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明芳用内眼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介绍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王明芳教授用内眼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经验。主要依据眼底所见将本病概括为脾虚湿困、痰瘀互结及肝肾两虚三个基本证型。分别以三仁汤加减、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及驻景丸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2.
陈宝贵临证50余载,尤善运用升阳药治疗多种脾胃病。葛根取其升清降浊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等;柴胡取其辛散解郁用于治疗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肝胆失常之胃痛、胁痛、泄泻、胆囊炎、胆结石等;升麻取其升阳举陷用于治疗脾虚气陷之胃下垂、脱肛等;防风取其散风胜湿用于治疗肝郁脾虚之痛泻。配伍应用经验丰富,加减变化灵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老年脾虚患者肠道菌群16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健康老年男性和脾虚证老年男性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研究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分别建立老年男性健康和脾虚证患者(脾肾阳虚、脾气虚、脾肾阳虚兼脾气虚)粪便肠道菌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并进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老年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基因指纹特征。结果:脾肾阳虚、脾气虚和脾肾阳虚兼脾气虚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明显特征,并与临床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同一证型不同病症、临床表征和病程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不同。结论:粪便肠道菌群16SrDNADGGE图谱分析方法适用于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研究,是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其组方精炼,配伍得当,初时为治疗妇科疾病所设,可治疗肝脾不调之肝郁脾虚湿盛、水湿内停之证。该方还可用于治疗肝脾不调相关的各种内科疾病,临床中凡属于肝郁血虚、脾虚湿盛、痰瘀内停等证均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通过病案举隅,介绍笔者对此方的临床运用经验和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机特点在于本虚标实,肝脾肾等脏腑精气虚衰是病起之因,痰浊瘀血等实邪形成是虚证衍变的结局和加重疾病进展的诱因。回顾分析中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相关文献,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进行综述。认为该病可分为脾虚湿蕴型、肝肾亏虚型、瘀血阻滞型及气阴两虚型。临床多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健脾化湿、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中药或中成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证候。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脾虚则主要表现为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由于脾虚的存在,正气之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容易发生人体各个系统各种各样的疾病。不仅如此,脾虚还会产生食积,痰饮之类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积聚过多,又会阻碍人体气机,进而影响他脏他腑的功能,促其新病的发生和旧病的复发甚至恶化。因此,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丛生”之说是有临床现实意义的。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虚是发生疾病之关键,故对脾虚证的病机演化规律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肝郁脾虚证是多种疾病的关键证候;虚气留滞是多种病证的动态化规律;分析肝郁脾虚证中肝郁与脾虚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肝郁是引起疾病的始动因素,脾虚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形成虚气留滞动态变化。肝郁脾虚证进一步发展演变,则伤及元气,形成元气亏虚,气血阴阳受损;虚则加重留滞,形成痰湿、瘀血、火热和浊毒等壅聚,虚滞裹挟,疾病缠绵难愈。对肝郁脾虚证的治疗,疏肝尤应重视补脾;针对虚气留滞,特别应先培补元气。因此,充分理解肝郁脾虚证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是防治多种慢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成年代谢综合征(M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MS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及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41例MS患者统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人体测量学资料及相关理化检查,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合参,确定证型。结果 541例MS患者,脾虚痰湿证37.15%,气阴两虚证19.22%,瘀血阻滞证9.80%,痰火上冲证8.13%,心肝火旺证6.65%,阴虚火旺证6.47%,肝肾阴虚证3.14%,阴阳两虚证2.96%,痰瘀互结证2.59%,其他证型3.88%。20~40岁心肝火旺证最多,41~65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最多,66岁及以上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最多。当24≤体质量指数(BMI)28时,以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当28≤BMI35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当BMI逐渐增大时,脾虚痰湿证、瘀血阻滞证患者比例逐渐增加,而气阴两虚证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无既往史者以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2型糖尿病时,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以脾虚痰湿证、痰火上冲证、心肝火旺证为主。当MS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四川地区成年MS住院患者,总体以脾虚痰湿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证型呈心肝火旺证→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痰火上冲证→阴阳两虚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风药在脾胃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即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然而,风药多具辛味,其性属阳,善行气、发散,故能协助气机升降,疏通气机郁滞因此,风药也常用于气机失调所致的内伤杂病.笔者将风药在脾病中的应用略述如下1升阳除湿脾虚气弱,内外湿盛诸病,可用“风药胜湿法”如风药香薷能发越阳气,通利水湿,单用或与白术配伍,即薷术九,对脾虚水肿患者能散水和脾风药桂技能温化水湿,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行,水湿内停而致之痰饮证,常与茯苓、白术配伍,即苓桂术甘汤,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风药葛根有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而奏止泄泻之效.湿…  相似文献   

10.
