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强迫症患者(研究组)和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及防御方式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其他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防御方式问卷的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维度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型防御机制及掩饰维度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患者父母多采用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等不良教养方式,应对患者及家属予以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利于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生活事件和防御机制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将70例抑郁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80例健康成年人设为对照组,对两组采用生活事件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及频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防御方式问卷评分,不成熟防御,投射,被动攻击,见诸行动,幻想和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间型防御,伴无能诊断和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回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成熟防御,升华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生活事件繁多,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缺乏升华能力;而生活事件和不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其抑郁障碍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精神科护士心理防御机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壮  高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297-4298
目的 探讨精神科不同性别护士心理防御方式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某精神专科医院护士125名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调查.结果 精神科女护士表现出整体不成熟度较高的倾向(P<0.05);女护士多采取压抑的防御机制而男护士则更多采用升华和幽默的方式;在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精神科女护士在伴无能之全能和隔离因子明显高于男护士(P<0.01),而男性多采用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否认等的防御方式;女性的掩饰度高于男性(P<0.05).结论 不同性别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防御方式有一定的差别,女性不成熟因子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对门诊确诊为强迫症的患者进行测查,选取≥16分者40例入强迫症组,选取与之匹配的33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应用防御方式问卷进行测试。结果①强迫症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对照组,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均P〈0.01);②强迫症组在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分裂、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解除、假性利他、隔离等中间型防御机制上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③强迫症组男性在防御机制升华、压抑、消耗倾向上的得分高于组内女性(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较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男性强迫症患者较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升华、压抑、消耗倾向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防御机制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对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10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一般健康状况‐28、防御方式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进行心理测试,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观察组焦虑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正常值。观察组更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来降低焦虑,血糖控制不理想。对照组成熟防御方式与皮质醇含量直接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常采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对血糖控制不理想,通过调节患者的防御机制,提高成熟防御方式的应用,对缓解焦虑情绪,调控血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自尊水平及其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将118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为期8周的心理干预.采用自尊量表(SES)、缺陷感量表(FI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所有病人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及心理干预8周末进行效果评估.结果与心理干预前比较,心理干预8周末研究组病人的SES评分明显增加,而FIS评分明显减少(P<0.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明显减少(P<0.01),而成熟防御机制评分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上述各项改变均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理干预前SES、FIS及DSQ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心理干预8周末,研究组病人的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机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助于提高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尊水平,改善其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 ,PD)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其与防御方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9例PD患者作为PD组,予帕罗西丁或文拉法辛治疗16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估治疗效果,采用防御方式问卷评估治疗前后防御方式的变化。同期健康人群40人作为对照。结果①PD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总分、中间防御机制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成熟防御机制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01);② PD组治疗后缓解23例(57.5%),不成熟防御机制总分、中间防御机制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01);无缓解的患者治疗前后各防御因子无明显变化( P>0.05);③HAMA得分、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是PD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年轻发病、HAMA得分高、病情重、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高与治疗效果欠佳相关。结论 PD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减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与HAMA得分、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不成熟防御机制相关。在对PD患者进行治疗时,要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04-05以山东聊城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96人,其中男101人(51.5%),女95人(48.5%),平均年龄(20&;#177;2)岁.采用防御方式问卷评估大学生的防御方式类型,由88个项目组成,每一项目按1~9级评分,得分越接近9说明应用此种防御方式的频率越大,将项目得分归纳为24种防御方式,4大因子,即不成熟型,成熟型,中间型及掩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包含90个项目,按1~5级评分,将项目得分归纳为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阳性症状痛苦水平等5项总体指标及9个因子分,总分≥158分,或阳性项目数>45项,或任一因子分≥2分者,提示有轻度心理问题,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得分越低,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其他总体指标和因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主要观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者防御方式的差异以及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并对二者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196名大学生,所有被试的测试结果都无缺失值,全部进入统计分析.①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者防御方式的差异:将大学生按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情况,即以总分的平均值158分为界限,分成高分组(n=89)和低分组(n=107),症状自评量表高分组的大学生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而在成熟型防御方式上的得分两组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P>0.05).②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中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除敌对因子外,中间型防御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指标正相关显(P<0.01),其中制止、同一化、回避、隔离等防御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程度最密切.掩饰因子与除躯体化因子外的其他各因子均有显著正相关(P<0.01).成熟型防御方式除与躯体化因子负相关显著外,与其他因子的负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③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分别以症状自评量表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指标为因变量,以防御方式的四个大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只有不成熟型防御方式进入回归方程,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可以有效地解释心理健康状况各项评价指标的总变异.结论:①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的正常大学生群体,其防御机制的动用程度和选择类型等存在显著差异.②正常人若过多使用不良的防御机制应付生活中的冲突或挫折,将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③不成熟型防御方式是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癌症伴抑郁患者心理防御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0例癌症患者进行测试,根据SDS抑郁指数将患者分成研究组(癌症伴抑郁组)和对照组(癌症不伴抑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防御方式.并从防御机制人手,对抑郁患者加强心理分析,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患者SDS粗分及标准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DSQ因子中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成熟防御机制之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退缩、躯体化得分,成熟型防御机制之升华,中间型防御机制之否认、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期望得分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御方式由不成熟型向成熟型转化有利于病情的改善.