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意义上的ARMD起源于脉络膜,而RAP起源于视网膜感觉层毛细血管。这种特殊类型的ARMD最近受到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本文就RAP的研究历程、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形成机制、分期及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方王怡  王敏  袁松涛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263-2269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RMD)的一种特殊病变类型,又称"3型新生血管".其基本病变为新生血管形成,目前认为其新生血管起源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PED)和网状假性玻璃膜疣,分别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和地图样萎缩相关,最终可致严重的不可逆性视力损伤.其病程进展迅猛,多数早期患者可在6 mo内发展至视力丧失.而传统治疗措施如激光疗法,疗效有限,预后较差.近年来,OCT血管造影(OCTA)等新技术从新的角度对RAP展开了探索,尤其在RAP的分期、基于分期的疗效观察等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大量有关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RAP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新兴疗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优越性.这些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种特殊类型,它起源于黄斑旁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并能不断增殖突破视网膜下间隙最终与脉络膜血管吻合.本文就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的研究历程、分期、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杨艳  徐新荣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9):1560-1562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一般分三期,晚期有新生血管形成,但与起源于脉络膜的新生血管不同,多数学者认为RAP的新生血管起源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目前对RAP和湿性AMD两者到底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还是独立的两种疾病还存在争议,由于两者的病程、预后及治疗存在差异,因此临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技术和新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应用,对RAP和湿性AMD的鉴别取得了显著进步。本文就两者的临床表现、自然病程、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angiomatousproliferation,RAP)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意义上的ARMD起源于脉络膜,而RAP起源于视网膜感觉层毛细血管。这种特殊类型的ARMD最近受到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本文就RAP的研究历程、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形成机制、分期及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张丰  张京红 《眼科》2010,19(1):42-42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种特殊类型,起源于视网膜感觉层毛细血管。患者女性,50岁,右眼0.3。右眼黄斑区视网膜轻度水肿、隆起,中心凹上方约1/2DD黄色病灶与视网膜血管连接(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  相似文献   

7.
苏龙  张红 《国际眼科纵览》2009,33(4):276-281
作为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越来越受到眼科专家的重视.近几年新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高速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使学者们对这一类新生血管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治疗上,无论是激光、光动力学疗法、手术还是玻璃体腔药物注射亦有新的进展.本文就这两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视网膜血管瘤性增生(RAP)是新近描述的一种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网膜内出现的新生血管性病灶,本文主要报道控制视网膜血管瘤性增生(RAP)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惰性气体联合注射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前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连续就诊的AMD视网膜前出血的确诊病例24例实施低剂量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惰性气体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表现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在所有接受治疗的24例患者中18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75%),与术前视力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视网膜前出血发生重新分布,逐渐溶解并最终完全吸收。术后除5例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低剂量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惰性气体玻璃体腔联合注射这一微创治疗方法在AMD视网膜前出血治疗中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万敏婕  罗彤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15-2318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是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隐匿性新生血管的另一种病变形式,起源于黄斑旁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以多发性小灶状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retinal-choroidal anastomosis,RCA)为特点,对视力损害严重。本文对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复习,并就RAP的发病机制、临床分期、诊断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李佳  孙建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744-174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 TT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并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及眼底血管照影(FFA/ICG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辅助检查确诊的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160例(160眼),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给予单次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7d后行TTT治疗,对照组仅行TTT治疗,随访1a,分别于治疗后1wk;1,6mo;1a,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散瞳后眼底的变化及眼底血管照影( FFA/ICGA)及OCT的检查。
  结果:观察期末,联合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34例(42.50%),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6例(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wk;1,6mo;1a联合组和对照组的荧光渗透有效率分别为(88.75%,62.50%);(91.25%,65.00%);(86.25%,61.25%);(78.75%,51.25%)。治疗后1 wk;1,6 mo;1 a联合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厚度分别为:(347.43±36.96)μm 和(423.58±29.03)μm;(287.78±34.16)μm和(387.14±32.98)μm;(301.75±37.21)μm和(415.40±31.38)μm;(326.17±27.39)μm 和(436.44±35.49)μm,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能够使患者的视力得到改善,病灶渗漏停止或减轻,促进黄斑区出血、水肿及渗出的吸收,安全、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已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的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且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此病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近年来,对AMD尤其是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观察,涌现出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本文就新生血管性AMD目前的治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血骨瘤增生逐渐被认识到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新生血管的一种变异。视网膜血管瘤性增生被认为是视网膜内新生血管芽。这些血管芽长入视网膜下腔导致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并且可以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吻合。我们报道1例视网膜视网膜血管瘤性的增生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有视网膜内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临床较为罕见,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意义上的AMD起源于脉络膜,而RAP起源于视网膜感觉层毛细血管.我们在临床上发现1例典型RAP,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血管瘤增殖是近年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类新型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它起源于黄斑旁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并能不断增殖,向后突破入视网膜下间隙,最终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吻合。本文对视网膜血管瘤增殖的分期、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眼科新进展2007;27(2):150-154]  相似文献   

