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重视和提高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以提高病原学检验的准确性。方法:根据临床的不同样本和检验目的,参照医学微生物检验规范制定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规范,建立健全标本验收制度和质量反馈制度。对2009年全院临床各科送检的所有细菌检验样本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年1~12月共接收各类细菌检验标本4 008例,标本质量优良、合格共计3 728例,总体合格率为93.0%;其中,创伤组织、脓肿标本合格率最高,为98.5%;痰液标本的合格率最低,为86.3%。各类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无菌操作、标本采集量、是否及时送检、标本取样位置准确性、标本容器使用、特殊标本的处置问题等方面。结论:严格遵守标本留取的操作规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保证临床细菌室的工作质量至关重要,应予高度重视,才能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5月间我院接收的4500例各类细菌检验标本作为正常组标本,并将2012年6月-2013年5月间我单位制定标本采集、运送、处理及质量反馈规章制度之后,所接收的4500份各类检验标本作为控制组标本。对2组标本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标本中,不合格标本302例,总体合格率为93.29%;而控制组标本中,不合格标本74例,总体合格率为98.36%,2组标本总体合格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效、合理地对标本采集、运送、保存以及处理等工作流程加以强化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基层医院细菌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探讨提高细菌检验标本质量的方法,以提高病原学检验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各科临床患者,参照医学微生物学检验规范制定采集检验检验标本,共收集到13264个样本,对所有样本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集的13264个细菌检验标本中,12432例标本质量优良、合格,总合格率达92.87%,其中创伤组织、脓肿标本的合格率最高,可达98.02%,其他其次为血液标本、生殖道分泌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痰液标本的合格率最低,合格率为85.02%,明显低于其他标本,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菌操作、标本取样操作选位的准确性、标本的采集量、标本容器的使用、标本的处理和是否及时送检是各类细菌培养标本采集、运送和处理过程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严格要求各类细菌培养标本采集、运送和处理过程中无菌操作、标本取样操作选位的准确性、标本的采集量、标本容器的使用、标本的处理对提高细菌检验标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细菌检验中标本采集对其质量的影响,探讨如何提高标本质量。方法随机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我院各科室送往检测的各类细菌标本4800例,此为实验组,其均为根据医学微生物标准采取规范标本采集,并进行检验。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采用传统标本采集的各类细菌标本,随机选取4800例,此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细菌标本的质量,统计比较不合格样品,并分析原因。结果实验组中所接收检验的细菌标本的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合格率达到了95.06%,远多于对照组的90.15%;其中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及创伤和脓肿标本的合格率均已超过95%。结论严格控制并且遵守细菌标本采集前的注意事项,采用正确方法、科学采集细菌标本,能够从根源上保证细菌标本的质量,从而提高细菌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痰培养标本采集处理方法改进对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共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自然咳痰方法采集标本,观察组采用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处理方法,对比2组标本合格率、痰培养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集标本质量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检出阳性率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培养标本采集处理方法的改进能够提高细菌学检验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指标,建立质量规范体系,观察质量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本单位和某单位的82例患者作为样本,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检验标本,观察组将质量指标纳入到质量规范体系当中,加强对标本检验质量的控制。结果观察组标本保存质量不合格率为2.44%;对照组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2.44%、标本保存不合格率为7.32%、溶血率为2.4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标本采集、保存、运输质量的控制,将上述质量指标纳入到质量规范体系中,提高临床检验前阶段的标本质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韦淑龙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1226-1227
目的: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2010年11-12月期间,我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到临床各科室观察采集微生物标本的情况。结果:发现各科室在容器选择、采集时机、方法和运送过程等多个环节存在着缺陷。结论:亟需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微生物学标本采集、运送规范的知识及操作培训,强化环节管理,以提高标本采集合格率,确保标本送检质量,为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选择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强化质控措施实施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和实施前(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行凝血检验的健康体检者各41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待检查者的标本采集、处理过程记录,比较两组标本不合格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凝血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质控措施可有效提升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规范性,降低不合格标本风险,有助于保障凝血检验准确性和有效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黄艳冰 《当代医学》2011,17(36):52-53
目的探讨医院检验标本在采集与处理过程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对120例患者进行标本采集与处理,基本环节包括:填写检验申请单、患者状态的选择、选择适宜的采样时间、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及实验室检验等,操作过程中按原则和标准严格执行,并对影响其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在具体规范和原则下正确采集到标本,并送实验室检验。结论严格执行医院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原则,是减少各个环节中标本污染、提高检验标本质量和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重症监护室采集的微生物标本2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普通病房采集的微生物标本2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标本进行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及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比两组微生物标本检验致病菌检出情况,以及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标本致病菌检出率为96.82%,高于对照组标本7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个菌种耐药性方面,肠球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啉耐药性较高;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他啶、青霉素G、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结论:进行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能够在治疗当中更有针对性,提升治疗效果,同时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26例行细菌临床检验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11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标本采集法采集血样,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血标本采集法采集血样,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检测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113例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6例,分离阳性率23.01%,对照组共检出病原菌14例,分离阳性率12.39%,组间比较(χ~2=4.374,P=0.036)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共检出污染菌8例,污染率7.08%,对照组检出污染菌22例,污染率19.47%,组间数据对比(χ~2=7.533,P=0.006),差异明显(P0.05)。结论血标本采集法与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密切相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采集程序和注意事项进行规范化采样,确保检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比较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14日至2014年1月14日收治的3200例临床微生物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同时选择2014年2月15日至2016年2月15日收治的2800例临床微生物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对两组时间段的微生物标本阳性率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时间段的微生物标本阳性率26.8%(痰标本阳性率18.2%、尿标本阳性率41.7%、血标本阳性率10.0%、其他标本阳性率45.6%)高于对照组数据19.5%(痰标本阳性率14.2%、尿标本阳性率35.0%、血标本阳性率6.3%、其他标本阳性率38.4%),P0.05,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微生物标本检验可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可以通过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的质量控制及实验室操作技术的提高来提高微生物标本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孙红霞 《河北医学》1999,5(5):84-85
