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思维导图在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20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按照采用思维导图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2013年6月-2014年12月的104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6月的9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围术期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医院新式的思维导图干预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生活质量,抽查围术期医护人员操作规范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患者感染处进行血样培养,统计患者感染病原菌数量,观察患者治疗依从度,术后随访六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及患者术后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KSS及围术期医护人员操作规范程度评分,分别为(81.24±12.08)分及(96.22±6.74)分,均优于对照组(71.59±11.27)分及(85.98±8.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样培养结果显示,患者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83.66%,满意率为75.96%;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88.66%,满意率为9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12例占11.54%,发生并发症7例占6.73%,观察组术后复发6例占6.19%,发生并发症4例占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维导图在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高于仅使用常规干预方式,有利于减少治疗过程的不良事件,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期翻修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效果,以减少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71例膝关节置换术感染后行一期翻修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9例行单侧髁膝关节置换;B组:4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C组:22例行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和全身抗菌药物治疗,术后随访两年,分析患者膝关节的KSS评分和OKS评分。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无再感染,C组患者4例出现再次感染,感染率为18.2%;术后6个月,3组KSS评分、功能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的功能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功能评分最高、Oxford评分最低(P<0.05);术后两年3组功能评分、KSS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期翻修手术能有效控制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骨科接受了TKA术后感染二期翻修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30膝)患者取出假体,彻底清创,用抗生素骨水泥的功能性假体植入,间隔期膝关节正常活动,待12周感染控制后再行膝关节翻修手术;记录和比较治疗前、间隔期、二期翻修术后的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膝关节评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KSS膝关节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值。结果 30例患者均治愈,间隔期末次随访患膝平均屈曲90°,平均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81.1±6.7)分,翻修术后患膝平均屈曲95°,KSS(86.3±7.4)分,平均随访时间为37.6个月(31~71)个月,无感染复发。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功能性假体治疗TKA术后感染,临床效果好,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集束干预策略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1 1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1 36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集束化干预策略并将其运用于患者的护理中,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1 362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1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10%,检出病原菌17株,对照组1 138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2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28%,检出病原菌34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住院天数分别为(83.4±5.7)分、(14.8±3.6)d,均优于对照组的(81.9±6.8)分、(15.7±4.1)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的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能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侵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应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7月进行Ⅱ期翻修手术治疗的2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并将同期采用Ⅰ期翻修手术进行治疗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再次感染发生率和治疗前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及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再次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18.15±2.07)mm/h及(3.17±0.83)mg/L,均低于对照组,而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Ⅱ期翻修手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Ⅰ期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收治的41例(43膝)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18~49个月,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股胫角、膝关节KSS评分以及功能评分。结果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为(86.8±3.1)分,高于术前(48.6±7.1)分;术后KSS功能评分为(85.3±4.3)分,高于术前(42.6±7.5)分;术后股胫角为(8.3±6.42)°,低于术前(26.4±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未发现膝关节不稳、僵硬、感染和髌骨脱位以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严重膝内翻畸形的一种有效办法,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效纠正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个体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2月-2018年4月人工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50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感染组,同期同术式但术后未感染50例患者为未感染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找出感染可能影响因素。观察个体化治疗情况,对比二次治疗后各时点髋关节/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经分析,既往接受骨折手术、翻修手术、有骨肿瘤、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可能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50例深部感染患者47例接受二期翻修,2例一期翻修,1例清创保留假体治疗,术后复发4例,其他46例感染控制理想;术后各时点,患者膝关节/髋关节功能均提高(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受诸多因素影响,临床应重视术前评估感染风险,并给予合理干预;局部组织炎症轻微,血沉、C-反应蛋白表达正常者,二期翻修是治疗金标准;急性感染者可采取抗菌药物+保留假体清创治疗;针对一般情况较好、感染轻微且有敏感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选择一期翻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分析二期翻修术和一期翻修术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为降低术后再次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09年2月-2013年11月14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一期翻修术)和试验组(二期翻修术),每组各70例,观察其治疗效果,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治愈68例,治愈率97.14%,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2.86%,对照组患者治愈65例,治愈率92.86%,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的随访,试验组患者在Ganland和Werley评分(缺陷失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4.29%,试验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总体显示,二期翻修术的治疗方式较一期翻修术的治疗效果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术期感染在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13年2月1 0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0例,予常规的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观察组5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感染预防的管理,观察治疗后在感染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感染率2.50%,观察组感染率0.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计数(15.54±2.34)×109/L、C-反应蛋白(63.44±21.58)mg/L、IL-1(75.68±34.31)ng/ml,观察组分别为(11.37±1.95)×109/L、(34.57±16.46)mg/L、(34.24±13.58)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2.4±3.4)d、生活质量评分(78.5±12.5)分、视觉模拟评分(6.8±2.1)分、下床活动时间(9.7±2.1)周、渗液消失时间(6.7±1.5)d,观察组分别为(10.6±2.9)d、(89.4±14.6)分、(9.5±3.1)分、(8.4±1.9)周、(5.8±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注重预防感染有助于提高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并比较一期及二期翻修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1年4月至2009年6月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6例.根据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一期翻修组及二期翻修组,每组28例.患者术后随访,并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C反应蛋白(CRP),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X线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2~ 20( 15.3±4.4)个月.