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居中焦,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五脏之本”,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胃又主降浊,有推送传导糟粕下行、排出体外的功能,如《内经·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  相似文献   

2.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徐立然 《中医研究》2010,23(2):53-54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之功能。《景岳全书·脾胃》曰:“胃司收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脾与胃的正常功能活动,体现在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3个方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旧’。针对脾胃病的特点,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审证求因,通补结合,以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为关键。现将脾胃病治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胃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中的发病率更有增长之势。其原因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多恣食肥甘,嗜好酒类,灼伤胃络,损及胃气,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汤、萎缩性胃炎,甚至癌化等病变,轻者影响健康,重者危及生命。然而不少胃病患者,虽然服用了各种中药西药,却未收到应有疗效。多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民间单方“大红袍”一味,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对慢性胃炎疗效满意,作了如下小结。  相似文献   

5.
黄一峰治疗胃病经验袁道生江苏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215500)黄一峰先生诊治胃病经验丰富,并输入电脑,现将先生疗胃疾之要略陈于次。胃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常伴有嗳气、泛酸、嘈杂、便黑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胃炎、溃疡病、胃下垂、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胃病若干疗效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荣莱  赵子厚 《中医杂志》1990,31(11):50-52
慢性胃炎、溃疡病等常见胃病常有胃痛、胃胀、呃逆、呕吐、反酸等症状,从中医角度来分析有虚实寒热之别,故需首辨脏腑气血,次分虚实,再审寒热,兼及其他。由于内窥镜的普及,胃局部变化如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出血、溃疡等受到重视,如何针对上述病损筛选有效方药是辨证施治的重要补充,无疑会大大提高中医药治疗胃病的疗效。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有效地筛选防治溃疡病和急性胃粘  相似文献   

7.
根据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屠老在临床实践中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和虚证(包括气虚和血虚)三种类型,本着郁结者解之,瘀积者行之,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取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和血以养阴的方法,分别制定了胀痛方,瘀痛方和虚痛方来调和胃中的气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病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希贤  孙玉凤 《新中医》2000,32(10):3-4
慢性胃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PU)等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往往缠绵难愈。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症、心痛、肝胃气痛等范畴。慢性胃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在多年诊治慢性胃病的医疗实践中,对该病治疗有以下几点体会。1 辨证要抓住关键 中医药对慢性胃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中医治疗必须以辨证为基础,只有辨证准确,才有可能确定正确的治则、治法及有效的方剂,从而取得良好疗效。如刘浩江[‘]运…  相似文献   

9.
杨百茀,1924年12月3日生,湖北省江陵县人。出身中医世家,1946年即悬壶故里。1957年被选调至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并保送南京中医学院中医教学研究班深造。1959年以来,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等工作,曾任中医内科,金匮教研室主任,湖北中医学院院长。学术上不泥一家  相似文献   

10.
冯志雄副主任医师业医 3 0余载 ,医术精湛 ,学验俱丰 ,屡起沉疴 ,堪称一方名医。尤对胃病辨治有独到见解 ,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 ,获益匪浅 ,今就其治疗胃病经验整理如下。1 首分胃腑寒热虚实胃属腑 ,归阳明经 ,故而胃以阳气为本 ,津液为用。胃之纳降功能 ,赖于胃中阳气之温运 ,以及津液之涵养 ,若胃腑这种平衡关系失调 ,则纳降具和 ,胃病由生。冯师认为胃之为病 ,其证候不外虚实寒热四端 ,遵循古人“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的原则 ,胃病多热多实 ,其虚亦是因热耗伤所致。证治分类如下 ,其一为胃热 ,多由邪热犯胃 ,过食辛辣或情志…  相似文献   

11.
田勇  王晓岚  胡满香 《河北中医》2005,27(5):356-356
自《内经》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脾胃的重要性在中医学治疗思想体系中已得以建立,经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诸说的进一步的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医者之心,调补后天安五脏法也为广大医者所青睐。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但是不详查病机,  相似文献   

12.
治胃病3法     
徐家明 《新中医》1994,26(7):60-61
治胃病3法徐家明经云:“胃者、水谷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此谓胃为受纳水谷之腑,水谷必经胃的作用,五脏六腑方能得以水谷之精气来维持其不断的生理活动。然其病机,不外有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之论。又有寒、热、虚、实、痰、湿、火(...  相似文献   

13.
笔者多年来辨证治疗慢性胃病,收效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慢性胃窦炎  相似文献   

14.
刘泽萱 《中医研究》2011,24(9):60-62
我国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高感染率国家,感染率为42%~90%[1]。H.pylori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PU)的重要病因,也是胃癌等疾病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 我院副主任医师李则藩老中医,专事内科四十余载,衷中参西,学验俱丰。先生对治疗脾胃病颇有经验,笔者摄其要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一、升清降浊调理中土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主运化,胃为阳腑,  相似文献   

16.
戴坚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病关于博采众长,效法陈士铎,张仲景,喻嘉言,李东垣,赵海仙,叶天士等名家诸法,施之临床,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7.
一、汗为心液 1.汗与心的关系。汗是由津液变化而成的。《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阐明了体内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毛者谓之汗。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为心所主,故古人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正常人皮肤时时有汗液排泄,其排泄量常随机体所处的高、低温环境不同,而有各异,以调节体温、保持机体和环境的相对稳定,汗液这种滋润皮肤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是靠肺宣发卫气的结果。如《景岳全书》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可见,汗液的生成、排泄及其调节与心、肺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药在治疗胃病方面有其自身独特的疗效。临床上应用的中药常多为具有化湿醒脾、温里散寒、消积导滞、理气健脾的功效的中药。  相似文献   

19.
耿晓江 《光明中医》2013,28(2):355-356
慢性胃病是一种多发性常见疾病,由于其病程较长,病况复杂,因此常常缠绵难愈。文章首先介绍了慢性胃病的临床诊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然后认真分析了慢性胃病的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何宏邦,生于1919年,辽宁省复县人。因受亲属熏陶,幼年即飞歧黄之技,早年毕业于中央卫生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从事中医临床及教研工作5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50余篇。近十余年来致力于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在胃部疾病的舌彖、脉彖、证与胃镜彖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施治临床研究,化生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临床研究等五项科研方面,先后获市、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现任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兼任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委员会顾问、大连市中医药协会副理事长,是全国五百名中医药专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