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6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216例(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总体完成率分别为86.5%(83/96)和89.4%(193/216)(P〉0.05),总体保肛率分别为78.1%(75/96)和75.0%(162/216)(P〉0.05)。肿瘤近切缘距离分别为(10.3±4.1)cm和(10.0±4.3)cm(P〉0.05),肿瘤远切缘距离分别为(3.4±0.9)cm和(3.6±1.4)cm(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2.8±5.2)枚/例和(13.7±6.4)枚/例(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减少[(98.0±28.7)ml比(175.0±41.0)ml,P〈0.05]、术后排气时间缩短[(2.7±0.9)d比(3.4±0.9)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缩短[(3.7±1.2)d比(4.4±1.5)d,P〈0.05]、术后住院天数减少[(9.4±4.9)d比(11.6±6.2)d,P〈0.05]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6%(15/96)比25.9%(56/216),P〈0.05],但手术时间延长[(155.7±48.4)min比(120.0±26.7)min,P〈0.05]。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24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2/96)和2.3%(5/216)(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直肠癌能获得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根治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65例)和传统开腹(52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结果2组手术均获成功。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195.7±30.4)rainVS.(186.5±29.1)min,t=1.673,P=0.09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162.1±28.1)mlVS.(256.9±48.6)ml,t=一13.215,P:0.000],术后排气早[(3.1±1.0)dvs.(4.3±0.8)d,t=-7.018,P=0.000],自主排尿早[(7.2±0.9)dVS.(8.6±1.1)d,t=-7.568,P=0.000],切口感染发生率低[0(0/65)vs.9.6%(5/52),P:0.016]。2组清扫淋巴结数目[(15.6±4.1)枚VS.(14.3±3.5)枚,t=1.817,P=0.075]和肺部感染发生率[3.1%(2/65)VS.7.7%(4/52),∥=0.494,P:0.482)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安全可靠,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明显的微创优势,根治效果满意,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治疗的42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腹腔镜组),同时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腹行TME联合ISR术治疗的44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开腹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临床病理特点、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后临床病理特点相近。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总体手术时间(min)明显小于开腹组(181.2±65.4 vs 216.6±82.9,t=2.192,P=0.031),出血量(ml)亦明显小于开腹组(83.2±37.5 vs 117.4±33.0,t=4.495,P〈0.01)。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自我评价以及KIRWAN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前评估早中期低位甚至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肿瘤没有侵犯肛门内括约肌的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是安全可行的,提高了保肛成功率,保留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巨大卵巢囊肿微创、安全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治疗37例直径≥10cm卵巢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腹腔镜手术为腹腔镜组,16例行开腹手术为开腹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囊液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对比术前B超、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及术后病理。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60.0±25.7)mlVS.(115.7±88.4)ml,t=-2.677,P=0.012],术后24h排气率高[95.0%(19/20)VS.57.1%(8/14),P=0.012]、术后住院时间短[(5.0±1.4)d VS.(7.9±2.1)d,t=-4.841,P=0.000];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略短于开腹组[(76.5±21.4)min vs.(89.6±24.4)min],但无统计学差异(t=-1.659,P=0.107)。2组囊液量[(2204.8±1457.9)ml VS.(2537.5±1401.3)ml,t=-0.665,P=0.511]、囊液外漏发生率[10.0%(2/20)vs.14.3%(2/14),P=1.000]、术后病率[5.0%(1/20)vs.35.7%(5/14),P=0.061]无显著性差异。B超诊断准确率89.2%(33/37),冰冻切片漏诊率50.0%(2/4)。结论在严格选择病例的前提下,对巨大卵巢囊肿进行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安全可行;术中应警惕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器械(超声刀和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在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70例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前35例使用腹腔镜器械,后35例使用开腹器械。观察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低位直肠癌保肛率的差异。结果与开腹器械组相比,腹腔镜器械组手术时间短[(123.9±23.4)min vs.(141.6±33.5)min,t=-2.566,P=0.012],术中出血少[(65.7±30.3)ml vs.(101.7±69.8)ml,t=-2.798,P=0.007],术后住院时间短[(11.7±1.1)d vs.(13.1±1.3)d,t=-4.855,P=0.000],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高[85.7%(12/14)vs.23.1%(3/13),P=0.002]。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0%(0/35)vs.11.4%(4/35),P=0.114]。