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初步观察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肩胛上神经阻滞加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类比法(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明显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者肩部疼痛,对提高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重要的康复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运动贴扎法治疗偏瘫痉挛期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康复医学科12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采用三角肌与前锯肌运动贴扎措施(常规方法),治疗组采用冈上肌、菱形肌与上斜方肌运动贴扎方法(新型方法),疗程均为1个月。空白组不予运动贴扎干预。结果:治疗1个月后,在VAS评分方面,对照组改善(3.4±0.2)分,治疗组改善(4.9±0.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无痛PROM方面,对照组改善幅度(23±0.8)°,治疗组改善幅度(42±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疼痛与活动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无痛PROM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而上肢FMA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贴扎方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疼痛、无痛被动关节活动度范围,该方法对偏瘫痉挛期肩痛的功能改善具有更好的辅助作用。但是贴扎治疗对单纯软组织支持短暂不持久,稳定性欠缺,可能远期效果不佳;痉挛期肢体肌张力持续增高,肌力增长缓慢,短时间内采用贴扎与训练对上肢运动功能和肌张力改善较少。  相似文献   

3.
王欣  李虎  卢秀艳 《康复学报》2021,(2):162-167
目的:观察浮针灌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浮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预防二次损伤、主动或助动的功能锻炼、低频电刺激、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模拟训练等,25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浮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浮针灌注治疗,肩关节前部疼痛明显时,患肌一般在肘关节远心端5 cm处,肩关节中间或后侧疼痛明显时,患肌一般在三角肌后下缘附近;以患肌作为进针点,针尖朝向肩关节,针体刺入疏松结缔组织后进行弧形扫散,频率100次/min,每组扫散1 min,每次做3组;每组扫散后要求患者主动或助动活动肩关节10次,活动方向和范围以引起轻度疼痛为佳,留针24 h,2次/周,持续治疗4周。综合组在浮针组基础上给予肩关节松动治疗,25 min/次,1次/d,5次/周,肩关节松动治疗先以1~2级手法改善肩关节疼痛,再以3~4级手法松解粘连,包括沿长轴分离和牵拉肩关节以缓解疼痛,滑动以松解关节囊,摆动以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采取达到而不超过痛点的原则,每种手法重复3~4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前,3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浮针组和综合组的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浮针组比较,综合组VAS评分明显更低,FMA、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灌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穴位冲击疗法治疗偏瘫肩痛(H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4例HSP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痛点治疗,观察B组在观察A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U-FMA),肩关节屈曲、外展和外旋无痛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3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U-FMA评分和屈曲、外展和外旋无痛PROM均较前治疗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的屈曲无痛PROM和观察B组的屈曲、外展无痛PROM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B组的VAS评分低于观察A组(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U-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屈曲、外展无痛PROM高于对照组(P&l...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态进展性牵伸(SPS)联合关节松动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TKA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SPS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定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122.14±9.73)°、HSS评分(87.13±9.56)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PS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TKA后关节功能障碍,可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扩大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筋针运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 包括局部热敷、经皮神经电刺激及牵伸训练等,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关节松动术治疗, 观察组在关节松动术治疗前辅以筋针运动疗法,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ROM), 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 采用肩痛和残疾指数(SPADI)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SPA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ROM[前屈(134.92±19.7)°、外展(132.56±29.35)°、外旋(55.20±18.95)°]、疼痛VAS评分[(1.60±0.58)分]及SPADI评分[(疼痛评分为(20.96±9.81)%, 功能障碍评分为(20.43±13.69)%, 总分为(20.64±11.08)%]亦显著优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筋针疗法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先行筋针疗法治疗,然后两组同时用关节松动术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分值差对比。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P0.05)。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针疗法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进一步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改善患者的肩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药熨治疗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与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的疗效差别。方法 :将60例卒中后有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者治疗均在针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观察组采用药熨治疗结合穴位贴敷的疗法,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以2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熨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肩痛,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且该项治疗安全性良好,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类固醇注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偏瘫肩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给予肩峰下滑囊注射类固醇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PROM)、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就病程、年龄和治疗前指标而言,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PROM及MBI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肩关节活动度(尤其外展和外旋)角度、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类固醇注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偏瘫肩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肩周炎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肩周炎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关节松动术治疗,研究组接受关节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ROM评分、ADL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ROM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周炎患者在应用关节松动术基础上,采用ESWT治疗效果显著,即刻镇痛作用突出,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加强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对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对58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的基础上加强肩关节的被动旋转运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肩痛症状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肩痛症状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时,强化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可以明显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双向微波辐射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向微波辐射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选择93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普通微波组和关节松动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用双向微波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普通微波组采用单向微波辐射(单探头连续辐射模式)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关节松动组只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微波波长均为12.24cm,频率2450MHz,功率30W,时间15min,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测定其肩关节活动度。结果:3组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达70.96%;单向微波辐射组治愈率为45.16%;关节松动组治愈率为35.48%。观察组治愈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在同样的治疗时间和相同疗程内,双向微波辐射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较单向微波疗效好,可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医用臭氧治疗炎性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超声检查诊断为炎性偏瘫肩痛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肩部臭氧注射,对照组则采用"盲打"法对痛点进行臭氧注射。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前屈及外展P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医用臭氧治疗炎性偏瘫肩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观察动态关节松动术配合低频理疗治疗狭窄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狭窄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动态关节松动术配合低频理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低频理疗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一次,五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两组患者均治疗三个疗程。于治疗前与治疗三个疗程后运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进行评定,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3%,对照组有效率为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态关节松动术配合低频理疗治疗狭窄性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水中运动疗法配合下肢中药熏蒸、冷疗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为临床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西安工会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患者病例,整理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然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均随机抽取28例纳入研究,共计56例。对照组采用徒手运动疗法配合蜡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水中运动配合下肢中药熏蒸、冷疗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为1个月。应用标准量角器测量两组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和被动活动度(PROM),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膝关节最大被动活动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膝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关节VAS评分,膝关节处肿胀程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症状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VAS评分、肿胀程度、AD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的膝关节AROM (120.71±8.99)°、PROM (126.96±8.95)°、VAS(2.14±0.89)分、肿胀值(0.28±0.46)cm、ADL (97.6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部进行治疗,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进行关节松动治疗可明显减轻了肩痛并有效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31例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例采用关节松动术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并在训练后应用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固定关节于最大关节活动度2 h;对照组14例采用关节松动术加关节活动度训练.2个月后2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定和Mayo肘关节评分.结果 治疗组Mayo肘关节评分、ROM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可以尽快恢复肢体功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筋针疗法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先行筋针疗法治疗,然后两组同时用关节松动术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分值差对比。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P<0.05)。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针疗法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进一步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改善患者的肩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于治疗中风后偏瘫侧肩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病人60例随机分为普通组和针刀组,每组30例。普通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穴位处方:颈4~6夹脊、肩井、天宗、肩髃、肩髎、肩贞、臂臑、后溪、合谷;操作: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4周为1个疗程。针刀组采用小针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刀每周治疗1次,康复训练每日1次,4周1个疗程。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Melle评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VAS疼痛度与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评定2组综合疗效。结果:2组治疗方法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及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针刀组较普通组在治疗后效果更佳(P0.05);治疗后普通组治愈6例,显效7例,好转12例,无效5例;针刀组治愈13例,显效10例,好转7例,无效0例,针刀组疗效优于普通组(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康复训练对于治疗中风后偏瘫侧肩关节疼痛是比普通针刺更加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也证明了小针刀治疗和康复训练在中风病人后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