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湿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分急性慢性两种.慢性湿疹中医称为“湿毒疮”、“湿气疮”、“湿癣”等,常常因为湿疹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又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鼻疮”,施耳疮,“肾囊风刀”,“胎疮”(奶疮),“四弯风”等.  相似文献   

2.
蛇串疮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别名“缠腰火丹”、“蜘蛛疮”、“火带疮”、“蛇缠疮”、“蛇丹”。俗称“缠腰龙”,西医称为带状疱疹。此病以皮肤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笔者应用薏苡竹叶散加味治疗脾经湿盛型蛇串疮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湿疹”以其皮损多种、形态各异、有糜烂流滋而潮湿之征,故名。由于湿疹所涉范围较广,中医就因其形态、部位的不同而病名各异,如“浸淫疮”、“痛疮”、“湿癣”、“月蚀疮”、“肾囊风”、“血风疮”、“湿毒疮”、“奶癣”、“旋耳疮”等,但总不离乎疮、癣、风之属。本病临床表现常见局部皮肤发痒,皮疹多呈多形性,如红斑、水肿、丘疹、水疱、糜烂、渗出胶黏状液体,甚至结痂、脱屑、或皮损呈苔藓样化。皮疹多呈对称性分布,常缠绵难愈,甚者可达数年之久。发病部位多见于面部和四肢,此外,女性乳房和外阴、男性阴囊等处也有发生。  相似文献   

4.
湿疹,西医认为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湿互疮或湿气疮,认为是由湿不经一事引发。所谓“湿”,是指身体内部脾虚生湿或感受外湿而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艾儒棣教授运用清心培土法治疗寻常型天疱疮经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寻常型天疱疮多数先发于口腔黏膜,口舌糜烂,火热扰心、神明受扰则痒痛难忍,乃因于心火;“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寻常型天疱疮遍身大疱,肤内水淫成疮,溃烂而渗出明显,乃源于脾湿。艾教授认为,本病因心火内炽,脾湿浸淫,心火与脾湿相互交蒸,脾越虚则湿愈盛,湿盛助火毒炽盛,湿毒外发而成疮成疱全身泛发。故从“心火脾湿”立论,治以清心培土法,方选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经验方“艾氏四君子汤合马齿苋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6.
囊肿性痤疮是一种以面部大小不等的囊肿、结节为主并伴瘙痒、疼痛,常遗留凹陷性瘢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程宏斌教授从“治疮不离脾”理论出发,认为湿毒上泛型囊肿性痤疮发病关键在于素体毒邪内蕴,受饮食、情志、劳逸所伤,脾土亏虚,运化无常,酿生湿邪,湿邪与毒邪结合,遇肺胃热盛熏蒸,或脾肾阳虚寒凝,炼成湿毒,湿毒循阳明经上泛头面,日久结成囊肿为病,创新性提出“顾中州、除湿毒、引头面”的原则,治疗上应着眼于脾,顾及肺肾,以健脾益气为主,以除湿解毒为要,上引头面为辅,达里外调和之效。本文通过介绍程宏斌教授从“治疮不离脾”治疗湿毒上泛型囊肿性痤疮临床经验及典型医案,补充了对湿毒上泛型囊肿性痤疮病机与治法的认识思路,进而体会“治疮不离脾”在囊肿性痤疮诊疗中应用的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7.
痒疮为最常见的皮肤病证候,历代医家以痒疮属火,为营血病变,多发于夏季而遵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如赵棣华等在《内经新识》中说:“疮疡多是血分疡”。所以治疮疡一般都以泻心火,清营凉血为其大法。然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痒疮亦可因风、燥、湿所致,而  相似文献   

8.
孙浩 《中医杂志》2007,48(2):185-185
答:青春期痤疮(又名粉刺,俗称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见于青年人。病因为青春期阳气当旺,血热偏胜,加之常食辛辣、烧烤、肥甘之品,助热生湿,热邪与湿毒搏结于面部肌肤、毛窍,发为疮疹。病位在于肌表之间。笔者认为,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疮面,可收捷效。《外科正宗》治痤痱疮用苦参汤“淋洗患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头疮用蛇床子、白矾为末,“干掺疮上”等等。笔者学习前人经验,结合个人临床实践,自拟“消痤方”外治本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系病毒所致的急性炎症皮肤病,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或“蜘蛛疮”等,多因湿郁肝脾,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感时邪而起。临床分为湿热型与热毒型。笔者以银朱油外敷,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主要以慢性、复发性、炎症性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中医药诊治湿疹的文献,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湿疮”“浸淫疮”“火革疮”“四淫”“绣球风”“奶癣”等范畴,其发病多为脏腑失调,风、湿、热共同影响所致,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的病机特点多为标本俱实,慢性期的特点为标实本虚。湿疹的分型虽尚未统一,但主要可分为湿热浸淫、脾虚湿蕴、阴虚血燥和风热蕴肤等证型。中医治疗以口服中药为主,辅以其他中医特色手段,如外用中药、软膏、火针、穴位注射、内外合治等。  相似文献   