两组患者细菌培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翻修组和二期翻修组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6.5±8.9)、(94.2±5.6)分]均较术前[(21.3±53)、(20.3±4.8)分]显著提高(P<0.05),且术后二期翻修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一期翻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ESR、CRP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组间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一期翻修比较,二期翻修能够显著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二期翻修疗效优于一期翻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为临床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2 000例需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 00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中接受改进的护理干预,包括手术室内温度监测及调节、患者保暖、手术器械管理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100.00%、感染率为0;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7.00%,有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0.50%;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术中监测、调节手术室空气温度、患者保暖和严格的手术器械管理等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桑平 《中国卫生产业》2014,(33):176-177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2例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给予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和膝关节HSS和KS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9.5±21.3)min、出血量(98.4±25.1)m L、住院天数(5.3±2.1)d均少于对照组;随访6~12个月,两组术后HSS和KSS评分均优于HSS和KSS术前评分,观察组HSS和KSS术后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将医院2002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有可能发生的感染采取控制易感因素预防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拆线时间、感染的发生率以及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拆线时间、感染率,分别为96.2%、(12.6±3.2)d、3.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观察组优30例、良13例、总优良率为82.7%,显著高于对照组55.8%,P<0.05。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控制易感因素的预防干预,可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输血对术后感染的影响,为控制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于外科进行治疗的200例围术期输血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未进行输血的20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以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2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部位以腹、盆腔深处及手术切口为主,对照组患者感染部位为血液、肺部、手术切口等,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患者共分离出6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44.4%、革兰阳性菌占39.7%、真菌占15.9%,对照组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42.9%、革兰阳性菌占35.7%、真菌占21.6%。结论外科手术围术期进行输血患者术后感染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院》2017,(11):1657-1660
目的探讨改良股四头肌保留(QYS)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骨关节科接受单侧初次TK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QS组(30例)、QYS组(30例),QS组采用股四头保留入路,QYS组采用改良股四头肌保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失血总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对比、术后KSS、VAS评分。结果 QYS组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总量较少,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大,术后VAS评分更低,KSS评分更高(均P<0.05)。结论QYS入路能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降低围手术期的总出血量,减少手术造成的创伤,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患者膝关节的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实施膝关节置换治疗患者术后疼痛十分明显,给患者造成精神与生理多方面压力,进而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和功能锻炼,甚至引发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01-01—2019-04-30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膝骨性关节炎实施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按照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变部位组间均衡的原则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连续硬膜外镇痛,观察组使用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比较术后2h两组比目鱼肌H反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统计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围麻醉期两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比目鱼肌H反射波幅为(3.60±0.15)mV,大于对照组的(1.66±0.14)mV,t=59.799,P0.001;潜伏期为(25.3±0.21)ms,小于对照组的(29.1±0.33)ms,t=61.442,P0.001。观察组术后6h NRS评分为(2.3±0.2)分,低于对照组的(4.3±0.7)分,t=17.375,P0.001;术后24h NRS评分为(2.4±0.2)分,低于对照组的(4.1±0.6)分,t=17.000,P0.001;术后48h NRS评分为(2.1±0.3)分,低于对照组的(3.6±0.5)分,t=16.270,P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30%,χ~2=5.251,P=0.022。结论针对膝关节置换术,实施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对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影响小,能有效控制疼痛,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腓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围手术期指标、X线片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联合组(55例), 对照组行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 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联合腓骨截骨术, 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JOA评分, 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X线片指标、HSS评分、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84.36 ± 14.64) min比(75.88 ± 12.86) min];相比于术前, 术后1个月, 两组肿胀程度、上下楼梯疼痛、步行疼痛、关节活动度评分升高, 联合组高于对照组[(8.35 ± 0.73)分比(6.74 ± 0.67)分、(15.05 ± 1.74)分比(13.96 ± 1.66)分、(21.75 ± 2.07)分比(18.58 ± 1.73)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术期干预在预防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为预防普外科手术患者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6月行开腹手术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2例,干预组患者实施围术期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术后感染防护知识掌握程度,分析围术期干预在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对照组为8.06%、干预组为1.6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预防感染知识掌握率为61.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03%,两组患者术后预防感染知识掌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咳嗽程度、排痰难度干预组分别为2.15±0.68、1.03±0.35、1.23±0.56,对照组分别为3.17±0.72、1.77±0.54、3.26±0.59,干预组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干预有利于开腹手术患者更好的掌握预防感染知识,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预防甲状腺癌根治术围术期感染的效果,总结预防甲状腺癌根治术围术期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感染发生率。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均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164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发生围术期感染的情况及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2.67%,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3.05%,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抗菌药物费用观察组(1123±237)元,对照组(1623±237)元,两组抗菌药物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通过加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质量,达到降低甲状腺癌根治颈清扫术围术期感染的目的,而不是依赖过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护理服务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度。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平均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天数、护理服务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度分别为(15 486.6±1 841.7)元、(18.5±4.8)d、(90.5±5.6)、(79.2±8.9)%,观察组分别为(12 356.5±1 253.2)元、(14.2±3.2)d、(98.9±1.3)、(96.1±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35、5.164、10.123、12.804,均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采用循证护理为理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管理模式能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