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究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患者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面积、手术时长以及出血量、融合时间。结果:5~13个月的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骨性融合充分,均达到标准,评分患者足部功能,优良率为94.23%,治疗效果显著;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面积、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实验组时间明显对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发生率44.0%,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骨骼愈合率高,创伤小、术后无复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
贾志刚  勾成果  刘伦  曹丙伦 《河北医学》2016,(12):1969-1971
目的::探析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2008年9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陈旧性骨折引发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病人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开放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融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融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跛行、麻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引发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疗法,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病人远期预后较佳,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跟骨关节内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如果漏诊误治或治疗不当,患者远期往往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残留局部疼痛,行走困难,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距下关节融合术仍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首选方法.既往距下关节融合术多采用后外侧切口、弧形或L型切口,这些切口对软组织损伤大,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笔者采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该类患者,短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跟距关节炎使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患者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则实施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与生活质量(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观察组评分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的发生率(P0.05)。结论应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跟距关节炎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科以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共14例14踝,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5.5岁。包括创伤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术中采用后侧入路,全镜下切除后距下关节软骨面及部分软骨下骨面。在骨面上微骨折后,透视引导下置入2枚直径7.0 mm的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术前及术后随访AOFA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1个月。术后8周X线片显示后距下关节均已获得骨性融合。AOFAS评分从术前53.8分改善至术后89.2分,VAS评分从术前7.8分降低至术后1.5分。结论全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5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5足,均为男性,年龄29~50岁,平均39.25岁,跟骨骨折后9~36个月,平均23.4个月。按Zwipp跟骨畸形愈合分型均为Ⅲ型。结果 5例5足皮肤切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7.4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3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为42分,术后为81分,平均改善39分。结论手术选择合适病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金驰  杨磊  单忠林 《现代医学》2014,(8):869-87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距下关节炎患者15例,采用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优良率、VAS评分及融合时间。结果:随访时间(22.3±3.8)个月。术前AOFAS评分、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5.6±4.5)分、(6.9±0.8)分,术后末次随访评分分别为(88.7±4.2)分、(1.5±0.4)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26,P=0.00;t=23.383,P=0.00)。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麻木、皮肤坏死、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关节融合时间为(9.4±0.5)周。结论: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对跟骨和距骨的血供破坏少,且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临床疗效较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7年1月~2013年5月37例距下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优良率及融合时间。行X线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及有无关节退变。结果37例患者均成功随访,平均(22.0±3.6)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12.1±0.4)周;6例(16.22%)患者可见踝关节轻度退变。AOFAS评分由术前的(52.38±4.9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0.25±4.36)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良11例,优21例,优良率为86.49%。VAS评分由术前的(5.3±1.5)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1±0.4)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术是微创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痛苦小、恢复快、对跟骨距骨血管损伤小、骨性融合率高、效果确切、可适当早期负重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采用关节镜进行治疗后的疗效情况。方法选择本院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24例,依据奇偶数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两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手术后综合指标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此次参加实验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其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0.00%,结果数据证明采用关节镜手术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同时实验组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治疗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消失时间的综合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对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后,治疗效果确切,同时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多由高处坠落引起。由于距跟关节是全身最大的负重关节,如跟骨骨折术后关节面得不到有效复位,术后往往发生距下关节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笔者应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固定失败后跟骨骨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下关节 (又称距跟关节 )不稳定常见于足外肌广泛瘫痪、先天性足部畸形、足部外伤后遗症等 ,引起距下关节骨间韧带松弛和关节外韧带失弛。偶见于先天性距下关节畸形。传统施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用骨刀切除距下关节 ,多数造成距舟关节移位 ,影响远期功能。笔者 1 993~ 1 998年间对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改进 ,采用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法 ,用环锯切骨锯芯植骨法 ,后期改用环锯锯芯骨旋转回植法 ,治疗 1 2例 ,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2例中 ,男 9例 ,女 3例。