结论腹腔镜器械(超声刀和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在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肝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20例病例(腹腔镜组),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1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6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与同期25例开腹肝切除手术(开腹组)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具有可比性。腹腔镜组术后有1例出现胆汁漏(〈100mL/d),经通畅引流7d后停止,未发现腹腔积液后拔除引流管,顺利恢复;术后1~2d逐步恢复饮食,5~7d出院,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病理检查切缘未发现残余病灶。腹腔镜组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1.67±0.52)d比(3.39±0.63)d,扛2.266,P=O.035]。无一例切口出现感染及脂肪液化。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29±25.11)min比(100.95±24.32)min,t=0.731,P=O.41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345.11±45.21)mL比(506.72±58.32)mL,t=25.10,P〈0.001],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3.57±1.52)d比(6.39±3.63)d,w=15.00,P=O.005]。结论全腹腔镜下肝切除(特别是肝脏边缘及左外叶病灶)是安全、可行的,较开腹手术其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前切除67例患者与开腹行直肠癌前切除82例患者之间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远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量、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分析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r检验。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平均时间[(195±54.5)min与(148±52.1)rain],平均出血量[(30.0±10.1)ml与(200±40.0)ml],平均排气时间[(3.0±1.0)d与(6.0±1.0)d],平均进流食时间[(4.0±1.0)d与(6.0±2.0)d],平均住院时间[(7.0±1.0)d与(12.0±1.2)d],腹腔镜手术组优于开腹手术组(t值分别为:5.34、37.07、18.22、7.92、27.7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结清除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验值分别为:t=1.77、r=0.17、χ^2=0.76,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能满足肿瘤根治的要求,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已经逐渐被大家所公认。  相似文献   

8.
王文静  唐勇  张宇  陈庆  万赤丹 《腹部外科》2014,27(5):373-376
目的比较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腹腔镜和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效果,评估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开展的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18)103例病人和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plus perieardial devas—cularization,0S)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半年内无明显并发症。LS组中转开腹2例(中转率为1.9%)。L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OS组[(334.2±41.2)rain与(241.7±49.1)min,P=0.027];而LS组与OS组比较,术中出血量[(793.3±113.2)ml与(914.5±89.1)ml,P=0.009]、术后腹腔总引流量[(834.1±95.4)ml与(1008.1±126.2)ml,P=0.016]均明显减少,术后排气时间E(42.7±9.3)h与(56.3±7.1)h,P=0.01]、术后住院时间[(7.5±0.9)d与(8.9±0.9)d,P=0.043]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有效,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2月,施行361例胃癌D2根治术,2组医生分别手术,腹腔镜组166例,开腹组195例。对2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41±55)min]、淋巴结清扫数[(29.8±6.5)个]与开腹组[(237±53)min、(30.5±7.0)个]差异无显著性(t=0.702、-0.978,P=0.438、0.329),而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115±59)ml vs.(259±121)ml,t=-13.981,P=0.000],术中输血例数少(7例 vs.19例,=4.098,P=0.043),术后排气时间早[(3.6±0.9)dV8.(5.1±1.5)d,t=-11.271,P=0.000],首次进流质时间早[(6.1±1.3)dVS.(8.1±1.4)d,t=-13.977,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11.9±2.5)d VS.(14.3±3.2)d,t=-7.838,P=0.000]。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12.7%(21/166)VS.24.6%(48/195),X^2=8.303,P=0.004],其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3.0%(5/166)vs.8.7%(17/195),X^2=5.101,P=0.024]。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具有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在淋巴结清扫及近期预后方面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51例,开腹组48例,比较两组资料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系膜淋巴结清扫个数、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记排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腹腔镜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61.0±15.0) mL vs (135.8±13.9) mL,P<0.01]、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0±0.7) d vs (3.0±0.7) d,P<0.01]、留置导尿时间[(3.5±1.0) d vs (5.9±1.2) d,P<0.01]、进流食时间[(3.0±0.9) d vs (4.3±0.9) d, P<0.01]、住院天数[(8.0±1.3) d vs (10.1±1.8) d, P<0.01]、并发症发生率(7.8% vs 25%,P<0.025),腹腔镜组均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167.1±26.9) min vs (138.6±17.7) min,P<0.01]及住院费用[(3.3±0.5)万元vs (2.6±0.4)万元,P<0.01],腹腔镜组多于开腹组。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4.1±1.6) vs (14.3±1.9),P=0.586]。