11.
内外合治旋耳疮山西省肉种鸡场医务所牛忻群(030032)“施耳疮”多见于小儿,又名“月蚀疮”,以局部瘙痒糜烂,流滋,结痂为主要证候的皮肤疾患。一般认为由于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或胆脾经湿热上蒸,或耳道流脓,延及外耳道所致,以耳后折缝间皮肤潮红,...  相似文献   

12.
下肢静脉性溃疡(VLUs)常见且复发率高,属中医学“臁疮”范畴。吕培文教授认为臁疮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气血亏虚,标实责之于湿、热、瘀、毒。治疗上运用臁疮生肌三法,分证论治、全程干预,有效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为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称为“蛇丹”、“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中医认为本病系由心、肝二经火邪湿毒蕴结而成,症见胸腹部疼痛如火灼,起疱糜烂,伴恶寒发热,苔黄,舌尖边红,脉弦数等。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通经,活络。我们用中药内服外涂治...  相似文献   

14.
硼硫散治急慢性湿疹1173例陈进荣(福建省东山县陈城中心卫生院,363403)祖国医学文献称湿疹为“浸淫疮”、“血风疮”、“湿毒疮”,它具有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浸淫成片等表现,且易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湿疹而出现皮肤浸润肥厚,鳞屑及苔癣样等损...  相似文献   

15.
一、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湿疹在中医文献中因症状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急性湿疹渗出液多叫“浸淫疮”,丘疹多而散发于全身的叫“恶疮”;慢性湿疹叫“湿毒”,生于小腿的叫“湿气疮”,生于肘窝或腘窝叫“四弯风”,生于耳部的叫“旋耳风”;生于阴囊的叫“绣球风”,名称虽  相似文献   

16.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古籍记载颇多,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于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胁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现临床辨证,亦常遵循此观点。笔者在多年临床中,  相似文献   

17.
金元四大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皮肤疾患达 10余病种 ,其外治法治疗皮肤病颇具特色 ,现简析如下 ,冀希有益于临床。子和记述了“丹火票”、瘾疹”、“癞”、“疥”、“湿 匿虫 疮”、“甜疮”、“眉炼”、“风癣”、“白秃疮”、“皲裂”、“黑干黯”、“风刺”、“湿癣”、“白屑”、“外肾囊燥痒”、“靥”等十余种皮肤病的诊疗及方药。综观其治法方药有以下特点 :( 1)谨守病机 ,善用汗吐下 ,治疗皮肤病重在散风清热、解毒祛涩 ;( 2 )治法巧妙 ,外用针砭放血 ,以泻皮肤疾患之湿毒血热 ;( 3)巧遣方药 ,设制妙用专方 ,有针对性地辨…  相似文献   

18.
臁疮的中医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荀向红 《河北中医》2003,25(6):430-431
臁疮是指发生于小腿臁骨 (胫骨 )内、外侧的慢性溃疡 ,即现代医学的“小腿慢性溃疡” ,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多表现流脓滋水 ,腐臭味重 ,日久不愈。西医治疗效果欠佳 ,应用中医药辨证施治 ,辅以相应外用药 ,临床可明显缩短病程 ,现简述如下。1 病因病机臁疮多由于久站、久立、负荷过重 ;或外伤、分娩等 ,致下肢脉络瘀滞不畅 ;或禀赋不足 ,脾胃虚弱 ,中气下陷 ,经络阻滞 ,瘀血凝滞 ,脉道不通 ,肌肤失养 ,瘀久化热 ,热盛肉腐 ,溃破成疮。诱因 :局部皮肤破损、蚊虫咬伤、湿瘀等。《外科正宗》称 :“风热湿毒相聚而成。”2 辨证治疗2 1 湿毒…  相似文献   

19.
周霁  陈可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2):56-56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认为本病因为情志内伤,肝经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临床中医辨证分型为:肝经郁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由于患处皮肤神经疼痛难忍,以夜间为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科 1 995年~ 1 998年用“疮灵液”外敷 ,并配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 38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治疗方法“疮灵液”系我院护理科研成果 ,由大黄、诃子、红花等中药研制而成的外用液剂 ,先将“疮灵液”浸泡消毒湿纱布于无菌器皿中备用 ,再根据创面大小剪取适合的药液湿纱布数层敷于破溃疱疹处 ,外盖消毒纱布 ,胶布固定 ,每日 2次。配合针刺治疗 ,取穴 :局部围针、阳陵泉、外关。每日 1次 ,7天为 1疗程。2 治疗结果治愈 :皮疹消退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无疼痛后遗症 ,计 2 5例 ;好转 :疱疹消退约 30 % ,疼痛明显减轻 ,计 1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