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间隔缺损残余漏的防治与转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72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28例(3.8%)残余漏的发生原因和转归,提出正确的防治方案。分析认为造成残余漏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技术问题。对残余缺损<0.5cm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0.5cm有症状者,应及时再手术。本组二次手术修补3例,自行闭合4例,缩小17例,无变化1例,变大1例,死亡2例。作者提出,提高修补技术和掌握适当再手术时机是残余漏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残余漏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26(7.01%)倒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374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出现26例残余漏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认为造成残余漏除技术原因外,还与修补的方法有关,随访21年至今,Echo示自行闭合4例,缩小6例,二次手术修补VSD 1例,无死亡。结论 提高修补技术及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法,是避免残余漏的发生及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胸穿刺封堵术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本研究评估其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间华西医院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年龄小于10岁的患者39例,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5.9±3.2)岁。经胸封堵采用偏心封堵器,并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完成。观察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患者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如主动脉瓣反流)、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33例成功行经胸穿刺封堵术,中转开胸6例。术后住ICU时间(2.2±0.8)d,住院时间(4.8±1.8)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残余分流,轻度以下主动脉瓣反流。随访时间(7±2)个月,随访中未发现明显心律失常或中度以上瓣膜反流。结论对于部分解剖形态合适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经胸穿刺封堵术安全有效、创伤小,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经心室穿刺封堵婴幼儿非肌部室间隔缺损39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经心室穿刺封堵婴幼儿非肌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治疗39例非肌部VSD病儿,男16例,女23例.年龄12~36个月,平均(14.5±7.8)个月;体重8.5~18.0 kg,平均(12.4±2.3)kg.其中膜周部VSD 34例、干下型3例、嵴内型2例.缺损直径3.0~11.0mm,平均(6.1±2.0)mm.均接受非体外循环下经右心室穿刺封堵VSD治疗.结果 全组均无需输血.37例封堵成功,2例因发生中度主动脉瓣反流改行直视手术.置入封堵器直径4~12 mm,平均(8.2±2.0)mm.术后膜周部VSD者中三尖瓣反流程度减轻3例,新出现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8例;6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术后住院3~5 d,平均(3.4±0.4)d.结论 经心室穿刺行VSD封堵术对婴幼儿非肌部VSD而言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1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后常发生残余漏。 1 982年1月至 2 0 0 0年 1月我们共为 1 6例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者再次手术 ,现就VSD残余漏的预防和处理讨论如下。临床资料  1 6例中男 1 1例 ,女 5例。年龄 3~ 2 5岁。均为先天性膜周部VSD ,其中 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首次手术修补缺损经右室径路 9例 ,右房径路 5例 ,右房加右室 1例 ,升主动脉根部横切口 1例。直接缝合修补 4例 (缺损直径 <1 0cm) ;补片修补者 1 2例 (缺损直径 >1 0cm) ,其中后下缘间断而肌肉缘连续缝合者 9例 ,全部间断缝合者 3例。1例停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1岁,间断胸痛1个月余。超声心动图:左心稍增大,室间隔膜周部见一缺损,左心室面缺损直径约12mm,右心室面与三尖瓣隔瓣结构粘连,形成假性膜部瘤,深约8mm,顶部见7 mm缺损,探及左向右分流,分流峰速6.2 m/s,压差155mmHg。CAG示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行室间隔缺损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引导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8例VS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8例;年龄2.6~13.0岁;体重10~35 kg。其中膜部VSD 30例,干下型VSD 6例,肌部VSD 2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口插入食管超声探头,手术开始前重新评估VSD是否符合封堵治疗,如符合,根据VSD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于手术开始后,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位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及并发症。 结果 38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置入封堵器直径4~10 mm,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术后4~7 d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封堵器位置正常、牢固,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随访31例,随访时间10~24个月,未出现新的瓣膜和主动脉瓣反流,无溶血和血栓形成,无封堵器位置移动现象,未发现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口隐蔽,基本不影响美观。 结论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安全、有效,无需体外循环、创伤小,无需X线辅助,住院时间短,使该手术成为更简便、可行、成功率更高的封堵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殊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经胸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2010年2~11月,应用外科经胸封堵治疗6例特殊VSD,包括2例不接受锯胸骨和X线辐射的先天性VSD(A组),3例内科介入封堵失败的先天性VSD(B组),1例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形成的后天性VSD(C组)。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不锯胸骨(A组)或锯部分胸骨(B组)或正中大切口(C组)行外科经胸封堵术。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道超声实时引导下,用输送鞘将封堵伞送入封堵VSD。术后密切随访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结果 6例全部封堵成功,无死亡。5例采用对称封堵伞,1例因VSD上缘距主动脉瓣较近采用非对称的偏心封堵伞。4例术后即刻和3个月及9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分流和其他异常;1例术后即刻复查有3 mm分流,1例术后即刻复查有5 mm分流、3个月复查仍有3 mm分流,仍在随访中。无新发的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反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左或右室流出道狭窄,无溶血或血栓形成,无封堵伞移位。结论外科经胸封堵VSD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一些特殊的VSD病例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163例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96例)采用经胸微创封堵术,对照组(67例)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规范操作和把握好中转开胸手术的时机。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原因,提出防治方法。方法:总结了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8例,其中单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12例,法乐氏四联症术后残余漏6例,均行二次心脏手术治疗。结果:二次心脏手术后,单纯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2例,治愈10例,死亡2例。法乐氏四联症术后残余漏6例,治愈4例,死亡2例。结论:手术技术不当、遗漏室间隔缺损是造成残余漏的主要原因。提高修补技术,术中探查室间隔缺损,掌握适当再手  相似文献   

11.
