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6年10月医院血透中55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感染的情况,按穿刺方法分为扣眼穿刺法组75例,其他穿刺法(区域和绳梯式)组481例,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结果其他穿刺法组无一例感染,扣眼穿刺并发感染10例(13.33%),症状表现为扣眼穿刺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痒,针眼处渗液或脓性分泌物,其中1例继发败血症,根据感染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未出现一例功能丧失。结论扣眼穿刺并发感染主要原因是内瘘穿刺针过敏,患者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反复钝针试穿,因此,预防扣眼感染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钝针穿刺法与锐针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渗血、感染发生情况,对今后的透析穿刺方式提出可循指导。方法:将我院血透室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3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钝针扣眼穿刺(4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锐针穿刺(83例),比较2组患者的内瘘渗血率、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渗血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3.9%)(P0.05),观察组感染率(6.32%)高于对照组(6.1%)(P0.05))。结论:钝针穿刺法进行血液透析的渗血发生率低。但由于每次穿刺点相同,穿刺间隔时间短,多次重复刺激隧道组织、粘贴胶布固定,导致隧道周围皮肤发红、瘙痒甚至出现皮炎,于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寻找改进方法规避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112例采用动静脉内瘘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钝针扣眼穿刺法(观察组)和传统方法穿刺(对照组)各56例。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按压止血时间、患者疼痛度和血管瘤生成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98.9%)较对照组(92.0%)高;穿刺点的渗血发生率(0.03%)、按压止血时间(10.1min)、患者疼痛度(1.1)、血管瘤形成(0)较对照组(2.96%、21.6min、1.6、62.5%)较对照组低。结论钝针扣眼穿刺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处渗血,缩短拔针后止血时间,减少血管瘤的形成,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钝针扣眼穿刺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对内瘘的保护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根据穿刺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区域法或绳梯法穿刺,观察组患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为99.03%(3 179/3 2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8.54%(2 842/3 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渗血发生率为0.28%(9/3 21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39%(462/3 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可以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渗血发生率,有助于延长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超在评价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医院行血液透析显示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足的76例患者,均行高频彩超检查,观察内瘘功能,并比较不同内瘘功能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检查结果显示,7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足患者中内瘘功能正常、内瘘功能不良患者分别为29例、47例;内瘘功能不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从高到低为静脉侧狭窄、静脉侧内膜局限性增厚、静脉瘤样扩张、内瘘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修补;内瘘功能正常组桡动脉流入道、静脉流出道、瘘口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与内瘘功能不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能够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准确地评估,可为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足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于牡 《工企医刊》2015,(2):1300-1301
目的探讨钝针与锐针扣眼法穿刺技术对血液透析患者及其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患者5O例,共100个扣眼法穿刺针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钝针扣眼法和锐针扣眼法进行穿刺。观察两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透析血流量及静脉压、KT/V值、内瘘血管假性动脉瘤瘤、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透析过程皮下血肿和疼痛等方面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透析中血流量及静脉压、KT/V值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钝针扣眼组内瘘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发生率低于锐针扣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扣眼法穿刺采用钝针可有效地保护血管,降低穿刺技术难度,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丁晓仙  朱丽 《现代保健》2010,(32):53-54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放式回血法。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及闭塞发生率。结果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闭塞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密闭式回血法,较常规开放式回血法优化了操作过程,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7,(6):925-927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不同穿刺方式给予尿激酶溶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血液透析患者40例,根据透析时内瘘穿刺方法和穿刺针的不同分为2组,使用扣眼法钝针穿刺者为A组,共20例;使用绳梯式或局域式穿刺者为B组,共20例,两组均使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A组用16 G钝针在内瘘动脉端扣眼穿刺点穿刺,脉冲式或投弹式给药法;B组在血栓形成端用6号头皮针穿刺,将尿激酶药液从内瘘动脉端注入,用微量泵维持给药的方法溶栓。结果 2组尿激酶溶栓总溶通率为82.5%,使用钝针穿刺的A组溶通率为95.0%,绳梯式或局域式穿刺的B组溶通率为70.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B组的皮下瘀血、疼痛等副作用明显高于A组。结论尿激酶脉冲式给药治疗内瘘血栓简便有效,并发症少,使用钝针穿刺者溶栓效果优于绳梯式或局域式穿刺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对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瘘口维护时,应用循证护理对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预防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段设置为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在该时段内随机抽样,我院中接受治疗的的动静脉内瘘患者的个体资料71例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样本,所有患者采用穿刺治疗并配合相应的循证护理,对所有患者的穿刺状况进行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71例患者中,共有69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7.18%;而在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仅有1例患者出现血液透析感染,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1.41%。