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比较Ⅰ、Ⅱ、Ⅲ类错验及正畸治疗后患者与个别正常验的咬合力差异,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术后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选择来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无正畸治疗史的Ⅰ、Ⅱ、Ⅲ类错铪患者110例及正畸治疗后患者42例,另选择个别正常矜志愿者28名。采用T-ScanⅡ咬合力分析系统,对其[牙合]力总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Ⅱ、Ⅲ类错[牙合]的验力总值均低于个别正常[牙合](P〈0.05);正畸治疗后患者虽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牙合]力总值增加,但与个别正常[牙合]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可改善咬合关系,增加[牙合]力总值,但与个别正常[牙合]的[牙合]力总值仍有差异,推断牙齿在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后,仍需要一定时间的咬合面磨合、神经肌肉的改建,才能更好地发挥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一种由关节结构、咬合、肌功能异常及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口颌面部疾病。闭锁型深覆[牙合]、个别前牙与后牙反[牙合]、后牙锁[牙合]、一侧后牙反[牙合]、下颌偏斜、磨牙伸长、磨牙倾斜等是诱发TMD的高危险[牙合]因素。从整体分析,正畸治疗与TMD并无密切相关性,但部分病例TMD的发生仍可能与正畸治疗不当有关。良好的牙齿排列、正常的前牙覆[牙合]与覆盖关系及后牙尖窝对应关系、牙位与肌位一致、下颌前伸与侧[牙合]平衡是有效预防与缓解TMD的可靠保证。本文对错[牙合]畸形及正畸治疗与TMD的相关性研究文章进行系统回顾,结合正畸临床实际,分析错[牙合]畸形与TMD的内在联系,以及正畸治疗中TMD的风险和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30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22.5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术前正畸旨在排齐牙列,去代偿,协调上下牙弓,平整[牙合]曲线,建立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术后正畸进一步排齐牙列,精细调整[牙合]关系。治疗前、后摄取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30例患者术后面形改善,上、下牙弓协调。咬合关系良好。测量数据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获得功能和美观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前突患者,以期取得面貌及咬合关系的改善。方法选择10例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联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咬合关系,面型改善;SNA、SNB显著减小。结论成人Ⅰ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快速地、有效地获得满意的咬[牙合]功能及侧貌效果。  相似文献   

5.
玻璃离子(牙合)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合]垫是在正畸治疗中解除反[牙合]、锁[牙合]以及治疗颞颌关节病等常用的装置。笔者自2003年以来用玻璃离子[牙合]垫来治疗牙齿的反[牙合]、锁[牙合],达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楔状缺损的辅助调[牙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86个有明显[牙合]干扰因素的楔状缺损患牙,并随访观察0.5~1年.其中28个牙仅进行调[牙合]、脱敏治疗.58个牙除进行调[牙合]、脱敏治疗外还进行了缺损充填,6个牙治疗失败后行根管治疗保存了患牙.结果:所有患牙的缺损都出现中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调[牙合]是楔状缺损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咬合力计指导调[牙合]并评价调[牙合]对治疗TMD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例因TMD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取观测模型,分析其咬合,并进行调[牙合]。根据调[牙合]治疗前后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个月后多数患者的颌面部肌肉酸痛、无力、关节弹响、开口型异常等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1)调[牙合]是治疗TMD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咬合力计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应出咬合接触点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畸临床长期关注于静态的正常[牙合]6项标准,而忽视了动态的功能[牙合]。本文重点介绍功能[牙合]的概念以及如何以功能[牙合]的标准进行正畸诊断。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正畸病人错(牙合)情况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错[牙合]主要类别(安氏错[牙合]及覆[牙合]覆盖关系)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组与正畸病人组间有无明显差别。方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症状为主诉的369例(TMD组),要求正畸治疗的933例(MAL组),对两组人群同年龄、同性别配对,取研究模观察。结果:①两组比较安氏错[牙合]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②TMD组深覆[牙合]病例明显高于正畸治疗组,而前牙对刃[牙合]、反[牙合],后牙反[牙合]的比例均明显低于错[牙合]组(P〈0.05)。结论:深覆[牙合]与TMD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种错[牙合]类型患者正畸治疗前的心理特征,为临床医生治疗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AngleⅠ、Ⅱ、Ⅲ类错患者各100例,男、女各50例,成人、青少年各50例,在治疗前对其进行心理状态调查,记录相应的分值,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Ⅲ类错[牙合]患者想改善牙齿的愿望最强烈;对正畸治疗的恐惧程度Ⅲ类错[牙合]患者最低,其次是Ⅰ类错[牙合]患者,Ⅱ类错患者最高;3种错类型患者对正畸矫治是否有益于牙齿健康、能否改善面型的认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倾向于认同正畸不仅有益于牙齿健康,也能改善面型。结论 3种错[牙合]类型患者治疗前心理状态存在差异,临床医生治疗前应针对不同错[牙合]类型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1.
