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分析并观察对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全年康复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2例实行常规康复训练与临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积分、平衡积分及90o/s角速度下膝关节伸屈肌PT评定结果。结果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治疗及评分之前所得数据和指标等并无差异,且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则可以发现观察组无论是在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积分等方面均要优于对照组。所比较疗效前90o/s角速度下对照组患者在膝关节伸屈肌PT值上要低于观察组。结论对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对患者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2.
李豪  黄臻△  杨文  钟陶 《广东医学》2023,44(1):79-83
目的 探讨应用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偏瘫伴下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接受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后7、15 d比较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和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2)与治疗7 d后相比,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加快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进而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6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72-75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6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3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iInfo 2000 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 例与观察组42 例。对照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 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简式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10 m 步行最大速度及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FMA-LE 情况及10 m 步行最大速度: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0 m 步行最大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 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FAC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 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痉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痉挛程度,操作简单,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以区组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治疗8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屈伸肌力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步行能力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说明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对步行能力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英 《四川医学》2011,32(11):1801-180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患病时间在6个月内,首次脑卒中,年龄60~80周岁患者42例,随机分成EMGBF组和对照组各21例。EMGBF组年龄(71.11±4.05)岁,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年龄(68.12±5.17)岁,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6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评估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6周后EMGBF组和对照组各评估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MGBF组患者下肢肌力和踝关节活动范围,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EMGBF能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偏瘫垂足的残余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耐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脑卒中患者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以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增加有氧运动,试验组增加有氧运动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峰力矩(PT)、耐力指数(E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T)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耐力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膝伸展PT、膝屈曲PT、膝屈伸ER、FMA-LE、6MW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周的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耐力,与单一的有氧运动对比效果更显著,建议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应辅以等速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间54例脑卒中且成功救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及相应护理,观察组使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整体运动能力和康复质量。结果观察组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和胫前肌肌力大于对照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和步速的测定值高于对照组,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得分低于对照组,康复状态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于脑卒中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能提高局部肌肉群表面张力、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增强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9.
薛亚峰  郄淑燕  王寒明  杨傲然  谭建 《西部医学》2024,36(6):846-849+854
目的 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 、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训练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实施悬吊运动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训练前后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水平和自理能力[脊髓独立性评定(SCIM)]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BBS评分以及自我照顾能力、呼吸和括约肌管理能力、移动能力等SC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股四头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应用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平衡功能评分、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水平和自理能力评分,效果优于单纯悬吊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于人-环境-作业(PEO)模式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PEO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PEO组采用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效果、下肢功能、肌力水平及表面肌电信号。 结果训练后PEO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较训练前改善,且PEO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好(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肌力水平均高于训练前,且PEO组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表面肌电信号均强于训练前,且PEO组较对照组更强(P<0.05)。 结论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具有明显康复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增加表面肌电信号,提高肌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治疗)、反馈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综合组(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每组21例。分别于入组前、疗程结束后进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峰值(surface electromyogram signal,sEMG)、踝关节活动度(ankel range of motion, AROM)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s,FMA-L)检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功能、AROM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前后sEMG、AROM和FMA-L评分差值均高于针刺组及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均有一定效果,将两者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膝三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中肌群的等速力学特征。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针刺膝三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AKS评分、峰力矩(PT)和平均功率(AP)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及膝部屈伸肌群的等速肌力。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上下楼能力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群PT、AP均明显的改善(P<0.05),但观察组Lysholm评分、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上下楼能力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群PT、AP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膝三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显效性通过等速肌力测试可靠地得到反映,等速肌力测试评定膝关节运动过程中肌力水平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姿势的站立架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首次发病的60例单侧偏瘫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下肢功能(肌力、肌张力、运动模式、负重情况等)实际情况,接受不同姿势站立架站立训练,对照组按常规姿势站立架站立训练,治疗前后4周随访,观察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运用不同姿势的站立架站立训练4周后,其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肌张力、Fugl-Meyer平衡量表和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用不同姿势的站立架站立训练训练4周后,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和步行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配合等速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17例、对照B组17例和试验组18例。对照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B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中增加带有视觉反馈和任务导向的膝关节力量和协调性等速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及等速运动训练基础上加用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3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 d,共治疗3周。评估3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活动能力、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peak torque, PT)、步速和步态对称性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下肢活动能力、 PT及步态对称性等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除试验组与对照B组的步速、下肢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对照B组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A组,试验组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配合等速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比普通的等速训练更能有效地提高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蜡疗配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中应用。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0例)采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20例)在等速基础上配合蜡疗外敷患肢。记录60°/s角速度下峰值力矩(peak torque PT)和采用Fugl-Meyer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瘫痪上肢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瘫痪肢体训练前应用蜡疗,能有效改善瘫痪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障碍影响。方法:以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任务序列训练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行能力(MAS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FMA量表评分、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下肢肌力(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MAS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FMA量表评分、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主动运动时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高于对照组(109.92±18.36vs 89.41±10.35,P <0.05),腓肠肌积分肌电值低于对照组(8.39±2.03 vs 13.04±1.87,P <0.05);同时试验组SF-36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可有效改善小腿肌肉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治疗的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恢复期均采取下列康复治疗:(1)床上训练;(2)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3)从坐到站起训练;(4)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6)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主动、被动运动训练。结果脑卒中住院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MA评分及康复训练前后下肢肌力,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郝照辉 《当代医学》2022,28(4):133-135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