结论:在对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有效穿刺治疗时,配合全面且细致的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助于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提高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于降低患者治疗痛苦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来说有极其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光照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在医院住院治疗及门诊血透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26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治疗方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红光照射干预,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率,统计感染病原菌分布,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两组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情况。结果试验组动静脉内瘘感染率2.99%,对照组动静脉内瘘感染率20.15%,试验组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和移植动静脉内瘘患者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6株,混合感染5例;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和动脉瘤扩张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栓和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99%和2.99%低于对照组10.45%和11.19%(P0.05)。试验组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社会能力、角色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3.61±2.93)、(9.81±2.14)、(8.93±1.64)、(8.85±1.92)及(41.13±2.4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将红光照射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的感染率、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穿刺法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内瘘的影响,探讨较佳的穿刺方法。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扣眼穿刺组40例和区域穿刺组40例,分别运用扣眼穿刺法和区域穿刺法进行内瘘穿刺,一年后评价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扣眼穿刺组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内瘘阻塞发生率均低于区域穿刺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采用扣眼穿刺法穿刺内瘘并发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热康谱治疗仪(FISICO)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收集了我院3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根据是否愿意接受FIR,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非热康谱仪照射,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护理,在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内瘘血流充足,血管杂音增强,血管弹性增强,对照组无改变。结论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患者采用非热康谱远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内瘘血流量,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旋梯式穿刺法保护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2种穿刺方法旋梯式穿刺法与传统定点穿刺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旋梯式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点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使用时间。结果:观察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论:旋梯式穿刺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长期维持血透老年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长期为持续血透患者120例资料,根据类型选用合适的血管通路,建立动静脉内瘘,其中,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99例(肘窝、鼻咽窝、前臂远端动静脉内瘘),腕部动静脉内瘘6例,长期静脉置管15例,统计临床结果.结果:不同类型血管通路患者瘘成熟时间、一次成功率无差别,P>0.05;长期静脉留置管患者的血栓形成率、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血管通路患者,P<0.05.肘窝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手肿胀发生率高于其他血管通路患者,P<0.05.结论:腕部动静脉内瘘、肘窝动静脉内瘘是长期维持血透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能预防并发症,提高血透效果,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扣眼法穿刺与锐针穿刺技术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02-08月在我科尿毒症终末期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透患者40例,采用选择已形成皮下固定隧道的动静脉内瘘患者20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锐针穿刺血液透析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各观察20次内瘘穿刺情况。结果:钝针穿刺组在疼痛评分、穿刺点出血、拔针后止血时间方面均明显低于常规锐针穿刺组。结论:钝针穿刺法能明显减轻穿刺带来的疼痛感,穿刺点渗血情况减少,拔针后按压止血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的安全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规律透析内瘘狭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组和常规穿刺组,每组60例。比较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穿刺组穿刺成功率低于可视化B超穿刺组(P0.05)。可视化B超穿刺组穿刺点硬结、穿刺处渗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穿刺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误穿动脉及因穿刺引起的继发感染现象。结论可视化B超引导对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穿刺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穿刺组,可以进一步保护扩张术后动静脉内瘘功能,有效预防内瘘穿刺相关的近期部分并发症,提高穿刺安全性,改善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向心方向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行动-静脉内瘘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穿刺法,观察组实施改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向心方向穿刺法应用于动-静脉内瘘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文若琦 《中国校医》2021,35(1):27-28,33
目的 分别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内瘘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治疗,导管组采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12个月后血红蛋白(Hemog...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约有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1].其中动静脉内瘘作为患者的"生命线",由于自身血管条件不佳、反复穿刺及护理不当等多方面原因,易出现血栓、感染、出血和血管瘤等并发症[2],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影响透析效果,使病情恶化.因此,预防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对保护动静脉内瘘的通畅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月—2010年9月,我院对23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顾鸣燕 《医疗装备》2022,(20):136-138
目的 探讨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风险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在沭阳铭和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风险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远红外线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命质量[采用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1年结束时,两组内瘘直径及内瘘血流量均大于干预前,GQOLI-74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内瘘直径及内瘘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风险护理可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预防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