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室缺)的经验。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2月,行21例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术。男15例,女6例。3例年龄分别为4、7和15岁;余18例平均手术年龄8个月(2~11个月),平均体重5.8 kg(4~8 kg)。19例伴心内外畸形,包括膜周室缺、肌部流入道室缺、肺动脉瓣下室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缩窄、三尖瓣反流、冠状动脉畸形和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解剖纠治方法: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浅低温体外循环(肛温32~34℃),阻断主动脉,右心房切口,经由房间隔径路探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经缺损右室面过导引钢丝及鞘管,导入封堵器行肌部室缺封堵器封堵。伴心内畸形者,行同期纠治。结果手术无死亡,食道彩超无影响心功能的明显残余分流。1例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3天延迟关胸。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2例术后心尖部小缺损开放,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0.64±0.04,左心室缩短率35%±4%,心功能正常。结论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可避免传统手术纠治需心室切口、心室内肌束切开和残余分流率高、对心功能影响大的缺点;且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伴发畸形,手术简便、安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可获得较佳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17例VSD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膜部VSD 16例,肌部VSD 1例;合并室间隔瘤1例;2例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1mm,其余均在1mm以上;VSD直径2.3~10 mm(5.05±2.03 mm).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向左分流.膜部VSD封堵使用Amplatzer膜部室间隔封堵器和国产室间隔封堵器,肌部VSD使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 结果 17例VSD造影测量值为2.3~10.5mm(5.75±2.10 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4~12 mm(7.12±1.67 mm).17例患者均成功行VSD封堵术,封堵后10分钟造影无残余分流.1例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无症状;2例术后3~4天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全部患者均随访1~12个月,无其它并发症和残余分流发生. 结论经导管治疗V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的中期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可行性进行随访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华西医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31例,中位年龄3(1.8,5.9)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经食管超声引导下行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观察术后1...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 (室缺 )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残余漏的易发部位。方法  1979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对 37例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患者行手术治疗 ,单纯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 19例、法洛四联症术后室间隔残余漏 17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室间隔残余漏 1例 ,占同期心脏手术的 0 2 1% (37/ 180 0 0 )。其中男 2 6例、女 11例 ,年龄 3个月~ 5 3岁 ,平均 (16± 12 )岁。全组以室缺术后再度出现心脏杂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手术用补片修补残余漏 2 6例 ,直接缝合残余漏 11例。结果 手术死亡 2例 ,病死率 5 % (2 / 37) ;手术成功 35例 ,术后随访 3个月~ 15年 ,疗效满意。结论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多见于三尖瓣隔瓣根部 ,其次为第二和第一转移针处 ;室间隔缺损残余漏二次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房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后并发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收治3例房、室间隔缺损经介入治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人,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VSD)中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的的应用价值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TTE确诊为VSD,并经筛查符合封堵的122例患者,122例VSD患儿实施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术前通过TTE多切面评估VSD大小、位置、类型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情况,选择VSD封堵器型号的-般标准为(缺损测量最大径2mm);术中通过MTEE再次复核评估,确定封堵器型号,并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同时评判封堵效果;术后经TTE对封堵成功患儿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122例VSD患儿中116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5.1%。不同类型VSD封堵的成功率有差别,干下型成功率最低。部分患儿术后1周、1月、3月、6月、1年内定期随访,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轻量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 TIE在经导管介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中的病例筛查、指导封堵器选择、术中封堵引导和监测,对封堵前、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形态、结构和心功能的变化评价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比较再次外科手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术后残余瘘的疗效。方法25例VSD患者经外科修补术后出现残余瘘。将其随机分为再次手术组(10例)与介入治疗组(15例)。对再次手术组患者在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修补残余瘘;对介入治疗组行介入封堵术。结果再次手术组中9例治愈,1例术后出现残余瘘;介入治疗组中14例治愈,1例因缺损过大未封堵成功,改行外科手术。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介入治疗组住院天数、费用均少于再次外科手术组(均P〈0.01)。结论治疗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分析,条件适当时首选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皮股动脉封堵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24例先天性V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8例,中位年龄12 (3~42)岁,体重32(12~ 91)kg,VSD直径4(3...  相似文献   

20.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手术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观察中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新型输送系统封堵技术连续对136例膜部VSD患者施行修补,年龄3个月~15岁,平均年龄1.8岁;体重4.0~26.0 kg,平均体重12.7 kg;VSD直径3~12mm,平均5.1 mm。患者经胸部微创小切口(胸骨下端3~4 cm纵行小切口或胸骨左缘第3肋间2~3 cm横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引导下,建立VSD输送轨道,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封堵VSD。术后密切随访病情变化,按期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 136例患者中131例(96.3%)封堵成功,手术时间少于90 min,安置封堵器时间5~42 min(16.3±5.7 min)。89例(67.9%)采用对称封堵器,42例(32.1%)采用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用TEE监测,3例存在轻微残余分流,4例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但所有术前有三尖瓣反流患者未见反流加重,主动脉瓣未受影响,无左、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1例患者术后第4 d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但经内科处理3 d内恢复正常心律。5例(3.7%)术中改为常规体外循环手术。介入封堵成功的1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18.3±6.6个月)。随访期间3例原有轻微VSD残余分流者分流全部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无血栓和溶血,无封堵器位置移动现象,未发现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口隐蔽,基本不影响美观。结论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适用于大多数膜部限制性VSD患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结果尚需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