16.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悦  王玲 《眼科研究》2007,25(4):317-32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致盲的常见原因。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干性和湿性。湿性AMD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有活跃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特征,而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CNV引起的黄斑区反复出血、渗出、瘢痕改变,视力预后极差。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是一种治疗继发于AMD的CNV的较新方法,采用直径可调节的大光斑,穿透深的激光连续照射,使靶组织缓慢升温,在消除CNV病灶的同时又相对保存病变表面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就TTT治疗AMD的应用发展、特点、临床疗效、治疗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牛红霞  吉昂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9):1696-169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5-07/2016-01确诊的渗出性ARMD患者45例45眼,采取每月1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5mg/0.05mL),连续治疗3mo,之后按需给药(3+PRN),随访2a。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第1、2、3mo,1、2a后的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8、5.111、4.323、4.701、5.156,P<0.05),CMT较治疗前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7、4.556、2.841、2.707、3.145,P<0.05)。

结论: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3+PRN方案治疗渗出性ARMD可以有效提高视力、减轻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病变涉及黄斑中心区域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疗效和预后.方法 对病变涉及黄斑中心区域的CSC患者18例18只眼进行TTT治疗,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和能量.随访时复查视力、眼底,中心视野及FFA.结果 治疗后患者视力、视野均明显好转,治疗后2月94.44%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视力及平均光敏感度(MS)分别为1.07和27.38dB,较TTT前差异有显著性(t=8.43、10.01;P<0.01),FFA示所有病例渗漏均停止,但有2例复发.结论 TTT治疗CSC简单有效,尤其适合病变涉及黄斑中心区域的CSC,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常见视网膜血管病,常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以往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手术、玻璃体腔注药等疗法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治疗有一定疗效,近年来一些新方法如抗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地塞米松缓释剂以及联合治疗等的出现,取得较好效果,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新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融合蛋白Conbercept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所有患者初诊时均行视力、眼压、眼科前后节常规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湿性AMD 的诊断依据FFA 和OCT 中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显示。所有患眼均采用“3+ PRN”方案进行眼内注射Conbercept 治疗,眼内注射按规范流程标准进行操作。评估指标包括:视力、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荧光素渗漏率和CNV面积。根据再注射标准进行眼内重复注射,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湿性AMD 30例(35只眼)治疗前基线平均视力(logMAR)为0.699±0.523,平均CRT为(354.56±120.92)μm,荧光素渗漏率为100.00%(35/35),平均CNV面积为(9.82±6.35)mm2。在观察终点时(初次注射后6个月)平均视力(logMAR)为0.305±0.357,平均CRT为(276.08±144.40)μm,荧光素渗漏率为5.71%(2/35),平均CNV面积为(5.63±3.47)mm2。与治疗前基线比较视力显著提高(P <0.01),CRT、荧光素渗漏率及CNV面积显著降低(P <0.01)。视力和CRT在初次治疗后1个月内得到快速的改善,之后视力保持缓慢提高,CRT保持缓慢降低。所有患眼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新型抗VEGF融合蛋白Conbercept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AMD能够显著提高视力和恢复黄斑结构,起效快,并且持续改善,安全性高,无眼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