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癌是一种特殊类型肿瘤,其组织结构似癌,但发展缓慢,又极少转移,与癌不同,故称类癌,因具嗜银性,又称嗜银细胞瘤。Oberndorfer于1907年首先命名本病,Saltyknow于1912年报告首例尸检直肠类癌,1954年Lembeck在类癌中发现5羟色胺(5-HT),同年Walden首先描述了5-HT所引起的“类癌综合征”。典型症状包括:腹泻、潮红、气喘、紫绀和右心瓣膜病等。  相似文献   

2.
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其长期疗效。方法对1966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74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危险因素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结果 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9%、94.3%和89.2%,直肠类癌最大径≤2.0 cm组与最大径〉2.0 cm组的生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侵犯肌层组与浸润肌层组的生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大小和肌层浸润是决定直肠类癌手术方式的关键,也是影响预后的两个重要相关因素,肿瘤最大径〉2 cm、肌层浸润的直肠类癌预后不良,应综合考虑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治疗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对11例原发性直肠类癌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应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1例直肠肿瘤均为典型类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Secretagogin 100.0%(11/11),Syn 90.9%(10/11),CgA 63.6%(7/11),CEA 0.0%(0/11),p53 0%(0/11)阳性。11例均行肠镜下黏膜切除术,其中2例再行肠段切除术。11例获随访者均无瘤生存。结论直肠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内分泌肿瘤,多数病例可以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获得治愈。联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ecretagogin、Syn、CgA、CEA和p53可作为直肠类癌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胸腺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腺类癌是1972年由Rosi和Higa命名的,外科临床十分罕见.肿瘤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3∶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往往具有神经内分泌症状,产生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引起Cushing综合征.胸腺类癌属于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肿瘤(APUD肿瘤),能分泌大量多肽类激素,预后极差.患者大多死于肺、骨、脑、纵隔、肾上腺等全身脏器的广泛性转移.胸腺类癌引起异位ACTH时,地塞米松试验无法抑制其症状与体征,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糖尿病.X-线及CT可发现前上纵隔圆形或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呈浸润性生长,胸骨破坏者罕见.显微镜下见癌细胞呈菊心团样索状排列及细胞内嗜银颗粒的存在,免疫组化中NSE ,CgA ,电镜下神经内分泌颗粒和黑色素的发现等,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胸腺类癌恶性度高,发展快,易转移,早期诊断及根治性手术非常重要.手术中注意入路的选择,尽最大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和胸腺以及被浸润的组织,手术后辅以必要的放疗和合理用药,对治愈疾病,减少痛苦,延长生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大肠癌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大肠癌患者在术中肠镜检查结果,并分析同时癌与单一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术中均完成全结肠检查,其中36例除原发肿瘤外无其它异常发现,5例同时癌,18例息肉,1例憩室炎,其中13例(22.4%)对手术方案的选择起了指导性作用,并发现在同时癌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为60.0%,在单一癌患者为15.1%(P=0.042),术中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术前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的结肠直肠肿瘤患者,术中肠镜检查是一安全、有效的补救性措施,对手术方式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类癌以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46.5岁;临床表现以排便习惯的改变及便血为主,常伴有腹痛、腹胀;临床上〈1cm的直肠类癌常见,应根据类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直肠类癌的术后复发率低。结论直肠类癌具有潜在恶性,外科医生在治疗直肠类癌时要根据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应定期复查,严格检测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 2 0例直肠类癌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总结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 直肠类癌无特异临床症状 ,内镜表现与增生性及腺瘤性息肉无法区别。结论 直肠类癌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治疗取决于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8.
直肠类癌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乐  邱辉忠  肖毅  吴斌 《癌症进展》2009,7(3):258-262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对我院1982年4月-2008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51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及随访。结肠镜下肿瘤电切术3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13例,经肛门括约肌的直肠外科手术(Mason术)7例,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18例,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2例,经腹直肠切除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2例,腹会阴联合直肠肿瘤切除术(Miles术)4例,其他手术2例。结果术后病理确诊直肠类癌残灶显慢性炎11例,直肠类癌局限于粘膜下层以内者(pT0或pT1期)28例,直肠恶性类癌(神经内分泌癌)12例(23.5%)。全组51例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9%。12例直肠恶性类癌中1例Miles术后发生肝转移,2例经肛门切除术后复发。本组中7例Mason术和18例TEM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或肿瘤局部复发。结论选择直肠类癌的手术方式应综合考虑类癌的具体部位、大小以及术前活检的病理结果,对于疑诊恶性的病例还应考虑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Mason术和TEM为适合局部切除的直肠类癌患者提供了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9.
气管、支气管内肿瘤在肺部肿瘤中所占比例约 2 7%。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多见 ,其他有类癌、黏液表皮样癌、肉瘤、燕麦细胞癌等 ;原发良性肿瘤有纤维瘤、脂肪瘤、平滑肌瘤、毛细血管瘤 ,息肉和淋巴瘤等。腺瘤形态可以是良性 ,然而生物学行为为恶性。1 临床资料1999年 6月~ 2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类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5至0.87%左右。直肠类癌约占消化道类癌的16%至20%。直肠类癌因发生部位、病灶大小及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直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骞 《实用肿瘤杂志》2009,24(2):102-103
直肠间质瘤是最常见的直肠间叶来源肿瘤,约占直肠间叶来源肿瘤的80%,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发病率列于胃、小肠之后居第三位。自1983年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提出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人们对直肠间质瘤起源、基因表达和突变、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诊断、恶性程度的界定、外科治疗方法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的应用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13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13例阑尾类癌患者,6例肿瘤直径<1cm,局限于浆膜内无转移,单纯阑尾切除术后无瘤生存10年者5例,非肿瘤性死亡1例。3例肿瘤直径1~2cm,局限于浆膜内无淋巴结转移,回盲部切除术后生存5年者3例,生存10年者1例。4例肿瘤直径>2cm,1例侵犯浆膜外无淋巴结转移者,回盲部切除术后生存满5年;2例侵犯浆膜外并淋巴结转移,回盲部切除术+术后化疗,生存5年者1例;合并肝脏转移者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化疗,2年内死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阑尾切除术中应常规纵形切开阑尾标本检查有无微小肿瘤;肿瘤直径<1cm者可单行阑尾切除术;直径1~2cm者回盲部切除,术后辅以化疗;肿瘤直径≥2cm可有浆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宜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  相似文献   

