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阐述了高原脱习服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对机体的影响及其防治方法,旨在引起对高原脱习服的重视,使研究者从更深更全面的角度对高原脱习服进行研究,从而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治高原脱习服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医学上将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方称为高原.我国高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等区域,高原地区边境线长,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机体快速从平原进入高原,就开始对高原环境进行习服,如果高原习服不良,会诱发各型高原病,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27-129
目的:探讨采用阶梯习服急进高原健康军人的右心功能及肺功能变化特点。方法:选择50例海拔1000m以下平原地区青年士兵,进行阶梯习服训练,分析士兵急进高原前、后右心功能及肺功能的指标变化。结果:(1)与平原相比较,进驻海拔3000m高原(1d,7d)及进驻海拔4000m高原(1d)Tei指数、PVR、mPAP明显增高(P<0.05),而E/Aratio明显降低(P<0.05),但进驻海拔3000m高原(1d,7d)及进驻海拔4000m高原(1d)士兵的Tei指数、PVR、mPAP、E/Aratio经F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平原相比较,进驻海拔3000m高原(1d,7d)及进驻海拔4000m高原(1d)FVC均明显降低(P<0.05),而FEV1、FEV1/FVC、PEF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驻海拔3000m高原(1d,7d)及进驻海拔4000m高原(1d)FVC、FEV1、FEV1/FVC、PEF经F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进高原的青年士兵在急进初期表现为限制性肺功能下降,肺血管阻力明显升高,肺动脉压增高,进而使右室后负荷增加等一系列机体代偿性反应,但采用阶梯习服训练后,机体能够初步过渡到习服期,此方法可加快士兵的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平原人群在高原不同暴露时间脑血管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查参数的差异.方法 收集世居平原、急进高原、高原初步习服以及完全习服人群的人口学资料以及5条脑血管的TCD检查结果,比较上述人群各血管参数的差异性.结果 4组人群之间TCD检查参数显著不同(P<0.01).世居平原人急进高原后,脑血流速度急剧增加,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和阻力指数(resistent index,RI)降低,在高原短期习服后,血流速度以及PI和RI均逐渐恢复,长时间习服后多数脑血管的血流速度恢复至平原水平,部分血管血流速度低于平原值(双侧大脑中动脉和右推动脉).结论 不同高原暴露时间对世居平原人群脑血流影响不同,高原完全习服对脑血流速度与PI、RI的影响具有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部队进入高原执行任务导致完成任务返回平原后出现高原脱适应的人数明显增加,但至今对高原脱适应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对高原脱适应症的干预效果,为今后高原返回平原人群高原脱适应症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选择某部2010年4月14日~8月7日参加高原抗震救灾返回平原后出现高原脱适应症状的官兵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高原返回平原出现高原脱适应反应的534名官兵按排建制分为三康胶囊组、红景天胶囊组、参芪花粉胶囊组和安慰剂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5d。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高原脱适应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以治疗后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和组间症状改善的差异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种药物对高原脱适应症状均有一定改善作用,与安慰剂组比较,3组官兵的脱适应症状均明显减轻(P〈0.05)。与安慰剂比较,三康胶囊主要对头晕、乏力、心慌、咳痰、咽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红景天胶囊主要对乏力、嗜睡、胸闷、心慌、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参芪花粉胶囊主要对头晕、疲倦、乏力、胸闷、心慌、咳嗽、咯痰、咽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手足麻木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参芪花粉胶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药物。结论:3种药物对高原脱适应反应均有明显的干预效果,参芪花粉胶囊的效果优于三康胶囊和三普红景天胶囊。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习服高原的移居者从高原(3500~3700m)返平原(10m)前后动脉血气、心功能、血液流变学、凝血及抗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高移者在从高原返回平原的30天内:(1)PaO2、SaO2、和O2COnt显著升高,除了PaCO2仍略高外,余均接近平原世居者水平;(2)RBC、Hb、Hct和全血比粘度逐渐降低;(3)TXB2和β-血小板球蛋白均降低至平原世居者水平;(4)心率减慢,每搏指数增加,心脏指数增加.平均动脉压降低;(5)右下肺动脉干宽度减小。上述改变可能与高移者脱离高原低氧环境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继刚  杨维玲  杨蕾  张洁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33-134,137
