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人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我院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660例成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不同剂量乙肝疫苗接种者接种后不同时间的HBsAb转阳率、抗体平均滴度(GMT)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接种6个月后、24个月后5μg组患者HBsAb转阳率、GMT均与10μg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组乙肝疫苗在成人免疫中有着较高的安全性,10μg剂量疫苗在成人接种中可产生较高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免疫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在预防接种狂犬疫苗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从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门诊部接种狂犬疫苗的人群中抽取342例进行研究分析。按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常规组,171例,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171例,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组间不良反应率、依从性以及抗体转阳率差异。结果接种后,两组抗体转阳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常规组,二者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狂犬疫苗接种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疫苗接种顺利进行,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接种,且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成人660例,均采取酶联免疫法进行接种,观察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6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接种后6、24个月的HBs 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接种6、24个月的GM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的乙肝疫苗对于成人免疫中安全性较高,且接种后,可以在乙肝的表面形成较高的抗体滴度,因此免疫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成人乙肝疫苗不同剂量和程序的安全性和免疫学效果。方法:按照自愿原则分别采用60、20、10μg乙肝疫苗和0、0-1-6、0-1-6免疫程序对成人乙肝易感者进行疫苗接种。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阳转率等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9,P>0.05)。60μg乙肝疫苗组、20μg乙肝疫苗组和10μg乙肝疫苗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6.7%、90.5%和88.1%,60μg乙肝疫苗组与20μg乙肝疫苗组间抗-HBs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0,P<0.017);60μg乙肝疫苗组与10μg乙肝疫苗组间抗-HBs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17)。结论:60μg乙肝疫苗具有与20μg乙肝疫苗、10μg乙肝疫苗同样的安全性,成人乙肝易感者接种60μg乙肝疫苗一针免疫效果优于20μg乙肝疫苗、10μg乙肝疫苗三针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不同剂量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在大学生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应答,为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剂量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 238例新入校大学生随机分为4组,按照0、1和6个月免疫程序分别接种两种不同剂量(酵母)乙肝疫苗和(CHO)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个月,检测血清抗-HBs阳转率和抗-HBs平均几何滴度(GMT),同时观察4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接种10 μg(酵母)乙肝疫苗组、10 μg(CHO)乙肝疫苗、20 μg(CHO)乙肝疫苗及20 μg(酵母)乙肝疫苗组的抗-HBs 阳转率分别为98.3%、95.0%、96.7%及96.5%,4组重组乙肝疫苗的抗-HBs阳转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1.034,P>0.05);4组疫苗之间抗-HBs GM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Kruskal-Wallis χ2 =18.301,P<0.05),其中10 μg(酵母)乙肝疫苗组的抗-HBs GMT高于10 μg(CHO)乙肝疫苗组(P<0.05);2种20 μg乙肝疫苗组之间的抗-HBs GM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0 μg(CHO)乙肝疫苗组的抗-HBs GMT高于10 μg组 (P<0.05); 10 μg与20 μg(酵母)乙肝疫苗组抗-HBsGM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性别间不同剂量乙肝疫苗抗-HBs GM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Mann-Whitney U=6 512.000,P>0.05)。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重组乙肝疫苗对成人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建议成人接种10 μg重组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和免疫应答效果.方法 选择乙肝二对半全为阴性的健康人群340例,分2组,10μg乙肝疫苗组180例和20μg乙肝疫苗组160例,按0、1、6方案分别接种,接种时进行细致护理,观察其不良反应,并分别在接种完成后的3月、6月和12月以ELISA法检测乙肝二对半及HBsAb滴度,观察其免疫应答的效果.结果 两组疫苗接种者中仅有个别出现发热、头晕.注射部位红肿不适,无特殊处理均能恢复正常.10μg乙肝疫苗接种者3月、6月和12月后HBsAb阳转率分别为55.74%、69.31%、94.28%,20μg乙肝疫苗接种者分别为69.42%、81.27%、96.38%,HBsAb滴度10μg组分别为20.6±2.3、28.3±2.2、49.5±2.9,20μg组分别为30.1±2.6、39.2±3.1、52.6±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两种剂量乙肝疫苗均有较高安全性,不良反应轻微.20μg乙肝疫苗接种后HBsAb阳性率较10μg乙肝疫苗高,HBsAb滴度也较10μg乙肝疫苗高,对有条件者建议使用20μg乙肝疫苗进行接种以提高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7.