右侧 8足 ,左侧 5足 (其中 1例为双侧 )。年龄 1 2~ 4 4岁 ,平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双螺钉交叉固定技术在距下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观察。方法对需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患者行经皮双螺钉交叉固定距下关节融合术。结果末次随访足踝部功能按AOFAS功能评分,结果优。结论经皮双螺钉交叉固定技术应用于距下关节融合具有创伤较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横切口隧道置入螺栓加压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1年4月应用距下关节外侧横切口入路,解剖型螺栓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30足,其中SandersⅡ型10足,Ⅲ型15足,Ⅳ型5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8个月.结果 术后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腓骨长短肌腱炎等并发症,2例SandersⅣ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疼痛,经X线片证实有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hler's角、Gissan's角恢复满意.应用Maryland跟骨骨折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其中优1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6.2%.结论 经距下关节横切口隧道置入螺栓加压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Wang JH  Wu Y  Wang Y  Wang MY  Jiang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7):3343-3345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1名男性患者共21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进行腓骨肌腱松解,跟骨外侧壁骨赘切除及单一距下关节融合或三关节融合手术治疗。结果随访8~47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跟骨畸形有明显改善,患足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患足步态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均较满意。根据美国足踝创伤协会评分,自术前平均36.7分(18~56分)升至术后平均71.3分(44~85分)。疼痛评分术前8.2分(7~10分)至术后2.0分(0~4分)。结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多数表现为跟骨增宽和由此引起的跟腓撞击与腓骨肌腱卡压导致的疼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距下关节炎及后足内外翻畸形。CT扫描可以清楚地了解跟骨畸形及各相关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以利分型和指导治疗。采用单一的距下关节融合术即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ASA)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1例距下关节炎的患者行单肢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ASA)术。观察汇总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融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及融合时间。行X线及CT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12~41个月,平均(22.7±4.2)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出现踝外侧撞击疼痛1例、螺钉尾帽刺激1例、胫后神经部分损伤1例。21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8.3±0.5)周。AOFAS评分由术前的(41.73±3.8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3.24±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较差1例、中1例、良1例、优18例,优良率为90.48%。VAS评分由术前的(6.5±1.2)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重建距下关节面治疗跟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作者采用专用撑开复位器微创治疗距下关节面塌陷的跟骨折12侧,男8例,女4侧,年龄19~60岁。平均40.4岁。左跟骨7例,右跟骨5例,全为闭合骨折。骨折根据Crosby分型,CrosbyⅡ型9例,CrosbyⅢ型3例。术后4周部分负重。12周完全负重。结果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1.5周。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足部评分标准,其中优10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微创重建距下关节面治疗跟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距骨是全身骨骼中唯一没有肌肉起止的骨块,3/5表面为关节面覆盖,仅在距骨颈关节囊附着处有血管进入供应其血运,并且是传导足部应力至下肢的联系,当踝关节遭受暴力时,易造成距骨的骨折.若治疗失误,固定不可靠,极易引起距骨骨折不愈、坏死以及胫距关节、距下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患者的负重、行走,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后果严重,必须积极正确的尽早处理.笔者行距骨加压固定加距下关节融合4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王玉梅  郑一鸣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30-1531
目的:探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37足跟骨骨折严重后遗症患者采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选择跟骨外后上侧改良"L"形切口行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其中29例33足取全板髂骨块和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2例2足取全板髂骨块植骨,2例2足取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全部切除外膨的跟骨外侧壁。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中采用keer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平均92.1分,较术前平均升高54.7分。X线片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跟骨宽度、距骨倾斜角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矫正跟骨骨折后遗症,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跟骨截骨矫正同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经跗骨窦为中心的斜行切口行外膨的外侧壁切除、跟骨沿原骨折线截骨矫形、距下关节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18~67岁,平均41.2岁;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足部功能。测量手术前、后X片显示的Bohler角、Gissane角、Peries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5~30个月的随访,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无内固定松动及矫正角度的丢失发生。截骨植骨愈合后足部功能评分:优23例,良21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86.3%。术后足部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表现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跗骨窦入路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可恢复跟骨高度,稳定距下关节,改善中跗关节对合关系,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改善足部畸形外观和恢复足部正常功能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制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呈矩形设计,为胫距跟平行牵引,牵引力完全与距下关节面垂直来达到最大牵引效果。16具踝关节离断新鲜标本分为2组:A组为传统无创牵引组,B组为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牵引组。在相同的牵引力量下比较2组牵开的距离。测量16具标本专用牵引器的克氏针与周围血管神经肌腱结构的距离。从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我们共采用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治疗12例距下关节疾病,包括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8例,距骨软骨损伤2例,跗骨窦综合征2例。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当牵引力为5.2、10.3 N水平时,A组和B组的关节间隙牵开距离差异不显著;当增大到17.6、24.4、33.8 N时,B组的牵开距离均显著大于A组(P<0.05);当牵引力达到41.8 N水平时,2组的牵开距离均达到最大,但B组的最大牵开间隙(3.3 mm)要远远大于A组(2.2 mm,P<0.01)。解剖学测量显示牵引器的克氏针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有很好的安全距离。12例患者随访平均26.1(15~35)个月,未见任何手术并发症。最后1次随访时,优4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达到83.3%。结论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能很好地牵开距下关节,方便关节镜下手术操作,且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