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靶向药物出现之前,完整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GIST)的惟一潜在治愈方法。然而8,5%高危型患者在术后出现复发、转移,5年无复发生存率约20%~40%。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作为靶向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分子靶向药物,彻底改变了晚期GIST治疗的困境。多个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COSOG Z9000试验、ACOSOG Z9001试验及EORTC试验)相继发现伊马替尼可显著提高中高危型GIST患者术后的无复发生存率。最近,SSG XVIII/AIO试验研究获得了最新结果,发现3年的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论在5年RFS或OS均优于1年的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泌尿系肿瘤的第二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治性手术仍为肾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统计数据表明,约30%的肾癌在诊断时即发生远处转移,术后患者约30%~40%发生远处转移。转移性肾癌对放化疗均不敏感,预后较差[1]。从2005年l2月美国FDA批准索拉非尼(sorafenib)作为治疗晚期肾癌的首个靶向治疗药物上市以来,陆续有舒尼替尼(sunitinib)、CCI-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文献复习探讨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现状和进展。方法:查询近几年国内外乳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进展的关键性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有明显疗效的分子靶向药物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抗靶点药物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一DMl;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靶向治疗的药物吉非替尼和西妥昔单抗,其他的靶点药物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等。结论:目前不少分子靶向药物进入乳腺癌的临床应用,明显降低了乳腺癌患者的疾病复发风险,延长了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其中抗HER2的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是乳腺癌治疗最成功的靶向药物。分子靶向治疗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乳腺癌解救治疗中新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系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005年12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索拉非尼作为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首个靶向治疗药物,其后陆续有临床随机试验表明舒尼替尼、替西罗莫司、帕唑帕尼、贝伐珠单抗、依维莫司、阿昔替尼、卡博替尼、纳武单抗和乐伐替尼等靶向药物也可提高m RCC患者的总生存期和耐受性。本文主要对FDA批准用于治疗mRCC的靶向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许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2,7(8):174-175
目的调查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F-36问卷评分情况。方法连续选择近期住院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3例。入选对象接受了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英国阿斯利康公司)250mg/d,空腹口服、1次/d,不限疗程)治疗,治疗结束后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中文版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评估。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结束后体能、精神影响、社会活动、心理健康、体能影响、精力、身体疼痛和一般健康等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均〈0.05~0.01)。结论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可明显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药物的不断发展,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并显著改善了生存预后。当前抗HER2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拉帕替尼、奈拉替尼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DM1、T-DXd等抗体药物偶联物,这些药物在不同病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是以曲妥珠单抗的靶向治疗为基础,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可进行强化靶向治疗进一步改善预后,而晚期患者则需要对靶向治疗方案合理排兵布阵以克服耐药,延长生存。本文将从疾病各个阶段的抗HER2靶向治疗现状、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对抗HER2靶向治疗未来的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肾癌组织病理学分类复杂多样,但从临床药物治疗上分为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两大类型。在我国目前对于转移性肾癌患者,药物治疗推荐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为一线方案,其他分子靶向药物的推荐有待于中国的临床试验结果;细胞因子IFN-α或IL-2治疗对透明细胞癌类型肾癌也为一线推荐方案,而化疗可作为转移性非透明细胞类型肾癌的选择方案。伴有肾癌骨转移患者,推荐应用双膦酸盐药物,以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局限性及局部浸润性肾癌患者术后尚无标准的可推荐的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97例原发高危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97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7岁。肿瘤位于小肠(45.3%)、胃(42.3%)、结直肠(12.4%)。其中术后随访89例,中位随访时间33(6~96)个月,复发率43.8%(39例),死亡率20.2%(18例)。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83.2%和64.3%。术后43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中位时间为28(9~74)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术后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给予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原发高危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高压死亡率高,目前虽然有靶向药物治疗,但仍无法治愈,患者长期预后不佳。伊马替尼作为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02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疾病。研究发现伊马替尼除可抗肿瘤外,还可改善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运动耐量,但安全性欠佳。随着伊马替尼靶向肺部新剂型的出现,该药有望成为抗肺动脉高压的新型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10.
