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6年1月-12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状况进行目标性监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监测1 076名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2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90%,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手术持续时间3 h以上、术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及2级、4级ASA评分。结论 应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2.
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通常占住院患者感染的14%-16%.位居医院感染的第3位。一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不但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增加痛苦,而且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旨在依据监测数据,为有效预防切口感染提供科学依据,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对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效果,为降低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率,在围手术期制定感染控制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比较我院2009年3月~2010年2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对照组)与2010年3月~2011年2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监测组)行开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监测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药资源浪费,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情况,为降低感染率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照组)和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组),分别对本医院2009年和2010年所有住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回顾性调查表明,2009年住院手术患者共881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69例,平均感染率为7.83%。2010年实施手术患者共93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3例,平均感染率为3.55%。2009年与2010年度手术患者中I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6.06%和1.16%。结论该医院2010年度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低于2009年度,以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降低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文梅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468-1469
随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基层医院的医院感染监测正从综合性监测向目标性监测转变,而目标性监测也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必然趋势。2007年7月-2008年6月,我们开展了外科手术的目标性监测,现将目标性监测与综合性监测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前瞻性监测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部位感染是术后患者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和手术并发症,居医院感染的第3位,占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14%~16%。手术部位感染不但延长了患者住院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患者的身体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研究通过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建立切口感染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式了解2009-2010年某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某医院2011年度骨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进行了调查。结果该医院2009年进行骨科手术1 645例,发生切口感染42例,感染率为2.6%;2010年进行骨科手术1 628例,发生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1.8%。2011年开展骨科手术1 596例,发生切口感染15例,感染率为0.9%。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实施全过程管理,使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胆囊切除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分析感染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对该医院实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10年度233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部位感染20例,感染率为8.6%。2011年度260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部位感染9例,感染率为3.5%。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提出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b>研究医院外科骨关节手术部位感染情况,以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方法 <\b>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某综合医院外科住院实施骨关节手术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 <\b>该医院连续监测骨关节手术患者621 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为0.64%。Ⅰ类切口感染率0.66%,关节置换(深部组织)手术切口感染率1.16%。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06%,Ⅰ类切口预防性用药率57.62%。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结论 <\b>该医院骨关节手术切口感染率较低,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手术切口感染防控应实施手术全程质量管理,对危险指数高的手术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综合监护病房住院患者进行监测,掌握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各种影响因素,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其医院感染率.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12月入住≥2 d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同时对3种置入性导管相关感染进行分析.结果:1 01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5.1%,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其中行深静脉置管234例,发生血液感染6例(2.56%);留置导尿管651例,发生泌尿道感染13例(2.00%);建立人工气道133例,发生呼吸道感染33例(24.8%).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作为重点监测部门;其收治的患者基础疾病严重、侵入性操作多、大量使用抗生素、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均是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加强相关物品的消毒灭菌与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对置入性导管的患者进行监控,是预防控制综合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余桂英 《华西医学》2012,(9):1289-1292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过低的原因,掌握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减少医院感染漏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方法选择开展较多、手术部位一旦发生感染对患者安全威胁性较大的手术:包括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结肠、直肠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手术,乳房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全髋关节置换术,食道贲门手术,腰椎间盘摘除术,监测时间为2011年1月1日-6月30日及2012年1月1日-6月30日,共监测1 180例手术,对手术部位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1年半年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率1.99%,调整感染率4.74%;比国内报道低6~9倍;通过分析原因,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再培训、加强病原微生物送检等,2012年半年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率4.68%,调整感染率32.12%;与201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841,P=0.000)。结论手术部位感染率偏低的原因是医生漏报所致;采取整改措施后,提高了手术部位感染的识别能力,减少了漏报,对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动态观察留置经皮骨穿针患者术后针道感染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采用经皮骨穿针治疗的患者100例,收集其术后针道感染发生的时间、感染分级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经皮骨穿针的针道感染发生率是34.0%,感染病例中82.4%的患者为轻度感染,17.6%为重度感染;术后1~2周是针道感染的高发时间。针道松动、开放损伤、外固定是经皮骨穿针针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随着经皮骨穿针留置时间的延长,针道感染的风险逐渐增加(P<0.05)。结论保留经皮骨穿针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持经皮骨穿针的稳定性和针道周围清洁、干燥。尤其是对于开放损伤及外固定的患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骨科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为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0-12月在某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的切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目标性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7252例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23例,切口感染率为3.08%,感染247例次,感染例次率为3.41%。共检出病原菌24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66株,占67.21%;革兰阳性球菌79株,占31.98%;真菌2株,占0.81%。检出的首位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8株占27.53%,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63株占25.51%,第3位是鲍曼不动杆菌,32株占12.96%。年龄<16岁或>60岁、急诊手术、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2 h、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含量<110 g/L、术前存在其他感染、围手术期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骨科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重视并针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持续工作改进,以控制和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普外科手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慧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16-17,73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普外科住院的937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杲937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中有31例患者发生SSI,感染率为3.31%。通过对比发现,手术时间过长、污染类手术、患者内在因素以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是普外科手术引起SSI的易感因素。结论加强手术室感控管理、缩短手术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抵抗力等能有效预防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After an increase i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s was discovered at a health care facility in Arizona,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convened to investigate the underlying problem and work toward eliminat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The team investig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held inservice sessions to reinforce sterile technique, and made important changes to the facility culture in efforts to eliminat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The team's efforts were put into practice on October 30, 2008, and only on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as identified in the following seven months.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 potential that forced-air warming systems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SSIs) by acting as a vector or causing unwanted airflow disturbances is a concern to health care providers. To investigate this potential, we examined the literature to determine whether forced-air warming devices increase the risk of SS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vascular, or orthopedic surgical procedures. We examined 192 evidence sources, 15 of which met our inclusion criteria. Most sources we found indirectly addressed the issue of forced-air warming and only three studies followed patients who were warmed intraoperatively with forced-air warming device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was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SIs. All of the sources we examined contained methodological concerns, and the evidence did not conclusively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forced-air warming systems increases the risk of SSIs. Given the efficacy of these devices in preventing 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practitioners should continue to use and clean forced-air warming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r’s instructions until well-conducted, large-scale trials can further examine the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