了民  也谢占厚 《中外医疗》2010,29(28):32-32
目的观查乙肝病毒携带者配偶接种大剂量乙肝疫苗后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用大剂量乙肝疫苗接种,对照组25例接种正常剂量成人乙肝疫苗。结果抗体阳转率治疗组68.0%,对照组36.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配偶有较好的抗体阳转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成人接种乙肝疫苗期间应用传染病疫情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某地区健康体检后确定肝功能正常的成年人1580名,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90名接种成人乙肝疫苗期间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790名接种成人乙肝疫苗期间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加以传染病疫情管理模式。对比2组成人的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以及观察组男性成人和女性成人的阳转率。结果观察组成人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男性成人和女性成人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采用传染病疫情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成功率,效果显著,且不同性别接种成功率符合免疫反应一般规律,表明疫苗效果良好,能够有效预防乙肝,该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接种乙肝疫苗的成人中疫苗的接种量与接种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W中心接种重组乙肝疫苗的成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疫苗接种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的疫苗接种量为20μg,对照组的疫苗接种量为10μg,对两组成人接种者的疫苗接种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接种成功率达到了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对照组的接种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分别为77.78%、31.11%,两组在以上两项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疫苗的接种成功率与接种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对于乙肝疫苗的成人接种者接种20μg的重组乙肝疫苗可以显著提高疫苗接种成功率,同时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效果,为以该疫苗接种为主的出血热疾病防控提供依据参考。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为时限,从出血热高发地区接种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的人员中随机抽取8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观察接种者疫苗接种前后血清出血热抗体IgG水平变化,评价免疫效果。结果 80例接种者中,基础免疫接种1个月后IgG转阳68.75%,加强免疫接种1个月后IgG转阳7.50%,合计转阳率76.25%。抗体转阳接种者中,男性构成比75.61%,女性构成比7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接种者抗体转阳率也基本相当(P0.05)。结论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确切,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有效手段,用于高发区有助于提高疾病防控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1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利胆、保肝等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之上予以拉米夫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以及HBV-DNA转阴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以及HBV-DNA转阴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数据对比无差异意义(P>0.05).结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疗效突出,可有效促进乙肝病毒DNA转阴率提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预防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以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方法,减少接种者痛苦。方法将136位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8位,对比组的儿童接种疫苗时按照常规方法接种,研究组的儿童在接种疫苗过程中加强每个环节的监管,并且采取一定的方法预防不良反应。之后观察分析两组儿童接种之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对比组(2.94%29.4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时严格对流程进行要求和监管,能够降低接种之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在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治疗,研究组应用大剂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的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平均止血时间为(18.46±4.86)h,输血量为(1.32±0.48)u,住院时间为(5.34±1.20)d,三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6%,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头晕4例,皮疹2例,腹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采用大剂量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较常规用量效果更为显著,且对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影响,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曲马多与哌替啶治疗剖宫产麻醉期间寒战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剖宫产麻醉期间寒战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应用哌替啶,研究组应用曲马多,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33例患者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67%;常规组27例患者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5%,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为8.33%,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麻醉期间寒战患者应用曲马多进行治疗,其疗效要明显好于哌替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不会对胎儿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临床应积极推荐.  相似文献   

15.
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与疫苗接种剂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成人乙肝疫苗接种资料统计分析,了解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与乙肝疫苗剂量的关系,为今后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接种室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接种程序、剂量)及接种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成人进行2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免疫成功率高于1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结论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首选2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并按程序接种,或10μg程序接种失败后,进行2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按程序重新接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官兵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为今后做好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乙肝三系五项阴性的官兵随机分组,用10μg和20μg乙型肝炎疫苗按0、1、6个月程序接种,全程接种后1、12、24个月检测血清抗-HB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接种20μg乙型肝炎疫苗者抗-HBs的产生率显著高于10μg接种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值增高且下降也明显减缓,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部队官兵宜首选20μg乙型肝炎疫苗按程序接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讨论中所研讨的312例患儿均随机从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筛选而出,将312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蓝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96.79%)总有效率较对照组(79.49%)更显著,研究组血清胆红素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其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我院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将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来我院药剂科检查服用过他汀药物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较大药物剂量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血清剂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清LDL-C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DL-C水平两组都有所下降,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上可显著减少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探讨不同乙肝疫苗接种方法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为提高免疫接种成功率提供线索.方法 62例乙型肝炎全套,丙型肝炎抗体均为阴性,肝功能正常,从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A组:38例,基因重组乙肝疫苗20 μg肌肉注射4次(分别于0个月、1个月、6个月、9个月注射);B组24例,基因重组乙肝疫苗5 μg皮内注射6次(每两周1次).注射结束后1~3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对于低度< 10mIU/ml者认为免疫失败,分析失败者与成功者各因素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中HbsAb阳转的血液透析患者同未阳转的患者比较,在白蛋白值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营养情况可能和透析患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20.
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HBsAg阳性母亲孕晚期肌注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婴儿出生后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阻断的效果. 方法:历史对照组只对婴儿进行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HBIG组母亲孕晚期3 mo每月肌注200 u的HBIG;婴儿出生时、半月龄时分别肌注200 u的HBIG,并常规接种乙肝疫苗. 随访两组婴儿HBsAg变化情况,采用历史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结果:历史对照组HBV宫内感染率5.34%,随访时婴儿HBsAg转阳率5.15%,HBV感染慢性化率87.5%;HBIG组分别为5.26%,0,18.18%.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HBV宫内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1.000),但婴儿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具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9, 0.001). 结论: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宫内传播效果不明显;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可显著提高乙肝疫苗对婴儿出生后HBsAg阳转及HBV感染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