目的调查分析驻藏部队官兵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驻西藏部队官兵208名,以在西藏高原居住时间为标准分为适应组和习服期组,分别采用PSQI和SCL-90量表进行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习服期组PSQI总分明显高于适应组(P〈0.01),而且影响睡眠的各个因子的得分除催眠药物之外都显著或非常显著地高于适应组的得分(P〈0.05、P〈0.01)。驻藏部队官兵SCL-90总分和强迫症状、精神病性、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因子分值显著或非常显著地高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P〈0.01);并且适应组躯体化、精神病性、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因子分值非常显著地高于习服期组(P〈0.01),而SCL-90总分和人际敏感等其他因子分值与习服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习服期组官兵由于尚未完全适应高原环境,其睡眠质量较适应组差;而适应组官兵由于驻藏时间较长,其心理健康状况差于习服期组。应根据驻扎时间等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善驻藏部队官兵的睡眠质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习服高原的移居者从高原(3500~3700m)返平原(10m)前后动脉血气、心功能、血液流变学、凝血及抗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高移者在从高原返回平原的30天内:(1)PaO2、SaO2、和O2COnt显著升高,除了PaCO2仍略高外,余均接近平原世居者水平;(2)RBC、Hb、Hct和全血比粘度逐渐降低;(3)TXB2和β-血小板球蛋白均降低至平原世居者水平;(4)心率减慢,每搏指数增加,心脏指数增加,平均动脉压降低;(5)右下肺动脉干宽度减小。上述改变可能与高移者脱离高原低氧环境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海拔5 000 m以上高原地区已习服人血红蛋白(Hb)的基础水平,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Hb生成和调控机制,进一步研究高原多血质等疾病,我们在三个海拔5 000m以上高原不同地区对106名已习服半年青年全血中Hb量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研究对象分别在海拔5 070 m(n=40),5 170 m(n=46)和5 380 m(n=20)地区守防半年的男性官兵,平原出生,年龄18~20岁,上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高压氧治疗高原脱习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期结束高原防守任务后赴临潼疗养院进行疗养治疗的31例高原官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31例患者分为高压氧组和康复疗养组,其中,高压氧组有18例患者,康复疗养组有13例患者。我院对康复疗养组的患者进行康复疗养,在此基础上,对高压氧组的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我们在患者入院时、进行治疗后的15天及30天记录其临床症状,并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结果。结果:在治疗后15天后,高压氧组患者的高原脱习服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康复疗养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进行康复疗养的基础上用高压氧治疗高原脱习服症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及成熟的治疗方案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居民在低氧适应的生理与生化方面的差异,以及平原移居高原的习服现象。方法:选取高原世居大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作为对照组,平原大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作为实验组进行参数指标对比,分析两组大学生之间低氧适应的差异性;选取平原大学生移居两年前后对比分析平原移居大学生的习服现象。结果:初入高原的平原大学生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低于高原组(P<0.05),心肌肌酸激酶(CK)明显高于高原组(P<0.05);2013年组大学生的RBC、Hb、Hct和SaO2明显高于2011年组(P<0.05);CK明显低于2011年组(P<0.05)。结论:两年后平原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习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原脱适应反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评价高原移居汉族返回平原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及心脏储备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返回平原后的高原移居汉族(试验组)和平原正常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及运动平板检查,对心率变异性及运动耐量各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试验组的平均心率慢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心率变异性SDNN和SDANN试验组略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SDNNI、rMSSD、PNNN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运动耐量最大METS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原移居汉族返回平原后,短期内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变化应然存在,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且运动耐量下降,因此要关注中年高原脱适应反应患者心血管的保护和评估,降低这部分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步兵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原1周至半年习服状况,分析影响习服的主要因素。方法整群抽取从海拔1 400 m驻地摩托化进驻4 300 m地区1周[109人,(19.71±1.46)岁]、1个月[122人,(19.63±1.29)岁]和半年[127人,(20.45±1.60)岁]的步兵为研究对象,以平原士兵为对照[358人,(19.66±1.55)岁]。测量脉搏(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最大摄氧量(VO2m ax)、血红蛋白(Hb),进行急性高原病症状评分,依据国家军用标准G JB4301-2002进行高原习服状况评价。结果从海拔1 400 m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原士兵1周初步习服者占84.40%;1个月基本习服者占90.16%;6个月达到完全习服者占88.98%。进驻高原1周和1个月未达到初步习服(15.6%)和基本习服(9.84%)的主要因素是HR和SBP高出标准规定的水平,进入高原半年后未达到完全习服标准(11.02%)的中主原因是Hb偏高,其中2人(1.57%)发生红细胞增多症(Hb≥210 g/L)。