结论 癌症伴抑郁患者多使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与癌症不伴抑郁患者防御机制不同.通过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有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及其防御方式,以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应付方式问卷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68例抑郁症患者(观察组)和6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LES总分及LES频次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退避及自责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求助及解决问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幻想及合理化评分2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间型及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较多,他们面对压力情景时较多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和不适当的心理防御方式,此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驻岛官兵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部队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328名驻岛官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驻岛官兵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内外向维度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人际关系、抑郁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精神质维度评分与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偏执及其他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神经质维度评分与躯体化、人际关系及精神病性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内外向维度评分与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及对健康的担心、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精神质维度评分与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及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或紧张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神经质维度评分与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及除精力因子分外的其他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对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结论驻岛官兵的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部队基层官兵的个性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为提高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基层管理效能提供依据. 方法 对520名基层官兵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测评分析. 结果 基层官兵人际信任量表总分均值为75.11分,总分>75分者占51.9%.义务兵、士官、军官间人际信任量表总分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独生子女官兵人际信任量表总分及信任1、信任3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或0.01);城市家庭官兵总分及信任1、信任2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农村家庭官兵(P<0.05或0.01).基层官兵人际信任量表总分、信任1因子与艾森克个性问卷的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向、掩饰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信任2因子与掩饰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神经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信任3因子与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与掩饰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基层官兵人际信任水平较高,且个性特征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原防守官兵31名,分别以不同疗养组(高压氧组和正常疗养组)、不同海拔(4 000 m和5 000 m)、守防时间(6个月和12个月)、不同疗养时间(1 d、15 d和30 d)进行分组,利用自然疗养因子、景观、健康教育、有氧运动、心理干预、高压氧等综合疗养措施,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睡眠情况数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疗养30 d的官兵在因子1、因子2、因子5以及因子7较入院疗养15 d官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养期30 d较疗养15 d对高原官兵的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高压氧组与正常疗养组在因子4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压氧组对改善习惯性睡眠效率有明显效果;对照组因子1、因子2、因子4、因子7和总分上与各个疗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官兵与疗养30 d的官兵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疗养对官兵改善睡眠疗效显著。不同海拔高度上,官兵睡眠质量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充分利用疗养院特色优势,科学安排疗养期限,采用综合康复疗养措施,可以显著改善高原官兵的睡眠质量,对保障和提高高原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军人失眠症患者心身健康状况与职业压力的相关性,为军队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将48例失眠症官兵设为研究组,将某部50名官兵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官兵采用中国心身健康量表军人职业压力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中国心身健康量表总分、心血管系统、焦虑因子分和军人职业压力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中国心身健康量表总分与军人职业压力量表总分、人际关系、军旅特殊生活、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婚姻家庭、个人发展和角色模糊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过高的职业压力是影响军人睡眠和心身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部队应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执勤官兵的应对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某部145名执勤官兵设为研究组,同期随机抽取某部124名非执勤官兵设为对照组,于事件发生2周末,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两组应对方式.结果 研究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消极应对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军官与士官、军官与义务兵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士官与义务兵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年龄官兵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军龄、文化程度官兵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不同婚姻状况官兵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执勤官兵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职别低、年龄小、军龄小、文化程度低的官兵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执勤官兵的心理应激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参加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的某部145名执勤官兵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执勤官兵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的6个因子及附加项目2、3、4评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或0.01);义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军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某部陆军官兵1 201名,采用军人心理疾病预测量表和军人职业压力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入组被试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9.23%,34.41%的个体感觉到明显的职业压力.军人心理疾病预测量表心理障碍各因子分与心理素质各因子分、军人职业压力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061-0.670,P<0.05或0.01).心理防御不良、应激源、成长经历和领导能力是影响军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个性内向、家族和既往史、个人发展、军旅特殊生活、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和年龄对军人心理健康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或0.01);军龄、文化程度、职务和角色不清因子等对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或0.01).结论 心理防御不良、负性应激事件及过高的职业压力可能是影响军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评估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对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戈壁滩驻训官兵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官兵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64名戈壁滩驻训官兵设为研究组,随机抽取驻地健康官兵66名设为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两组官兵睡眠状况;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对研究组进行调查.结果 研究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7分者71名,不良睡眠发生率26.9%.两组官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催眠药物、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因子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戈壁滩驻训官兵睡眠质量与变应性鼻炎、呼吸不畅、咽喉疼痛、咳嗽、心理卫生知识缺乏等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 戈壁滩驻训官兵睡眠状况较差,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野战部队不同驻训区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部驻训在草原某沙漠基地的甲部队1800名官兵和驻训在某沙漠基地乙部队2770名官兵,于训练第1月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甲部队官兵症状自评量表因子>2分者的强迫、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其它因子分及阳性均分、总均分均显著高于乙部队官兵(P<0.01);甲部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160分检出率为8.33%,乙部队为5.23%,甲部队显著高于乙部队(χ2=17.348,P<0.01).结论 野战部队在野外不同驻训区训练期间,官兵易产生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提高驻训官兵的应激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