笔者思考是否见脾虚之证,如脾虚夹水饮、脾虚夹气逆、脾虚夹气滞都可应用白术以达补气健脾之效呢?结合张仲景治疗水饮、逆气上冲、腹胀中加减应用白术之法,总结出白术临床运用特点,以便更为准确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观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药疗效。方法 31例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辨证分为脾虚气弱和肝肾不足两型,分别用健脾益气六君子汤加减和补益肝肾归芍地黄汤加减。结果 痊愈9例(29%),显效19例(61%),有效3例(10%)。结论 中医药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独到之处,近期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12.
彭德祺 《四川中医》2007,25(11):124-125
自拟消食汤为辛温微甘苦之品组成。具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除胀宽中的功能。临床用于治疗肝胃不和胁痛、肝郁脾虚胃脘痛、肝郁脾虚宿食证等,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管荣朝 《光明中医》2011,26(12):2537-2538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桓的《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等八味药物组成,功能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疗脾虚气陷和气虚发热的常用方剂。笔者用之于久治不愈之证,屡获效验,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调中益气汤治疗各科疾病验案3则。调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治疗脾虚湿滞证的效验方,笔者临证裁疏此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本方由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当归,加苍术、木香化裁而来,以黄芪、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治脾虚之本;以柴胡、升麻升发清阳;辅以苍术、陈皮、木香和中祛湿。文中"耳鸣耳聋"一案,证属脾虚湿滞、气闭湿阻、湿蒙清窍;"赤带"一案,证属脾虚气陷、阴火下乘;"咳嗽"一案,证属脾虚为主、兼有土不生金;均采用调中益气汤治疗,充分证实"异病同治"之理,只有把握疾病证机,辨证施治,才能获得奇效。  相似文献   

15.
赤石脂禹余粮汤出自《伤寒论》,善治久泻不止、滑脱不禁,具有温涩固脱止泻之功效,全方重在治滑脱下利。放射性肠炎是指盆腔或腹部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导致肠壁缺血,黏膜糜烂、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和肠粘连等。中医学认为:放射性肠炎属下元不固,病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取赤石脂之温和禹余粮之质,两者相须为用,善于温里涩肠、固脱止泻。《伤寒贯珠集》曰:"赤石脂禹余粮之固下也。"《素间·真要大论篇》曰:"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临证时谨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精髓,配伍痛泻要方用于脾虚肝郁证,配伍参苓白术散用于脾虚湿盛证,配伍补中益气汤用于中气下陷证,配伍四神丸用于中虚脏寒证,配伍乌梅丸用于寒热错杂证,配伍白头翁汤用于湿热下注证,随症加减,灵活运用,验效颇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功能性便秘脾虚气弱型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治疗功能性便秘43例。结果:治愈12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93.02%。结论: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脾虚气弱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从胃脘痛概念及历史渊源、病因病机、分证论治、随证加减、现代药理研究、个人经验等方面,总结阐述吴文尧教授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辨治脾虚气滞型胃脘痛的心得体会。香砂六君子汤常用于治疗痞满之虚痞证,吴教授根据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巧妙运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气滞型胃脘痛,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型的规律。方法:选取19例恶性肿瘤伴有黄疸症状的患者,调查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分型、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胆红素、预后情况等。并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证素特点。结果:19例患者辨证分为7种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证""湿热困脾证,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血瘀内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血瘀内结证"及"肝郁脾虚,湿热困脾证"。肿瘤患者证型中肝郁脾虚证型高于其他证型。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气虚,气滞是肿瘤患者合并黄疸之主要病性证素。患者病性分布为虚实夹杂。结论:肿瘤合并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肝郁脾虚证;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气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常见肝胆脾胃系统疾病验案四则。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主治脾虚阴火内盛之证,笔者临证化裁用此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本方列为《脾胃论》诸方之首,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代表性方剂之一,以柴胡升胆气,利疏泄,促进脾胃运化及升降;以升麻、羌活风药助升发脾胃之气,复运化,利枢机,治脾阳下陷;以黄芪、人参、苍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借风药之力上行,脾旺则清阳不陷、阴火不生;黄芩、黄连、石膏清热燥湿泻阴火。文中“头痛”一案,证属脾虚肝郁、阴火上乘;“口疮”一案,证属脾虚阴火、热陷阳明;“胃痛”一案,证属脾虚阴火、湿热相搏;“泄泻”一案,证属脾虚湿盛、阴火内蕴;均采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充分抓住“阴火”病机,审证求因,有所侧重使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通过变化药物剂量和随证加减,灵活审慎,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体系的研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宓余强  陆小左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99-1501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多采用脏腑辨证的方法,但存在临床辨证证型多、证型不规范等问题。吕文良等查阅了部分1984年至2001年间公开发表的涉及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论文及书籍,总结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如:脾虚气弱证、脾肾两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脾不调证等多达71种。黄贤樟认为,乙型肝炎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乙肝患者中68%属于以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