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学龄期住院患儿的压力源,探讨提高护理质量的韧性干预措施。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学龄期住院患儿510例,通过访谈记录和发放自编量表2种方式调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采用韧性干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担心医院环境陌生、担心学习成绩下降、担心疾病预后,害怕被告知异常、害怕离开家人朋友、焦虑和不安全感为主要压力源,经韧性干预后患儿以上情况显著改善(P<0.05)。结论:学龄期住院患儿存在诸多压力源,采用韧性干预,可增强其对压力的良好适应能力,促进疾病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2.
心理护理在住院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静芬 《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602-60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学龄期肝癌患儿行肝癌切除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治疗的14例学龄期肝癌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根据学龄期肝癌患儿的特点,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住院时间12~20d,均顺利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有3名患儿诉胃胀不适,2名患儿诉切口牵拉痛,分别给予相应的指导后症状缓解,经过精心护理未诉肝区不适。结论对行肝癌切除术的学龄期患儿术前进行心理、饮食、环境干预和完善的术前准备,术后进行严密观察与监护、及时处理不适症状、预防引流管滑脱等,是手术成功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郑秀莲 《当代护士》2006,(11):54-55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人文、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儿科病房收治的患儿因年龄、疾病、个体差异等因素,在住院期间可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如苦闹不止、拒绝吃药及打针、不配合治疗等,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也影响了疾病的康复[1]。为此,我科通过实施患儿心理护理,解决了患儿心理上各种障碍,调整了患儿的心理适应,使患儿顺利接受治疗,对患儿的身心康复起了重要作用。1住院婴儿的心理护理1.1婴儿心理特点婴儿出生后,母亲对其逐步了解,以满足婴儿的需要,而婴儿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被母亲所了解,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生后半年内住院的婴儿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婴儿和母亲正在开始建立信任感的过程被中断,同时在感知觉、动作、情绪、注意和记忆等神经心理发育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婴儿在生后下半年,能确切认识自己的母亲,并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恋,开始认生。患儿住院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出分离性焦虑,如哭叫,用眼睛寻找母亲,避开和拒绝生人。住院时间长了,可表现为不活泼、抑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2]。1.2护理措施1.2.1婴儿期主要通过婴儿的感知反应了解病情及不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婴儿和母亲正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在行骨科手术的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8例行骨科手术的患儿采取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包括建立干预基础、术前探视、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健康教育、与相同疾病患儿交友及熟悉手术相关过程。对88例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评。结果88例患儿护理干预后轻度SDS、HAMA评分值与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8例患儿护理干预后中度、重度SDS、HAMA评分值均较护理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对行骨科手术的患儿采取术前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焦虑和抑郁,建立良好的心态,有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学龄期患儿表面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的影响。方法:将56例拟行表面麻醉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各28例。对照组在术前1d由病房护士行常规术前宣教;心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术前宣教的基础上,由手术护士协同家属针对患儿的性格特点,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术前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对两组患儿在手术时间、术前焦虑程度、术中更改麻醉方式的病例数及术后效果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心理干预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心理干预组患儿术后眼位矫正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心理干预组患儿术前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理干预组患儿术中更改麻醉方式的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行斜视矫正术的学龄期患儿进行术前心理干预,可增强患儿心理应对能力,使其更好地在心理和行为上配合手术,医师术中能更准确的判断眼位情况,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由更改麻醉方式引发的麻醉意外发生,值得在临床斜视手术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蓓  董瑞馨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1):7625-7625
目的 探讨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心理干预措施对心梗患者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68例急性心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心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满意度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均有好转,但治疗后干预组SAS评分(45.70±8.9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26±10.21)分(P<0.05);干预组SDS评分为(43.24±8.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79±9.94)分(P<0.05).干预组总满意度率为9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满意度率81.3% (P<0.05).结论 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对心梗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明显减轻了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促进患者产生良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康复.与此同时,在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增强了护患交流,增进了护患关系,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59例学龄期哮喘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干预组予以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培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治疗30 d后,干预组在日常、处理、控制与监测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每月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以及8个月住院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学龄期哮喘患儿临床予以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培训,有利于提升其自我护理与哮喘控制水平,该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截肢患者的心理干预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急性创伤患者的逐渐增多,截肢患者的数量也日益增长。截肢患者由于严重创伤造成躯体相应生理功能障碍,肢体残缺,生活能力下降,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如自卑感、悲观失望甚至厌世轻生。因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KAP模式护理干预在学龄期患儿腰椎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28例需行腰椎穿刺术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试验组应用IKAP模式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心理情绪、不适症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腰椎穿刺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96.9%),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头痛、腰痛、四肢麻木、失眠等不适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KAP模式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的腰椎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有效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明显改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住院癔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住院癔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生活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指导,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AMD和HAMA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指导对改善癔症患者的焦虑、忧郁情绪,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巩固疗效,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概念水平的效果.方法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取样本50例.干预组在门诊随访和吸入治疗的同时采取为期6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对照组仅接受门诊随访和吸入治疗.分别在于预前、干预3,6个月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PHCSS量表)对2组患儿进行自我概念水平的评价,并收集2组患儿在6个月干预期内哮喘发作次数、缺课天数和住院天数的资料. 结果干预6个月时,干预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和缺课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儿,住院天数2组患儿差异不明显,干预组患儿的总体自我概念和大部分分量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得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可有助于减少哮喘对于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身心影响,提高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  相似文献   

14.
以56例癫痫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在儿童癫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学龄期白血病患儿负性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学龄期白血病患儿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48例学龄期白血病惠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焦虑、抑郁症状。[结果]干预结束时两组患儿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住院前,化疗后第14天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学龄期白血病患儿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6.
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很高,一旦生病,儿科患儿没有自理能力或相对能力较弱,一方面家长希望尽快采取医疗措施,同时也要求各种治疗在其心理上可接受的范围内,如静脉输液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学龄期白血痛患儿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48例学龄期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焦虑、抑郁症状.[结果]干预结束时两组患儿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住院前,化疗后第14天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学龄期白血痛患儿焦虑、押郁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儿童白血病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为白血病的患儿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9.2岁。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应用全程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合并感染情况、住院费用及患儿家长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息儿及家长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86.8%)高于对照组(68.8%),患儿及家长满意度明显增加(93.1%比81.1%);住院费用明显减少[(8.20±3.0)万元比(10.6±3.8)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t分别为16.56,11.39,6.67;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感染发生率(46.8%)、呼吸道及肺部(24.0%)、口腔及消化道(8.O%)及静脉穿刺部位感染(8.O%)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0.5%,42.7%,15.5%,1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3.70,14.04,4.06,4.06;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体温及C反应蛋白升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43%比53.33%,16.57%比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6.30,120.28;P〈0.01)。结论全程优质护理能提高患儿及家长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增加家长的满意度,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学龄期白血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状况及其护理干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血病在儿童期肿瘤中占第1位,约占该时期所有恶性肿瘤的35%,且白血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是5岁以上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癌症患儿的长期生存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正规化疗,长期无病生存率可达70%左右,但疾病本身的严重性、预后的不可预测性及各种治疗所带来的不良生活体验,会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学龄期儿童有着特殊的发展需求。因此,关注学龄期白血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状况和社会生活能力,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学龄期自血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状况及其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13例学龄期卵巢囊肿蒂扭转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措施,包括建立信任关系,消除家长的恐惧及焦虑紧张心理等。认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改善了护患关系,促进了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