细菌学检验实验室前质量管理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标本采取时间、采集方法及标本的运送。痰细菌培养的检出率与痰标本的收集方法密切相关。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痰标本采集容器,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采集痰标本,做细菌检验,进行细菌检出率比较,发现新的采集标本容器具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进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患者共8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尿液标本采集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400例患者,对照组40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实施具体检验,观察组患者采用化学分析仪实施具体检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尿液采集标本,对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白细胞、蛋白质、红细胞等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组间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研究意义,之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尿液采集过程了解到,采集操作手法、运送及保管等检验过程是影响尿检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为临床患者进行尿常规检验时,患者的准备工作、尿液标本的采集情况及检验操作的操作手法、运送和保管都会对尿常规检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提醒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加强重视,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张伟 《大家健康》2016,(3):175-176
目的:对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进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患者共8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尿液标本采集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400例患者,对照组40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实施具体检验,观察组患者采用化学分析仪实施具体检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尿液采集标本,对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白细胞、蛋白质、红细胞等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组间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研究意义,之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尿液采集过程了解到,采集操作手法、运送及保管等检验过程是影响尿检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为临床患者进行尿常规检验时,患者的准备工作、尿液标本的采集情况及检验操作的操作手法、运送和保管都会对尿常规检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提醒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加强重视,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建立血站血液检验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对提高无偿献血者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佳木斯市中心血站采集的1428份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佳木斯市中心血站采集的1572份血液样本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建立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体系。根据我国有关临床医学标本细菌的质量检验规定,比较两组血液标本的不合格情况及异常情况。结果:对照组:61份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4.27%(61/1428);研究组:3份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0.19%(3/1572),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合格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测结果异常率0.19%(3/1572),低于对照组的4.27%(61/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通过建立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了血液标本的质量并完善了检验科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提高血液检验质量,减少不合格和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7.
张国英  夏学红 《重庆医学》2013,42(9):1061-1062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确保标本送检质量的提高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该院门诊送检的痰液、中段尿、咽拭子、粪便、血液、分泌物、脓液、胸腹腔积液等标本4 605例标本不合格原因。结果不合格标本数为232例(5.03%),其中,粪便标本的不合格率最高,占10.59%,其次是痰液标本,占7.45%。主要原因为标本采集不符合规范,占59.05%,运送不及时占17.24%,未使用无菌容器占3.45%。结论应加强医护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规范的培训,以提高标本的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液标本送检时间的不同对临床尿检准确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泌尿外科收治并行尿液检验的患者3289例,根据尿液标本获取方式的不同,分为规范组和自取组,观察两组患者尿液标本污染情况及误诊率比较。结果规范组2031例标本,检验结果1954例符合临床诊断,77例不符合临床诊断,误诊率3.79%;其中屎检细菌阳性46例,尿隐血阳性11例,尿蛋白阳性20例,自取组1158例标本,检验结果 896例符合临床诊断,262例不符合临床诊断,误诊率22.63%;其中尿检细菌阳性213例,尿隐血阳性14例,尿蛋白阳性35例。自取组误诊率明显高于规范组(P0.01),自取组各检验项目假阳性率高于规范组(P0.05)。结论医护人员规范化尿液检验的尿液标本污染较少,尿检误差率低;临床工作中应由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采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观察与探讨临床检验中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接受尿常规检查者4000例作为观察对象,研究4000份尿液标本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 4000份尿液标本中,出现误差81例,标本误差率2.03%。对81份误差标本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其中54份(66.67%)尿液标本因检验过程导致误差、19份(23.46%)因标本采集过程中出现误差、7份(8.64%)尿液标本因标本运送差错、1份(1.23%)尿液标本因申请单出现差错所致。结论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因素较复杂,包括:标本检验、标本运送、标本采集、检验申请资料填写等;对此,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促使检验流程的规范化,避免对尿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进而提高尿液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着重分析和探究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策略。方法有针对性的选取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这个时间段在我们医院本科室进行检验的200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针对实验标本按照随机的方法分成两个组别,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各有100例,对照组是未实施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检验标本,观察组是实施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检验标本。结果对照组样本的检验误差率为13.12%,而观察组的检验误差率为4.07%。其微生物检验结果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人员、操作流程、标本自身、微生物检验工具是否消毒合格等相关方面的因素。结论对于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操作流程、进一步规范标本送检流程等相关方面,可提升微生物检验结果的精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