结论: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优于开腹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行腹腔镜辅助及开腹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各1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流质饮食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虽然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183.4±20.2)min VS.(143.44±21.6)min,t=5.400,P=0.000],但术中出血少[(157.5±30.1)mlV8.(183.1±28.4)ml,t=-2.474,P=0.010],肛门排气早[(2.84±0.3)dVS.(3.64±0.3)d,t=-7.005,P=0.000],开始进流食早[(2.9±0.2)dV8.(4.0±0.2)d,t=-13.421,P=0.000]。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后肺部感染3例,胃瘫1例,吻合口出血1例;开腹组术后肺部感染2例,胃瘫2例,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3例。结论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方法安全、可行,早期疗效与开腹相同,同时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实施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胃癌手术97例(机器人组),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70例(腹腔镜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病理指标及短期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80.8±53.1)比(153.7±26.4)ml,P=0.001]、淋巴结清扫数量多[(23.1±5.4)比(20.0±4.3)枚/例,P=0.001]、手术时间长[(272.3±46.1)比(240.3±89.1)min,P=0.003]、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早[(3.2±0.8)比(3.6±1.2)d,P=0.002]及住院时间短[(6.1±2.6)比(6.9±2.3)d,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近端切缘长度、远端切缘长度、术后下床时间、通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胃癌手术安全可行,具有术中出血少、淋巴结清扫数多和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可取得与腹腔镜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伴发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胃癌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实施胃癌根治术的340例伴发COPD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262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腹内压维持在8~10mmHg),比较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220.4±19.1)rain]明显长于开腹组[(194.2±31.5)min,P=0.000],而术中失血量[(131.2±14.7)m1]明显小于开腹组[(246.7±49.0)ml,P=0.0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14/262)和15.4%(1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PD严重程度是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1,HR=2.456,95%CI:1.306~1.789),而采用腹腔镜手术还是开腹手术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0.126)。结论应用较低腹内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伴发轻、中度COPD的胃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根治术在老年患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109例老年(70岁以上)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开腹胃癌根治术的124例老年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102.5±34.3)ml比(181.7±73.8)ml,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更快[(2.8±0.6)d比(4.0±1.2)d,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0.7±7.5)d比(14.2±6.5)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0.1%(11/109)比21.0%(26/124),P〈0.05],但手术时间较长[(231.2±51.4)min比(208.5±53.6)min,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枚数相当(31.4±14.2比32.6±11.7,P〉0.05)。腹腔镜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和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根治效果,且微创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2月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开腹组52例),以及2003年1月~2006年6月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腹腔镜组49例)。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直肠癌前切除术(160±106)ml(n=37)vs(298±186)ml(n=36),t=-3.908,P=0.000;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180±153)ml(n=10)vs(356±170)ml(n=14),t=-2.604,P=0.016]。腹腔镜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开腹手术组[(2.4±1.8)dVS(3.6±1.5)d,t=-3.648,P=0.000]。腹腔镜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开腹组[14.3%(7/49)g844.2%(23/52),x^2=10.834,P=0.001]。两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无差异(12.7±6.5VS13.6±7.0,t=-0.668,P=0.505),下切缘均为阴性。腹腔镜组45例(91.8%)随访2~42个月,开腹组47例(90.4%)随访6~42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4.4%(2/45)、4.3%(2/47)。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人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5—12月间拟行限期根治性手术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进食组(术后12h内开始进食)和传统进食组(术后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62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早期进食组32例,传统进食组30例。早期进食组较传统进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1)d比(4±2)d,P〈0.01]、排粪时间[(3.8±1.6)d比(6.4±2.5)d,P〈0.01]、半流饮食时间[(4±2)d比(8.2±2.2)d,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6±1)d比(11.7±3.8)d,P〈0.01]均明显缩短。