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67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要点。结果:经正确的诊治和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手术治疗患者治愈率为90.2%,非手术治疗患者治愈率为62.5%,两组患者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结论: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协助医生及早确诊,把握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时机,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积极给予抗休克治疗,是急腹症患者治愈和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且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病情复杂,死亡率高.其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本组病例经紧急抗休克治疗后,手术治疗59例,治愈41例(69.5%);非手术治疗16例,治愈5例(31.2%),两组治疗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75例患者病死率为38.7%(29/7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58.6%(17/29).治疗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36%(27/75)和32%(24/75).结论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对策应首先积极抗休克治疗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手术,注意控制感染并早期防治MODS,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革新  周日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2202-2203
目的: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诊治方法,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腹症的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治疗87例,手术治愈率93.1%(81/87),非手术治疗9例,均死亡。本组共死亡15例,病死率为15.6%。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共12例,占80%。结论: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首先应抗休克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70例,其中手术治疗组40例,一般治疗组30例,早期诊断患者急腹症病因并实施相应治疗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急腹证并发感染性休克多好发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发病率为45.7%;手术治疗为解除病因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总有效率为97%,高于一般组,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多样,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为缓解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病多为重症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抗休克治疗后,3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4.8%(28/33),非手术治疗3例,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占25%;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占13.8%。本组36例病死率22.2%(8/3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62.5%(5/8)。结论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82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 82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中男 5 8例 ,女 2 4例 ,年龄 (4 7.1 2± 1 3.5 5 )岁 ,轻度休克 37例 ,中度 2 9例 ,重度 1 6例。抢救成功 70例 (85 .37% ) ,术后死亡1 2例 (1 4 .6 3% )。结论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对策为在经典抗休克疗法同时尽早手术 ,适时应用 KATP通道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病多为重症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抗休克治疗后,3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4.8%(28/33),非手术治疗3例,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占25%;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占13.8%。本组36例病死率22.2%(8/3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62.5%(5/8)。结论 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治疗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9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的方式进行麻醉;选取本院于2014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诱导期(T1)、插管时(T2)、拔管时(T3)以及拔管后(T4)四个时间段观察两组患者MPA、HR以及SpO2数值以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率.结果 两组患者SpO2不具有明显差异,诱导开始前两组患者MAP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开始后观察组MAP数值与HR数值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全麻的临床效果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麻醉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应当在临床中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郭伟  陈远光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284-1285
目的 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本组病例经紧急抗休克治疗后,手术治疗72例,治愈59例(78.7%);非手术治疗23例,治愈10例(43.4%),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95例患者病死率为27.4%(26/9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57.7%(15/26)。治疗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35.8%(34/95)和30.5%(29/95)。结论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体克的治疗对策应首先积极抗体克治疗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手术,注意控制感染并早期防治MODS,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2例的麻醉,探讨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经验.麻醉诱导用药采用对循环抑制较轻的药物,加强术中监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注意早期器官功能的保护.观察患者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和患者的转归,麻醉诱导插管后患者血压有下降,术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改善,血压回升,心率减慢.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重点在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各脏器的功能,避免脏器损伤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影响,积累有效经验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阻滞组(50例)和静吸组(50例);阻滞组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静吸组进行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麻醉。结果:麻醉后,(1)阻滞组与静吸组的MAP和HR存在明显差异,且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从苏醒时间、镇痛效果上看,阻滞组明显优于静吸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从不良反应看,阻滞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静吸组(P<0.05)。结论: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硬膜外阻滞麻醉生命体征相对平稳、麻醉清醒快、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黄秋环 《右江医学》2004,32(2):195-196
目的 探讨老年急腹症适宜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 77例老年急腹症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进行严密的观察与护理。结果 除 2例因入院时已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外 ,其余均得到及时的抢救 ,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敏锐而独到的观察能力、过硬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及掌握现代急救仪器 ,对抢救老年急腹症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出血及感染性休克时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急腹症合并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286例患者中出血性休克占79.72%(228/286),以外伤性肝脾破裂为多;感染性休克占20.27%(58/226),原发病以急性梗5且性化脓性胆管炎为主;抗休克治疗结合手术254例,治愈率93.87%。非手术治疗10例,全部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6例,总发生率为9.09%(26/286),计出血性休克占7.46%(17/228),感染性休克占18.97%(11/58),多发生于病程的1~2天;急性肾功能衰竭,总发生率10.84%(31/286),出血性休克占10.09%(23/228),感染性休克占13.80%(8/58);应激性溃疡,总发生率为14.6%(33/286),出血性休克占7.34%(21/228),感染性休克占20.69%(12/58);本组286例,病死率11.95%(27/286)。死亡原因主要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74.07%(20/28)。结论 外科急腹症合并休克时,首先是抗休克,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早期防治MODS,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判别函数在外科感染性休克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每例患者进行存活(DF1)和死亡(DF2)两个判别函数动态分析和比较,如DF1>DF2,判定能够存活;如DF1<DF2,则判定有死亡危险.结果:22例患者预测14例存活均痊愈,预测8例有死亡危险; 7例死亡,15例存活,死亡病例中,无1例发生医疗纠纷.结论:判别函数在外科感染性休克护理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并能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造瘘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创造瘘经皮肾镜碎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高危因素.将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指标.结果 微造瘘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率为10.12%.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应用、结石直径等为感染的高危因素.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循证护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外科急腹症.在急性炎症时,腹膜分泌出大量渗出液以稀释毒素和刺激.当发生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时,如抢救治疗不及时,易引起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一次手术期间按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为患者的治愈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腹症继发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与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2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年龄(72.4±9.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或Ⅳ级,均接受气管插管全麻。术中救治措施包括抗休克、抗感染、补液、维持有效动脉压、维持酸碱平衡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带气管导管送重症医学科(ICU)加强治疗。8例患者病情危重,休克难以纠正,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心源性猝死1例,63例恢复良好。结论急腹症继发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的病情较危急,给予合理的麻醉处理及一系列恰当及时的治疗措施,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脾破裂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情危重,发展急骤,常合并失血性休克,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及时手术,准确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对抢救患者生命及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临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54例急腹症合并糖尿病病人的围手术期血糖监测,胰岛素降糖治疗及外科处理等措施。结果52例治愈,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心肌梗死,另1例死于胃肠吻合口瘘继发感染性休克。创口Ⅰ期愈合44例,创口感染10例。并发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3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结论急腹症合并糖尿病病人,通过围手术期血糖浓度的控制以及积极有效的外科处理,完全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休克患者麻醉体会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荣伟  王陆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17-118
通过对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2例的麻醉,探讨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经验。麻醉诱导用药采用对循环抑制较轻的药物,加强术中监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注意早期器官功能的保护。观察患者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和患者的转归,麻醉诱导插管后患者血压有下降,术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改善,血压回升,心率减慢。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重点在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各脏器的功能,避免脏器损伤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