HR:初步习服和基本初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平原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低于初步基习服和基本初习服阶段(P<0.05)。SBP:初步习服阶段与基本习服阶段显著高于平原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低于对照、初步习服阶段与基本习服阶段(P<0.05)。DBP:各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Hb:各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高于初步习服阶段和基本习服阶段(P<0.05)。VO2max:基本习服组和完全习服组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由1 400 m驻地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海拔地区士兵大多能较好地习服高原环境,在初步习服阶段应重点采取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措施以提高习服水平,进驻较长时间(半年)则应着重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采取综合措施提升高原官兵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原环境对人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环境,气候恶劣,为达到全面了解其对人肺功能影响的目的,利用部队赴高原施工之机,对某部1500名官兵采取机械随机抽样、跟踪调查、前后对照的方法,使用VCT—P2A肺功能检测仪,监测了121名健康官兵在上高原前(海拔 1500M)、海拔3500M二十天后、海拔5030M一周后及下山回营后一个月的肺功能参数;结果显示:VCmax、FEVC、VCmax%随海拔升高而有降低趋势,MMF随海拔升高而有增大趋势;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小气道相对于大气道在海拔较低时,其通气状况易发生改变,脱离高原环境后,小气道通气状况恢复时间较大气道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金海英 《西部医学》2013,25(3):404-406
目的观察平原入伍新兵急进高原和高原训练对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综合参数的影响,为探讨新兵高原习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平原籍入伍新兵186名,在平原、急进高原云南迪庆的第1、3、5、7天和新兵高原训练3个月结束后测试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结果与平原组比较,急进高原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P〈0.01),心率增快(P〈O.05),血压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急进高原的第7天血氧饱和度恢复到世居同龄人水平,心率及血压基本恢复;高原训练前后血氧饱和度、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减慢(P〈0.05)。结论急进高原7天时基本习服,进行高原低氧适应性训练对静态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驻高原(海拔≥3000 m)1年以上的官兵,在亚高原地区开展专项疗养时脱习服症状的发生情况及改善效果.方法 68名高原官兵赴云南腾冲(海拔1640 m)疗养30天,其中驻地海拔3000~3980m21人(低海拔组),驻地海拔4000~4975m34人(中海拔组),驻地海拔≥5000m13人(高海拔组),于入院...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高原反应(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AHAR)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后,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急性缺氧表现,多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促、食欲减退、失眠、嗜睡、腹泻、口唇发绀等。现将2012年07月驻平原某部官兵采取不同方式快速进驻青藏高原某训练场,官兵出现的AHAR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学杂志》2022,(18):1406-1410
在不同海拔高度下, 人的睡眠和认知功能存在差异。海拔转移包括从低至高海拔地区转移及其相反过程。低向高海拔地区转移过程分为急性期和高原适应期。急性期可能出现睡眠和认知功能受损, 分别表现为夜间觉醒增多、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升高、睡眠结构破坏和持续注意力、反应力减退。高原适应期的睡眠和认知功能较急性期有所改善, 可分别表现为睡眠呼吸紊乱程度减轻和持续注意力、反应力部分恢复, 但长期暴露在缺氧的高原环境后, 睡眠和认知功能仍可能变差。高向低海拔地区转移的研究较少, 结果提示睡眠和认知功能可能好转。本文将分别对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转移后的急性期和高原适应期与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后的高原脱适应期中机体的生理特点、临床表现以及各期中的睡眠和认知功能的变化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平原地区居民去高海拔地区旅行都会有高原反应,因人个体差异不同而高原反应有轻重之分,有的甚至危及生命。但以往有关平原地区孕妇去高原旅行对其母胎健康影响的程度研究较少,而以研究高原久居人群的疾病防治为主。而这些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有她们的独特性,已经获得了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在其孕前和在整个孕期已经完成了对慢性缺氧的生理性习服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继红 《四川医学》2009,30(10):1643-1645
目的通过本研究,为我军年度低氧环境非习服急进高原士兵,预防高原应激综合征的发生,诊断、急救、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非战斗减员,提高部队战斗力。方法通过对低氧高海拔环境非习服急进高原前后新兵的血液粘度(HV)、红细胞聚集指数(RAl)、红细胞变形指数(RDl),以及过氧化脂质(LPO),总唾液酸(TSA)进行动态监测,了解各项指标在低氧环境非习服时变化的特征。结果实验证明低氧环境非习服可导致TSA,LPO水平大幅度上升,血液及组成成分流变性在短期内发生明显变化,微循环同时出现异常,所测各项指标在急进低氧环境前后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氧环境非习服状态下,TSA、LPO水平以及微循环和HV、RAI、RDI指标在短期内同时出现异常改变,是引起高原应激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高原应激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