13.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术中应用双吻合器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2 0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根治性切除直肠癌 2 0例。其中男 16例 ,女 4例 ;年龄 34~ 80岁。肿瘤下缘距肛缘 5cm者 1例 ,6~ 8cm者 16例 ,9~12cm者 3例 ;大体类型、增生型 8例 ,溃疡型 10例及浸润型 2例 ;组织学类型 :腺癌 18例 ,粘液癌 2例 ;Duke’s改良分期 :A1及A2 期 2例 ,B期 10例 ,C1期 8例 ;低位吻合 19例 ,超低位 1例。1.2 手术方法游离直肠清除淋巴结同Miles手术。腹组充分游离直肠后 ,由助手经直肠腔内…  相似文献   

14.
分析本组11例直肠类癌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对预后影响不大。瘤体大小,肉眼病理分型、病变浸润深度和生物学特性对预后有影响。而类癌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肉眼病理分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临床上和普查中发现的直肠肿物,均应钳取活检。肿瘤直径>2cm的直肠类癌,病变大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通过我院收治直肠类癌6例的临床表现、治疗、随访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直肠类癌有症状者以便血便频多见。肿瘤外观呈黄色,位于粘膜下者触诊肿瘤较硬、孤立、光滑、可动为其特征。2.肿瘤≤1.5cm4例,行电灼切除术或经肛局切术,无复发及转移;肿瘤≥2cm2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一例于术后3个月盆腔复发。结论 1.直肠类癌一般较小、粘膜下生长,触诊肿块硬、孤立、光滑、可动感为其特征。2.肿瘤大小对判定其恶性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是很重要的,肿瘤<2cm,可行局部切除术;肿瘤≥2cm、或伴有溃疡者宜行扩大根治术。  相似文献   

16.
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并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被认为是直肠下段癌标准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彻底切除了肿瘤并清扫了区域淋巴结。但同时伴有较高手术并发症,如伤口感染、盆腔脓肿、  相似文献   

17.
直肠类癌约占全部类癌的10—17%。类癌根据胚胎起源可分三类:前肠、中肠、后肠。银染色前肠类癌常为嗜银性,中肠为亲银性而后肠者则无银反应。有学者认为多数直肠类癌是后肠发生的。在电子显微镜下类癌细胞的细胞浆中神经分泌颗粒有二型,一型是颗粒形状小而圆,此型见于嗜银性类癌病例。另一型颗粒比前者稍大为同一多形的,可见于亲银性类癌。两型颗粒同存于同一肿瘤,尚未见报道。直肠类癌在组织化学方面常常既非嗜银性亦非亲银性。有的直肠类癌有嗜银染色特性,但有亲银性染  相似文献   

18.
直肠类癌13例报道吴国柱王家仓*(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沧州061000;*天津市肿瘤医院)我院自1973年1月~1996年6月共收治13例直肠类癌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直肠类癌13例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3~...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8年来防癌普查直肠类癌151例,检出率20.47%。类癌位于距肛门8公分以内者占96.1%。直畅类癌一般无症状也不出现类癌综合征。本文资料说明直肠类癌属低度恶性肿瘤。如类癌范围限干粘膜下层而无明显扩展,作局部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可以治愈,无进一步手术指征。如肿瘤已侵犯肌层则作广泛根除性手术。作者认为不应强调肿瘤大小,更不能当作纯恶性肿瘤而随意作根除性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直肠类癌罕见,至1994年世界文献有1600例直肠类癌报告,我院自1958年至1996年外科收治经病理证实直肠类癌28例,现结合本组资料对直肠类癌作一文献复习。临床资料本组28例病人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1:0.64,年龄范围是ZI-58岁。从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为1月一20年,全部病例均无家族遗传倾向。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肛门部不适、腹泻等。有半数病例是体检发现直肠肿物而无临床症状。肿瘤大多位于齿线周围,25例肿瘤距肛门7cm以内,3例位于7cm以上,多数肿物可通过直肠指诊触及。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类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