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呃逆,俗称打嗝,中医认为是胃气上逆,止逆胸膈,气机紊乱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挛性不随意挛缩,声门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征性声音。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难治性呃逆,常用方法不易止住,从而影响呼吸、睡眠及咀嚼功能,消耗患者体力,造成巨大痛苦。2001年7月-2004年3月,我科对58例顽固性呃逆病人采用VB1进行足三里封闭,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冲上,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内经》首先提出病位在胃,“胃为气逆为哕”。呃逆一症,病情轻重差别极大,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其他疾病的兼症,呈连续性或间歇性发作,其症有轻而易治,有不治自愈或者刺鼻取喷嚏而止,或投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之类即瘥。亦有久而难治,虽然经诸方杂疗,经日经年,仍不能止,治疗相当棘手,我们应用参苓白术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相当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中枢性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中枢性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在原西药治疗呃逆的基础上加服谷维素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平肝降逆止呃汤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平肝降逆止呃汤可用于治疗中枢性顽固性呃逆,且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膈肌不自主痉挛时发出的短促而响亮的声音。中医学认为,呃逆乃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通常将持续痉挛超过48h未停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休息。李军祥教授曾师从董建华院士、田德禄教授、钱英教授等中西医学界著名的消化内科专家,对顽固性呃逆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得师亲临教诲,获益颇多,现将其治疗顽固性呃  相似文献   

5.
医治胃病使用代赭石之我见山西省临汾市中西医结合眼科医院(040001)陈洪源代赭石,苦寒,入肝、心包二经,具有镇逆、平肝、止血之功效。可证治肝阳上亢、冲气上逆、肝热犯胃、血热气逆等病症。就其以降逆治疗胃病来说,笔者通过多年实践体会介绍如下:1代赫石一...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呃逆又称为“膈肌痉挛”,是由膈肌和其他呼吸肌不自主的连续或间歇性地痉挛所致。顽固性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笔者对采用胃复安注射液肌注、巴氯芬片口服等常规治疗无效者,应用醒神针刺法治疗3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呃逆是膈肌主间歇性收缩运动,因空气突然被吸人呼吸道,且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从而不由自然关闭产生一种特别音响。中医认为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肌呃呃作声连续不断为特征的一种症状。病因分反射性、中枢性、代谢障碍性和精神性四种。脑血管患者的呃逆多属中枢性和精神性呃逆,主要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刺激引起。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脑血管患者产生呃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他林治疗术后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部手术后时常有顽固性呃逆发生,且一般处理方法又难以奏效。患者极为痛苦。近来我们对7例术后呃逆患者使用利他林治疗,效果较好。用药方法及效果:利他林10~20mg,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静注后7例呃逆逆均立即停止。其中3例曾用安定、阿托品、度冷丁、麻黄素及按摩耳穴无效,而改用利他林后呃逆立即停止。1例使用利他林10mg 2小时后呃逆复发,再用利他林10mg足三里封闭,同时静脉追加10mg后呃逆停止再未复发。但随后出现轻微头痛,血压轻度增高,均自行缓解。讨论:一、呃逆原因:膈肌由膈神经支配,膈神经起源于C3~6。呃逆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是迷走神经,膈神经,T6~12交感神经链。传出神经纤维是膈神经。可能还有其它传出通路。反射中枢在C3~5水平。脑部可能没有特殊的中枢调节呃逆。呼吸中枢、膈中枢以及视丘交感中枢的联合作用,可能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品普鲁卡因中脘穴注射治疗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112例呃逆患者应用阿托品普鲁卡因中脘穴注射进行治疗,取患者中脘穴常规消毒,以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阿托品,普鲁卡因注射液各0.5mp,垂直刺入中脘穴内,出现酸胀感后回抽无回血再缓慢推药.无明显效果者2h重复一次为佳.其中慢性胃炎引起的呢逆24例;胃痉挛引起的呢逆76例;胃溃疡引起的呢逆12例.男65例,女47例,50岁以上12例,35岁~49岁之间62例;35岁以下38例.结果一次中脘穴注射症状消失,观察1a后未复发者为治愈72例占64.3%,一次中脘穴注射症状减轻,需要重复治疗后症状消失,1a后未复发者为显效25例占22.3%;一次中脘穴注射症状减轻,需多次重复注射,偶有复发者为好转,12例占10.7%,一次中脘穴注射后可暂好转,反复发作未能根治者为无效3例占2.7%.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达97.3%.结论运用阿托品普鲁卡因中脘穴注射治疗呃逆疗效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自1986年以来,我们试用硝苯啶(上海第十一制药厂产)治疗顽固性呃逆24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病例选择:男20例、女4例,年龄25~74岁,原发病为:肺心病1例,胆石胆囊炎3例、脑血栓形成1例,胃癌6例、肝癌4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均经针刺穴位,压迫膈神经、应用莨菪、利他林及中药等治疗仍呃逆不止. 治疗方法:硝苯啶片10mg,咬碎舌下含服,2~3小时后可重复含服,呢逆反复发作可重复应用。每日总量不超过60mg. 疗效判断:1.显效:含药1~3次、呢逆消失.2.有效:含药后呢逆减轻或重复用药仍有效.3.无效:含药3次以上呃逆不消失亦不减轻.治疗结果:显效15例(58.9%),有效7例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并发呃逆发生机制与以下两方面有关:一是下丘脑内脏植物神经中枢受累,进而影响呃逆反射弧;二是脑干呃逆中枢受刺激。呃逆持续时间不等,数分钟到数月均有。若持续时间在48h以上不缓解,则称之为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可继发呕吐、水及电解质紊乱、失眠、虚脱、持久的精神紧张。在神经科,呃逆常源于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延髓出血,延髓缺氧,腹部原因:胃出血、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胀气等。  相似文献   

