粥;痰饮阻肺型治宜泻肺化痰,方用葶苈子粥合白术茯苓粥;阳虚水泛型治宜温阳利水,方用参芪附子粥合参桂苈枣汤.在具体病证的药膳调理过程中,务必恪守“辨证施膳”原则,随“机”而变.对于阳气虚脱者,药膳调理无助救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颈动脉粥样硬化、年龄分布。方法选择全国七省市1 31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症候特点、分级分布、证型分布规律,比较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分布、颈动脉硬化分布、年龄分布。结果中医辨证共4个主要证型,共736例(56.15%),分别为痰湿壅盛(210例,16.02%)、阴虚阳亢(177例,13.50%)、肝肾阴虚(79例,6.03%)和气阴两虚型(252例,19.22%),另有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两个亚型。211例患者完成24 h动态血压检测, 152例(72.38%)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型多见;660例主要证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82例(27.58%)和322例(48.79%);60~79岁的患者以阴虚阳亢型为主,而80岁以上患者以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不同中医证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年龄分布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了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和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则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特点与合并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202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数据库,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对冠心病心绞痛证候特点的影响。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血瘀(4.261)、气虚(2.500)、气滞(2.084)、痰寒(1.774)、痰热(1.303)、阳虚(0.537);合并糖尿病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阴虚(14.026)、阳虚(2.581)、痰寒(0.391)、气滞(0.278)、寒凝(0.074);合并高脂血症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痰热(13.403)、痰寒(6.116)、气虚(3.645)、气滞(3.041)、血瘀(2.840)、阴虚(1.676)。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与血瘀的关联性最高,多表现为血瘀证候;合并糖尿病与阴虚的关联性最强,多表现为阴虚证候;合并高脂血症与痰浊关联性最强,多表现为痰浊的证候,尤其痰热关联性显著。  相似文献   

17.
廖怀章  孙江波  刘绪银 《中医正骨》2010,22(12):16-20,22
目的:探讨湖南邵阳地区汉族人群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按事先确定的病例选择标准选择患者,对其进行辨证分析,所得结果采用统计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①464例患者共有83种症状和异常舌脉,其中腰背酸软、腰背酸痛、肢酸软痛、腰背冷、疲乏少力、动作迟缓、反应迟钝、齿松、健忘、目干涩、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舌质暗红、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舌苔少、脉细弱、脉弦、脉细涩聚为1类,其余为2类。②对各复合证候进行聚类分析:阳虚血瘀、阳虚寒凝、阴虚髓亏、阴虚血瘀、阳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聚为1类,其余为2类。③男性患者较早出现湿阻、寒湿、阳虚证,女性患者较早出现气滞与阴虚证。④对脏腑定位进行聚类分析,肾、肝肾、脾肾为1类,其余为2类。⑤主要证候出现频次依次是:肝肾(包括心)阴虚血瘀105例、阴虚髓亏81例,肾(包括脾、肺、肝、心)阳虚髓亏73例、气虚血瘀73例、阳虚血瘀51例,痰湿瘀阻27例,气滞血瘀54例。结论:湖南邵阳地区汉族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以虚、瘀为主,病位主要是肾、肝、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朱文锋教授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状量表〉并对相应证素赋值,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前瞻性中医四诊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运用SQL server 2005 得出每位患者的中医证素,运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5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肾〉肝〉心〉肺〉脾,虚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实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痰〉血瘀〉气滞〉阳亢〉热,病位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肝肾同病〉心肾同病〉肺肾同病〉心肺同病〉心肝同病;虚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气阴两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阴虚血亏,实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痰瘀互阻〉气滞血瘀〉气滞夹痰〉痰热互结,虚实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夹痰〉阴虚阳亢〉阳虚夹痰〉气虚夹痰.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以肾为主,血瘀、痰、阴虚是其主要的病性单一证素;兼杂证素主要为肝肾同病、痰瘀互阻、气阴两虚、阴虚夹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660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两组,汉族384例,维吾尔族276例。结果维吾尔族早发CHD组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超重等方面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汉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阴寒凝滞、阳气虚衰。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中医证型(维吾尔族67.8%,汉族63.0%),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早发CHD患者超重、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高LDL-C、Fib水平等与汉族早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有多种危险因素。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