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袁铨  金琼英  徐翔 《肿瘤学杂志》2013,19(3):238-240
[目的]比较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AML)各种CT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肾癌53例,病理证实的肾错构瘤且CT图像无确切脂肪密度16例.比较两者在密度、边缘、强化特征、包膜、钙化、癌栓、淋巴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增强实质期多数肾癌CT值明显低于乏脂肪AML(P=0.03).②“杯口征”及“劈裂征”检出率乏脂肪AML明显高于肾癌(P<0.05).[结论]测量增强实质期CT值,观察“杯口征”与“劈裂征”,钙化、假包膜、淋巴结转移与癌栓有无,分析强化曲线,有助于鉴别肾癌与乏脂肪AML.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的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表现。认为MSCT扫描检查对诊断甲状腺肿瘤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恶性肾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原发性恶性肾肿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15例同时行MRI 检查。结果 43例中,Wilms瘤34例,其中29例残肾强化呈“新月形、环形”征;肾恶性杆状细胞瘤4例,均有瘤体大、大片坏死及肾包膜下新月形低密度积液;肾透明细胞肉瘤2例,颅骨转移是重要佐征;肾细胞癌3例,1例有钙化。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影像特点及转移情况,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夏军  雷益 《中国肿瘤》2009,18(7):593-59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9例肾肿瘤行MS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2软件包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f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同时检测肾肿瘤及肿瘤旁正常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59例肾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癌48例,肾盂癌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在不同级别的肾细胞癌中.其灌注参数BF、BV和PS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P〈0.01),且高级别的肾癌灌注参数BF、BV和PS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的肾癌(P〈0.0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盂癌的灌注值均明显低于肾癌,有显著性差异(P〈0.01)。肾癌的BF、BV、PS值与肿瘤的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MTT、值与VEGF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管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胆囊癌CT资料。[结果]47例胆囊癌的CT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型13例(27.7%),胆囊腔内型22例(46.8%),胆囊肿块型9例(19.1%),“胆囊炎”型3例(6.4%)。[结论]螺旋CT在胆囊癌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增强扫描能显示胆囊癌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B超,MR,CT联合检查及病理证实(手术及穿刺)的病例156例,病灶340个,采用CT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每人造影剂用量100-120mL,注射速率(2.5-3.5)mL/s,动脉期延迟20-30s,门静脉期延迟60-90s,延迟期(平衡期)延迟230-360s。结果:动脉期显示265(77.94%)个病灶,门静脉期显示204(60%)个病灶,延迟期显示239(70.29%)个病灶,三期综合显示323(95%)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95.48%。结论: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重建图象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罗娅红 《肿瘤学杂志》2008,14(2):132-134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重建图象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1例结肠、直肠癌患者进行全腹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l、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法显示(Ravsum)、最大密度投影(MIP)、全景内镜显示(PE)及仿真内窥镜(CTVE)重建成像,观察癌肿、局部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情况,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重建图象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与发生部位,诊断符合率为100%,浆膜浸润正确率80.3%,淋巴结转移准确率69%。[结论]16层螺旋CT作为一种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结盲肠癌的论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嫌色细胞肾癌的CT和MRI表现及少见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嫌色细胞肾癌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检查13例,包括平扫密度均匀者8例,其中5例平扫病变密度高于正常肾实质,不均匀者5例,增强后密度均匀、不均匀者实质成分强化均明显,皮质期强化程度介于皮髓质间.MRI检查8例,其中2例信号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5例平扫出现T1WI高信号,强化模式与CT类似.5例患者同时行CT和MRI检查,密度、信号及强化模式类似.结论 嫌色细胞肾癌属于较少见的恶性肾细胞癌,CT和MRI可以反映其成分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平扫密度高或T1WI出现高信号、病变大而坏死少、病变内出现条带状强化等征象时有助于嫌色细胞肾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ao XS  Luo DH  Li L  Wu N  Zhou CW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9):697-700
