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8例(29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的疗效,术后随访6-36月。结果:术后29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特别是对晶体膨胀期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取20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参与此次研究,随机均等分组,患者均予以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照组同时予以小梁切除术治疗,患者100例;实验组同时予以房角分离术,患者10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平均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改善幅度较大,数据对比所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均显著下降,治疗后7d实验组改善幅度较大,数据对比所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数据对比所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治疗,安全性高,对患者视力、眼压改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抽取曾在我院就诊的32例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其中A组15例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B组17例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房角均有不同程度改善,A组病例较B组病例术后眼压控制更理想、安全和稳定。结论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均能达到理想效果,但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选择该手术方式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更需慎重,术后需要进行更严密的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4.
郭年波  邓冬英  刘其生 《吉林医学》2014,(20):4512-4512
目的:探讨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择45例(5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CD为(2.16±0.21)mm,术后增加到(3.56±0.18)m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粘连情况,且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 d眼压(15.49±2.23)mmHg,较术前眼压(26.48±3.02)mmHg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视力、眼压相对稳定;术后前房深度加深,房角粘连情况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提高视力,改善房角粘连情况,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本院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0例(51眼),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9~12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3.52±3.24)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3.296±0.243)mm(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66-69
目的分析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3年2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研究组40例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状况,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0.1~0.5所占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0.1所占比率5%低于对照组15%,0.5所占比率72.50%高于对照组52.50%(P0.05)。比较两组患者眼压、前房角宽度、前房深度,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前房角宽度和前房深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高效且安全,可将其列入到首选方式中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闭角型青光眼98例104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照组49例5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结果:观察组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效果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2wk时眼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前房深度与房角方面,观察组术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31例39眼,对其手术后的视力、眼压、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1)术后视力提高两行以上36眼;(2)术后眼压正常.3周后有2眼出现眼压升高达25~30 mm Hg,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3)术后2~3个月查UBM 37眼房角均开放.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0.
付馨余   《四川医学》2022,43(11):1129-1133
目的 观察与对比不同手术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30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及散光度的改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手术对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视力改善情况、前房深度增加幅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散光度均有所增加,但观察组增加幅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均能获得良好效果,但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张志明  王燕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58-95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7眼)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角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术前术后常规行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镜、眼压检查,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随访期内未见房角关闭及黏连范围扩大,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43±4.78)mmHg,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72±2.90)mmHg明显降低,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52±0.35)mm增加到术后(2.45±0.26)mm,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房角较术前均有增宽。结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能良好地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房角深度、眼压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治疗前,眼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中央前房角深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治疗后发生角膜水肿4例,瞳孔区絮状渗出1例,经对症药物治疗3 d后消失,全部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去除白内障,控制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应用于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河南省南召县人民医院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治的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6例).对2组均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联合小梁网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联合房角分离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38例(42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观察术前术后眼压、视功能、前房深度、房角变化。结果术后眼压12±32mm Hg,比入院时55±7mm Hg明显降低,视力明显提高,前房深度术前为2.5mm,术后为5.5mm,房角开口术前为5,术后开口为45,房角粘连术前平均180,术后平均30。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眼压得到有效的控制,使他们的视力得到提高,且操作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而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患者视力及眼压、房角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实验组患者的房角开放程度和眼压分别为(69.7±8.45)和(15.6±2.46)mmHg,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1.2±6.11)和(19.6±3.4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中央前房深为(3.36±0.11)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0.28)mm(P<0.05)。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房角粘连范围不超过180°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132例共15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8眼。观察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而对照组采用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视力高于对照组的视力,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4.9533,P<0.0001);观察组的眼压低于对照组(t=7.5908,P<0.0001);观察组的眼角开放度及中央前房深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优于采用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在南通市某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0例30眼,实行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6~12个月。结果:术后患者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眼压控制良好、视力恢复达预期、眼部损伤小等特点,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适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房角粘连>120°且≤270°。患者35例(45眼),随机分为A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和B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视野等变化。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和眼压均较术前显著发生变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视野基本上保持原有水平,A组几乎所有纳入者术后随访前房角均有增宽,B组60%房角增宽。A组发生并发症1人,B组发生并发症4人,B组住院平均天数较A组长。结论两种联合术式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均有显著疗效。但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多于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故优先考虑联合房角分离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100只病发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视力为(0.8±0.2),眼压为(10.1±3.2)mm Hg(1 mm Hg=0.1333 k Pa),前房深度为(3.12±0.28)mm,静态下房角开放>1/2明显增加,动态下房角关闭>1/2明显减少,手术前后各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将77例(77眼)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房角粘连≤1/2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37例37眼(超乳组)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40例40眼(联合手术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行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式眼压、前房深度、Goldmann前房角镜检查。且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盘周边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检查。结果:术后1年随访结束时,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组视力、RNFL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眼压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超乳组相比,联合手术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更深[(1.98±0.64)mm vs (2.31±0.43)mm,P0.05],房角开放象限更宽。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而言,联合房角分离术即便在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方面比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表现出更多优势,但却并未在眼压控制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