张宁玲 《肿瘤药学》2012,(2):151-152
目的探讨和分析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给予紫杉醇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此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质量、疾病进展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4周时间的治疗后,肺癌患者的疾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病情得到缓解,但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肺癌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彭敏  许斌  宋启斌 《世界临床药物》2012,33(11):658-661
肾细胞癌(RCC)对化疗、放疗以及激素治疗均不敏感。细胞因子治疗是其主要方法,但有效率低且毒副作用明显,尤其转移性肾癌(mRCC)患者很少能从中获益。近些年,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分子靶向治疗成为mRCC治疗新策略。本文重点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和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综述几种新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肾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疾病,对放疗及化疗多不敏感,手术根治是以往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自索拉非尼作为第一个用于转移性肾癌靶向药物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投入到了临床研究与应用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结合2013版欧洲《肾癌指南》,对肾细胞癌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药物间联合及序贯使用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57例Ⅲb~Ⅳ期NSCLC患者。均接受初期4个周期的诱导化疗且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按组织学类型分为鳞癌组(22例)及非鳞癌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21d为1个周期,并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近期疗效评价;治疗中止时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客观有效率(RR)(13.6%vs.22.9%)及疾病控制率(DCR)(54.5%vs.71.4%)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数分别为3个月和5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2纽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均较轻微。结论:晚期NSCLC组织学类型对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的疗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培美曲塞在非鳞癌患者的维持治疗中较鳞癌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易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鼻咽癌调强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探讨,提高放疗期间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按照人院顺序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给予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对照组不给予相关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放疗中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组40例患者出现急性皮肤反应(0~2级)38例,消化道反应5例,骨髓抑制(3级)4例,口腔黏膜急性反应2例;对照组40例患者出现急性皮肤反应(0~3级)40例,消化道反应11例,骨髓抑制(3级)8例,口腔黏膜急性反应6例。干预组放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实施相关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放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于靳  周林玉  诸禹平  宣强 《安徽医药》2012,16(3):353-355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两种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72例肾癌组织和33例同期癌旁正常肾组织中IGF-1R和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IGF-1R和MMP-2与肾细胞癌病理类型、分级、分期及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肾细胞癌组织中IGF-1R和MMP-2的表达率分别为69.4%(50/72)和72.2%(52/72),明显高于同期非肿瘤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39.3%(13/33,P0.05)和27.3%(9/33,P0.05),两种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与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的病理分型、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IGF-1R和MMP-2两种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IGF-1R和MMP-2与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同时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可以对肾细胞癌恶性程度的判定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环孢素三联疗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临床指标的变化,观察应用环孢素(CsA)联合中剂量强的松及地尔硫卓(CsA三联疗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27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运用CsA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进行1年的随访,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分别记录24 h尿蛋白定量、尿NAG酶、肝功能(ALT)、肾功能(SCR)及环孢素血药浓度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例接受CsA三联疗法治疗后20例(74.07%)患儿病情缓解,其中完全缓解14例(51.85%),部分缓解6例(22.22%),无效7例(25.93%)。22例患儿进行了肾穿刺活检,MCD 10例总缓解率为90.00%,MsPGN 9例总缓解率为77.78%,3例FSGS缓解1例。病例中23例出现毛发增多的现象,4例齿龈增生,2例出现血压增高现象,4例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CsA治疗过程未出现明显肾毒性反应。结论应用环孢素三联疗法治疗小儿难治性NS,能明显提高CsA的疗效,减少CsA用量并降低CsA的不良反应,同时能促进肾功能的恢复,改善小儿难治性NS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晚期肾癌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已成为治疗晚期肾癌的主要方法,但其带来包括皮肤黏膜毒性反应、高血压、疲劳、消化道反应、甲状腺功能障碍、血液学毒性和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从治疗晚期肾癌靶向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和处理及药物相互作用为切入点进行药学监护,通过严密的检测和预估来管控不良反应,作个体化给药,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增加,对提高靶向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分子靶向药物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效果显著,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广泛运用于慢性髓系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胃肠道间质瘤和肾细胞癌等的治疗,发挥着高效、低毒的抗肿瘤作用。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可引起皮疹、水肿、腹泻等不良反应,涉及皮肤、消化、呼吸、血液等多个系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处理。本文对国内批准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致各个系统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泌尿系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检查的普及,早期肾癌检出率明显增加,但仍有20%-30%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有远处转移,超过40%的局限性肾癌患者术后发生复发或转移。根据肾脏肿瘤大小等自身特性及肿瘤侵袭范围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009年UICC/AJCC对TNM分期系统进行了明显修改,对选择RCC的治疗方式、评估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手术是惟一可治愈的治疗手段,对于T1a期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对于T1b,保留肾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都是可选方案。对于远处转移的患者,减瘤手术作为内科系统治疗的辅助,效果确切。微创治疗、免疫治疗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放射治疗可用于mRCC患者以减轻痛苦和肾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分子靶向药物改善了转移性肾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成为mRCC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孙健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577-3579
目的:研究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12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 A组给予序贯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5 d以后继续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5 d)治疗,B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溃疡愈合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91.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43/60)(χ^2=11.915,P=0.023);A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96.7%(58/60),显著高于B组的88.3%(53/60)(χ^2=9.915,P=0.03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72)。结论序贯疗法相比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