目的 分析甲状腺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76例甲状腺病变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其中6例患者一侧甲状腺为良性病变,另一侧为恶性病变,共计良性病变42例,恶性病变40例。双盲法评价病变边缘、密度变化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对照病理结果,采用,检验分析各种征象对于良、恶性病变中的评价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良性病变42例,病变清晰38例(90.5%),有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13例(30.9%),颗粒状钙化3例(7.1%),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4.8%)。甲状腺癌40例,边缘模糊37例(92.5%),病变内未见多发、散在、规则低密度结节,颗粒状钙化14例(35.0%),颈部淋巴结肿大31例(77.5%)。增强扫描甲状腺癌34例,病变出现混杂密度19例(55.9%);增强扫描良性病变32例,2例(6.3%)为混杂密度。经统计学处理,病变边缘是否清晰,有无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有无颗粒样钙化,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变内有无混杂密度,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病变边缘清晰,有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是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诊断要点;病变边缘模糊,增强扫描病变内有混杂密度,有颗粒状钙化,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诊断甲状腺癌较为可靠的征象。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在诊断肾细胞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与嫌色细胞肾癌(Ch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4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RCC 21例(Ⅰ型14例,Ⅱ型7例),ChRCC 20例.分析PRCC和ChRCC的形态学及动态增强CT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鉴别PRCC和ChRCC的价值.结果 ChRCC更常见血管样强化和填充性强化,而PRCC晚期强化发生率更高,PRCC Ⅰ型较Ⅱ型的钙化发生率低.PRCC和ChRCC在皮髓质期的病灶强化值(△CT)分别为(29.08±20.12) Hu和(48.29±26.70)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RCCⅠ型在皮髓质期的△CT值为(26.36±18.16) Hu,与ChR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PRCC在皮髓质期的病灶-肾皮质比值(LKR)为0.44±0.19,ChRCC为0.58 ±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RCC Ⅰ型在皮髓质期的LKR值为0.39±0.15,与ChR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CC和ChRCC在皮髓质期和实质期病灶强化值的变化值(D-value)分别为(-3.69±8.9)Hu和(8.39 ±21.98)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RCC Ⅰ型的D-value为(-4.55±9.82)Hu,与ChR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皮髓质期的△CT、LKR和D-value在PRCCⅡ型与ChRC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皮髓质期△CT值、LKR值和D-value鉴别PRCC和ChR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0.751和0.6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皮髓质期△CT值为49.350 Hu时,鉴别PRCC和ChRCC的敏感度为50.0%,特异度为90.5%,准确率为70.7%;当皮髓质期LKR值为0.532时,鉴别PRCC和ChRCC的敏感度为65.0%,特异度为81.0%,准确率为73.2%;当D-value为0.400 Hu时,鉴别PRCC和ChRCC的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76.2%,准确率为68.3%.结论 皮髓质期△CT值、LKR值和D-value有助于鉴别PRCC和ChRC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MCRCC)影像学征象和病理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行螺旋CT(SCT)多期增强扫描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MCRCC影像特征.结果 所有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囊壁薄,边缘光整,囊内液性成分密度略高于水,间隔边缘毛糙.MCRCC间隔菲薄型6例,间隔增厚型8例,间隔结节型4例.SCT动态增强和CEUS均显示菲薄间隔多呈轻到中度强化,结节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增厚型间隔则有上述两种形式强化;肿瘤间隔的SCT强化程度与CEUS的峰值强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MCRCC的典型影像特征为多囊液性密度、分隔毛糙和壁结节,囊壁薄而规则,多有轻到中度以上强化.充分结合CEUS和SCT的多期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对MCRCC的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及双能量碘分布图在肾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5例肾癌患者双能量增强CT扫描数据及病理结果,分析双能量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双能量碘分布图在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中存在的差异.结果 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相当,CT值[常规平扫:肾实质(31.90±4.10) HU,腹主动脉(45.60±6.30) HU,腰大肌(50.00±6.63) HU,肾癌(1.41±17.06) HU;虚拟平扫:肾实质(33.20±5.50) HU,腹主动脉(48.30±8.00)HU,腰大肌(52.40±10.63) HU,肾癌(0.87±17.48) HU]、信噪比(常规平扫:肾实质3.22±1.49,腹主动脉5.13±2.57,腰大肌4.56±2.12,肾癌3.24±2.27;虚拟平扫:肾实质2.73±1.08,腹主动脉3.79±1.64,腰大肌3.23±1.35,肾癌2.18±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在皮髓交界期碘分布图像碘值[(2.75±1.05) mg/ml]高于非透明细胞癌[(1.25±0.72) 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8,P<0.05).结论 肾癌患者CT检查中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近似于常规平扫,降低了辐射剂量.碘分布图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判断肾癌的血供和亚型.  相似文献   

14.