A method for occlusal reshaping is described using a step-by-step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articulation of models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clinical procedures. Several newly introduced definitions are provided to help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procedur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 the preliminary procedures, (2) the occlusal reshaping of the study casts, and (3) the clinical occlusal reshaping. The advantages of this particular method include establishment of anterior guidance before initiating posterior reshaping procedures, maintenance of maximum cusp height and fossae depth, the placement of forces along the mid vertical axis of the teet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imultaneous even contact of the posterior teeth, while providing the desirable anterior guidan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异常因素的变化情况,探讨咬合板治疗TMD的机理。方法:选取34名用咬合板治疗的TMD患者,记录其戴用咬合板后2个月时的咬合特征及临床症状,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TMD患者治疗后的力中心距中线距离减小,闭合时间与侧方分离时间明显较治疗前缩短,早接触出现率较治疗前降低,但前伸分离时间、非工作侧干扰及前伸干扰的出现率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咬合板对于纠正力中心位置、减小早接触的发生率、缩短闭合时间及侧方分离时间具有明显的作用,能够使TMD患者的关系向着更加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是其有效治疗TMD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硬性垫和软性垫治疗夜磨牙或紧咬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夜磨牙或紧咬牙患者随机采用硬性垫或软性垫进行治疗,28例使用硬性垫,30例使用软性垫。患者每天佩戴垫8h以上,睡眠时佩戴,佩戴垫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复诊,问诊并记录肌肉酸痛症状,以及夜磨牙或紧咬牙习惯与佩戴前是否有变化。对佩戴垫6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用SPSS 17.0软件行卡方检验。结果治疗6个月时软性垫和硬性垫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3%、8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709,P=0.191)。结论硬性垫和软性垫的临床治疗效果均较好,软性垫因制作简便、佩戴舒适,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的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错患者的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的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Occlusal analysis and occlusal management are important in periodontal therap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ians??we made a literature review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cclusal trauma and periodontitis??the methods of occlusal examination and occlusal management of occlusal trauma??timing??method selection??effect evaluation and long-term follow-up??in periodont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6.
在牙周治疗中,咬合分析和咬合治疗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文章通过文献回顾,阐述了咬合创伤与牙周炎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总结了牙周治疗中咬合检查的方法,对牙周治疗中咬合创伤的治疗时机、方法选择、效果评价及长期随访等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固定修复重建咬合5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临床分析咬合失调患者的病因,采用固定修复术重建咬合,测定治疗前后的咀嚼效能及观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变化。方法 65例经临床诊断为咬合失调病例,采用固定修复的方法施行咬合重建,并分别于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和5年,采用过筛法进行咀嚼效率的测试,检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固定修复前后咀嚼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固定修复方法对恢复咬合关系是有效的,重建咬合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得到缓解,这种不可逆性咬合重建尚需长期的,大量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的影响。方法:73例TMD患者随机分为3组,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使咬合距离分别增加3mm、5mm、7mm,比较分析戴板前和戴板后即刻测量的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电位。结果:在静息及紧咬状态下,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即刻测量的TA及MM肌电电位均明显低于戴板前的测量值(P<0.05);紧咬状态下5mm和7mm咬合板对MM肌电电位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3mm组。结论:咬合板是治疗肌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高度为5mm和7mm的咬合板降低咀嚼肌肌电的能力较3mm咬合板更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咬合调整对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周状况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病正畸患者47例,按照正畸治疗中是否进行咬合调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进行牙周状况的检查评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的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牙齿松动度(TM)也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小,而在随访时与治疗后相比较,PD和CAL的变化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动度也有明显减小。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PD、BI及随访时的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随访时的牙齿松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与治疗后比较也有明显变化。组间同期比较,观察组在随访时的PD和CAL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在治疗后及随访时的TM也与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在牙周炎错(牙合)患者的正畸治疗中,及时进行咬合调整,能去除病理性(牙合)因素,消除咬合创伤,恢复咬合平衡,有利于牙周组织的改建及修复。  相似文献   

20.
黄静莲  曹云娟 《口腔医学》2012,32(12):736-739
目的 观察分析牙列重度磨耗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牙列重度磨耗伴TMD患者11例,检查记录TMD及其相关症状,然后进行咬合重建序列治疗,治疗完成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将治疗后的TMD及其相关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11例患者均感满意且咀嚼有力,关节弹响、关节疼痛及咬合干扰治疗前后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咬合重建后,患者满意度较高,其TMD症状有明显改善,髁突位置在短期内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