术后两组患者各项体液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之后逐渐回升,但早期进食组恢复速度快于传统饮食组,至术后第3天,早期进食组较传统进食组患者球蛋白[(24.1±2.4)g/L比(22.1±3.3)g/L,P〈0.05]、免疫球蛋白G[(10.8±2.4)g/L比(8.7±2.1)g/L,P〈0.01)和补体C4[(0.24±0.09)g/L比(0.17±0.05)g/L,P〈0.05]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应用于限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安全有效,有助于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促进术后体液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手辅助腹腔镜技术和传统开腹技术在乙状结肠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围手术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施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性手术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辅助腔镜(HALS组)62例,开腹组53例,对比两组手术的安全性及围手术期疗效。结果HALS组与开腹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分别为(15.1±4.6)枚和(16.8±6.4)枚(P=0.163);两组的肿块切缘分别为(4.1±1.8)cm和(4.3±1.7)cre(P=0.601):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2.4±32.0)min和(126.7±37.4)min(P=0.510)。HALS组术中出血量(62.6±35.4)ml,明显少于开腹组的(168.9±137.1)ml(P=0.000);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1/62.为肺部感染1例),明显低于开腹组的11.3%(6/53,分别为吻合口瘘1例.腹盆腔感染2例和切口感染3例)(P=0.030);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2.3±0.8)d比(3.3±1.1)d,P=O.000];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8.8±2.7)d比(12.6±8.0)d,P=0.001]。结论手辅助腔镜用于乙状结肠癌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可达到同样的近期根治效果,并具有安全、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优势部位胃间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86例腹腔镜优势部位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为ERAS组44例。传统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传统组相比,ERA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提前[(36.5±3.8)h比(48.5±4.1)h,P〈0.0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提前[(44.2±6.7)h比(57.2±9.1)h,P〈0.01],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提前[(1.1±0.2)d比(2.4±0.3)d,P〈0.01],术后下床时间提前[(1.3±0.5)d比(2.9±1.1)d,P〈0.01],术后住院时间缩短[(4.2±2.1)d比(5.9±2.8)d,P〈0.01],术后疼痛减轻[(3.1±3.0)分比(5.2±3.2)分,P〈0.05)]。ERAS组术后1d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水平较传统组降低[(6.7±1.1)mmol/L比(9.8±1.7)mmol/L,(d.0±7.5)比(9.5±2.2),均P〈0.05]。ERAS组和传统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5%和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05)。结论对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ERAS理念可以促进术后康复,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器械(超声刀和血管闭合切割系统)在开腹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45例开腹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临床资料,前30例使用传统开腹器械,后15例使用腹腔镜器械。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与传统开腹器械相比,使用腹腔镜器械可缩小切口长度[(13.4±2.2)emVS.(20.2±2.7)cm,t=-8.391,P:0.000],缩短手术时间[(160.7±30.1)min vs.(205.7±31.3)min,t=一4.610,P=0.000],减少术中出血量[(286.7±76.7)mlVS.(403.3±80.9)ml,t=-4.639,P=0.000],缩短住院时间[(10.3±2.2)dVS.(12.1±2.3)d),t:-2.523,P=0.015]。2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器械在开腹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中期妊娠卵巢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32例中期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分别行全麻下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n=14)和开腹手术(开腹组,n=18)。腹腔镜手术一般距离宫底或肿瘤上缘(以大者为准)至少3横指处做第一切口,余切口随之改变,气腹形成后,监测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直至手术结束后1h。卵巢肿瘤剥除术:用剪刀切开肿瘤包膜,将肿瘤完整剥出装袋取出,若肿瘤直径〉8cm,穿刺抽吸囊液后剥除肿瘤。患侧附件切除术:提起附件边凝边切,取出同卵巢肿瘤剥除术。结果腹腔镜组肿瘤剥除术10例,附件切除术4例,无一例中转开腹。开腹组肿瘤剥除术13例,附件切除术5例。腹腔镜组手术时间(73.9±26.8)min与开腹组(72.8±22.2)min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27,P=0.90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56.4±25.9)ml与开腹组(48.9±22.5)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876,P=0.388)。腹腔镜术后住院(5.0±0.8)d,显著短于开腹组(8.7±2.8)d(t=-4.779,P=0.000)。术后病理:腹腔镜组成熟性畸胎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开腹组成熟性畸胎瘤5例,黏液性囊腺瘤10例,浆液黏液混合性囊腺瘤2例,交界性乳头状囊腺瘤1例。卵巢肿瘤蒂扭转9例,其中成熟性畸胎瘤8例,黏液性囊腺瘤(伴囊壁钙化)1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随访至分娩,腹腔镜组新生儿Apgar评分(9.8±0.4)分与开腹组(9.7±0.5)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84,P=0.564);新生儿出生体重(3357.7±471.2)g与开腹组(3421.9±155.9)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13,P=0.612);新生儿出生孕周(38.5±1.3)周与开腹组(39.1±0.9)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466,P=0.154);早产率与开腹组无统计学差异[7.7%(1/13) vs.0,P=0.448]。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中期妊娠卵巢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