Shen JX  Fan WJ  Lu YC  Xiao P 《癌症》2007,26(7):762-766
背景与目的: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种类繁多,CT为腮腺占位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CT征象,探讨CT在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9例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的CT征象,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界、强化程度、均匀性、邻近组织的浸润、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腮腺低度恶性肿瘤组:共8例,4例为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3例为腺泡细胞癌、1例为上皮-肌上皮癌;3例病灶边缘清楚,3例病灶边缘部分欠清,2例病灶边缘不清;5例病灶形态规则,3例病灶形态不规则;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2例病灶内密度均匀,6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区;所有的病灶均未见侵犯邻近肌群的CT征象,有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征象.(2)腮腺中高度恶性肿瘤组:共21例,5例为低分化鳞癌、8例为恶性混合瘤、2例为腺癌、1例为淋巴上皮癌、4例为粘液表皮样癌、1例为腺样囊性癌;5例病灶边缘清楚,7例病灶边缘部分欠清,9例病灶边缘不清;10例病灶形态规则,1l例病灶形态不规则;17例病灶呈明显强化,4例恶性混合瘤病灶呈轻度强化;9例病灶内密度均匀,12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区;8例病灶侵犯邻近肌群,8例病灶与腮腺床的脂肪间隙消失,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的CT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和肿瘤的恶性程度存在相关性,但是,还须结合肿瘤的大小、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才能做出更精确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评价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Zhou C  Li J  Zhao X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274-277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51例疑诊结、直肠肿瘤的患者行SCT扫描,扫描前清洁肠道,并经直肠注气,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51例中,41例经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含腺瘤恶变2例),其中31例有手术、SCT等完整资料参与分期研究,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SCT总的分期准确率为58.1%(18/31)。判断T分期的准确率为84.4%(27/32),N分期的率为61.3%(19/31)。评价肿瘤浆膜外侵犯的繁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50.0%。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0%和81.8%。结论 SCT扫描对结、直肠癌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判断肿瘤浆膜外侵犯及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增强计算机层析成像(CECT)肝脏低密度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CECT提示肝脏低密度病灶的CEUS检查结果。结果47例病灶的病理结果为20例转移癌,9例炎性假瘤,6例血管瘤,4例原发性肝癌,2例囊肿,2例脓肿,2例结核,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1例肝脏局部脂肪组织浸润。45例CEUS诊断结果与病理或临床诊断相符合。囊肿和炎性假瘤在整个CEUS时相无增强,但炎性假瘤内可有穿行的血管。肝脏局部脂肪组织浸润与肝脏同步增强。乏血供转移癌中80%(12/15)的表现为周边快速、轻度增强,内部轻微均匀增强;富血供转移癌中80%(4/5)表现为整体明显快速增强。脓肿和结核在CEUS中的强化程度与坏死程度有关,表现为快速不均匀增强。血管瘤周边向中心缓慢增强,其持续增强时间较转移癌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NH的CEUS表现由中心向外快进快出的典型增强方式。原发性肝细胞肝癌CEUS表现为整体快进快出的增强方式。结论CEUS对CECT肝脏低密度病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此类病灶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视网膜细胞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成视网膜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12例成视网膜细胞瘤均表现为玻璃体密度增高,密度不均匀,常见钙化灶,呈密集点状或斑块状.眼球增大 5例.视神经受侵4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肿大.1例双眼患者伴鞍上区孤立肿块,左眼病灶占据整个玻璃体,内见点状、斑块状钙化,右眼环局限梭形增厚伴钙化.结论钙化是成视网膜细胞瘤最为特征性的CT表现,CT检查在成视网膜细胞瘤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CT灌注成像以中心容积定理为基础,利用灌注软件生成图像反映局部组织的灌注状态,可用于评价脑肿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肿瘤血管形成状况。CT灌注在胶质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及放疗靶区勾画,评价放疗与手术的疗效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99mTc-甲氧基异丁基乙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多排螺旋CT、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联合应用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临床怀疑为肺癌患者的^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多排螺旋CT、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每种方法及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350例患者分别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手术治疗及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最后证实200例为肺癌患者。结果 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分别为74.5%(149/200)、68.7%(103/150)、72.0%(252/350),97.5%(195/200)、42.7%(64/150)、74.0%(259/350)及62.5%(125/200)、28.7%(43/150)、48.0%(168/350)。三法联合应用为99.5%(199/200)、82.0%(123/150)、92.0%(322/350)。结论上述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诊断各有其独特的重要的临床价值,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