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加以治疗观察,随访1~5年,无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2006年5月~2012年6月6年间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加以治疗观察,随访1~5年,无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收治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剖宫产术后患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潜伏期一般为1~3年,平均(21.5±13.8)个月,以单个病灶多见,病灶多发生在皮下脂肪层(约占76.2%),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手术后均一期愈合,一次性痊愈。出院后口服孕三烯酮药物3~6个月预防复发;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引起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案,临床中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规范手术,预防子宫内膜的种植。  相似文献   

4.
黄涛  刘娟  张玲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888-2889
目的 探讨产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84例产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79例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4.05%);5例为阴道分娩后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95%).发病潜伏期1~13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83例完整切除病灶,未加用药物治疗,随访6~24个月,3例复发,再次手术后继续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产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剖宫产术后的腹壁切口,阴道分娩后的会阴切口病灶少见,会阴病灶切除相对困难,手术完全切除病灶后可不加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李芳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71-172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是首选且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3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与临床诊断相吻合。术后随诊无一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剖宫产术后,术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同时注意术中切口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0月~2012年8月经手术治疗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30例,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例病灶累及腹膜,5例累及肌层,14例累及腹肌前鞘。行异位病灶切除手术,手术效果良好,无复发。手术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30例手术的患者完全治愈,治愈率100%。病理检查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以见到子宫内膜腺体结构及间质细胞。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术后23例患者随访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手术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重要的医源性因素,应严格依照剖宫产手术适应证可降低剖宫产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规范手术操作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收治的15例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单发病灶12例(80.0%),2个病灶2例(13.3%),多发病灶1例(6.7%),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例病灶多发,累及腹直肌,术后给米非司酮口服,所有病例腹壁切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可对剖宫产后腹壁内膜异位症做出正确诊断,一经确诊立即手术,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患者复发.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身具有特殊性,临床上可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的分析,同时以B超检查为辅助展开初步诊断,经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后可确诊.该疾病最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中病灶彻底切除与否对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例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确的剖宫产史及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13例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病检见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腺体分化良好;随访6个月一5年,无1例复发和恶变。结论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尽早手术,切除范围要充分;术中保护腹壁切口以免子宫内膜种植,为本症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80.9%的内膜异位结节位于皮下,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上皮腺体或腺体样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服药3个月后复查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孙阳春  王宏宇 《安徽医药》2013,17(5):804-805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2年9月共收治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7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都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24例为单发病灶,13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不等,约为1~4 cm之间。其中3例病灶直径大于4 cm。术中见病灶多位于皮下脂肪深层与腹直肌前鞘之间,1例因病灶穿透腹膜并伴有盆腔内异症和右侧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而同时进行开腹手术。所有患者均全部切净病灶,切口Ⅰ期愈合,随诊1~3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相对容易,手术切除病灶是最佳治疗手段。剖宫产术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6月~4年,病灶位于皮下3例,肌层3例,2例侵入筋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手术切除是腹壁切口内异症最佳治疗方式。剖宫产手术应减少宫腔操作,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建议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选择该院2006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1例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2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痊愈出院,随诊1~3年,症状均消失,未见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B型超声可初步诊断,术后病理确诊,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表现为切口瘢痕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8例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明确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剖宫产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灶位于皮下8例,位于腹直肌筋膜前鞘6例,达肌层4例,侵犯腹膜1例,侵及子宫切口瘢痕1例.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以患者体征为主,B超协助诊断,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手术切除病灶,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剖宫产术时腹壁切口的保护,避免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切口瘢痕处出现肿块,并伴有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的疼痛者共28例,占77.78%;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术中完整切除病灶,同时切除病灶外缘1~1.5 cm正常组织。结论 切口瘢痕处出现肿块,并伴有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的疼痛,可以作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项重要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刘蕾 《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47-148
目的研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对15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5例中有14例发生于足月剖宫产术后,1例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发病时间为6个月至5年不等。年龄22~35岁不等。病灶位于皮下8例;位于肌肉筋膜内者6例;位于腹壁肌层者1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果均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剖宫产术后,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手术切除异位病灶。剖宫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关键,术中要保护腹壁切口,术后清洗伤口,吸净腹盆腔积血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的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7例,对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一次性切除异位病灶,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并且根据患者意愿28例患者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治疗,37例患者随访5个月2年,无1例复发。结论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此外,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应以预防为主,及早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以免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与月经周期有关的疼痛肿块,超声检查辅助定位。结论手术切除内膜异位病灶是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唯一确实有效地治疗方法,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止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分析(附12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汉中市405医院2001年至2008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顺利,切除的病灶组织经病理检查提示: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术后来随访1~6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妇科及B超检壹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术中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及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