12.
旋复代赭石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顽固性呃逆20例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030012)韩转英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顽固性呃逆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呃逆连声,饮食不能顺利吞咽,不分昼夜,不能安卧,不能制止,痛苦不能言表,西医认为本病为膈肌痉挛所致,...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9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6例顽固性呃逆患者为治疗组,2003年1月_2006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42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病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电针刺激、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口服饲丙戊酸钠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氧氯普胺肌注对症处理,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χ2=7.55,P〈0.01);治疗组患者1h及1d内呃逆缓解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01,4.92,P〈0.05);治疗组患者呃逆不缓解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2=7.55,P〈0.01)。结论对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尽早终止呃逆发作,缩短呃逆缓解时间,疗效确切、安全方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呃逆30例临床观察大同市中医院(03700)王翠连,赵继桃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的病症。呃逆既可偶然单独发生,也可作为其它病之兼症。其呃声或疏或密,间歇时间或长或短。其证虽有虚实寒热之分,但...  相似文献   

15.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的辨证论治方法,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六经辨证不独为外感病而设,亦可指导杂病的辨证治疗。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呕吐的条文,浅要探析了张仲景对呕吐病名的认识,在六经辨治方面提出,太阳病呕吐宜解表宣通降逆、解表和营降逆、解表化饮止呕、温阳利水止呕;阳明病呕吐宜清热通腑降逆、清热补虚降逆、清热养血降逆、清热滋阴降逆;少阳病呕吐宜疏肝清热降逆、疏肝和营降逆、疏肝和胃降逆;太阴病呕吐宜温中化饮止呕、温胃散寒止呕;少阴病呕吐宜温阳散寒降逆、温胃蠲饮降逆、温阳利水降逆;厥阴病呕吐宜温中和胃降逆、温中清热降逆。本文结合现代学者临床应用情况,阐述了六经辨治呕吐的中医理法方药,为中医医师临床从整体出发,坚持六经辨治原则,提高呕吐临床治疗疗效拓宽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名医张锡纯,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家,师古不泥古。在其《医学衷中参酉录》中,对许多病症的认识和治疗,匠心独具,读后给人启发颇多。吐血、衄血,临床常见,兹就张氏治疗吐、衄证用药特点浅析如下。1治吐、衄血必用赭石《素问·厥论》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吐血。”张氏禀承《内经》之旨,认为吐、衄血的发生,无论寒、热、虚、实,皆因胃气上逆之故。张氏云“盖阳明胃气,以息息下降为顺,时或不降,则必壅滞转而上逆,上逆之极,血即随之上‘升而吐、衄作矣。”基于这种病机上的认识,所以张氏治吐、衄血证,…  相似文献   

17.
呃逆与脑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1):1576-1578
呃逆(hiccup)俗称打嗝,是由于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突发不自主强有力的痉挛性收缩所引起,以出现延迟、突然的声门关闭而终止,伴发一种特殊的怪声。呃逆的反射中心位于第三、第四节颈脊髓,受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呃逆的刺激或冲动来源多自迷走神经或膈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入,由膈神经运动纤维传出。也有人认为,呃逆的机理较为复杂,还有其他的呼吸肌同时参加这一反射运动,因为切除两侧膈神经后,有时也仍可发生呃逆。健康儿童和成人常有短暂性呃逆,一般可自然缓解;少数呃逆呈持续性发作或反复发作,常由某些器质性疾病引起,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药物和代谢异常等,脑血管病是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呃逆又称膈肌痉挛,俗称打呃,是隔肌因受突然进入大最冷饮、冷食或吸入冷空气的刺激而产生痉挛性的收缩,亦可继发于消化或其它系统的疾病。轻度呃逆可不治自愈,严重的可昼夜不停,持续数天或数月,影响工作和生活。我院从1992年10月开始运用水针疗法,即内关穴注射654-2治疗顽固性呃逆38例,取得满意疗效。38例病人,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69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年。治疗方法:确定内关穴位于掌侧腕横纹中点上2寸。局部皮肤按常规消毒,用无痛快速进针法进针,进针后可缓慢刺深,经适当提…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多见于脑干及小脑病变,或幕上病变累及脑干,如大面积梗死或出血。这类患者均有较重的原发病,临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现结合我院治疗经验及查阅相关资料将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电针刺配合醋疗治疗呃逆58例疗效观察太原市中心医院针灸科(030009)郝宏华呃逆,古称“哕”,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症。为临床常见病。病人痛苦不堪,我用针灸配合醋疗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共治疗此病58例疗效尚满意,现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