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毒(erysipelas)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丹毒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累及真皮浅层的网状淋巴管炎,临床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与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分界线,其主要病变特点是炎症侵犯皮肤层,蔓延迅速,治疗困难,极易复发,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化脓性淋巴管炎、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一旦演变为脓毒血症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常危及患者生命,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我科自2004年6月-2005年12月共诊治丹毒7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好发于下肢和面部,以下肢丹毒常见,一般的抗菌消炎治疗后,短期内不易治愈,且治疗不当复发率高.我科采用高频电疗法的超短波以及低能量氦氖激光结合紫外线照射治疗丹毒,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近年来我科采用自制赶痛散治疗本病,并配合适当的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丹毒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祖国医学对丹毒早有论述如 :“丹者 ,人身体忽然掀赤 ,如丹涂之状 ,故谓之丹。”西医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近 3年来我院在治疗急性下肢丹毒时采用抗生素加局部中药洗涤治疗 ,现将 2 8例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 8例中男性 12例 ,女性 16例 ;年龄 32~ 75岁 ,其中 32~ 50岁 8例 ,51~ 75岁 2 0例。合并足癣者17例 ,外伤者 5例 (表面皮肤无破损 ) ;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 19例。所有病例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病程多在 1周内 ,以往无…  相似文献   

6.
下肢静脉性溃疡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静脉性溃疡在临床中属难愈性溃疡的范畴。由于静脉血液淤滞,造成皮肤营养障碍,继而皮肤破溃、感染,部分病人可发生网状淋巴管炎、皮炎和湿疹等。如得不到正确有效的治疗,常经久不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是解决本病治疗的关键,也是目前血管外科、中医外科医生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淋巴系统疾病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又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淋巴组织是由淋巴细胞和网状结缔组织构成的一种特殊组织。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包括淋巴结、脾、胸腺等。淋巴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可因炎症、创伤、寄生虫或其他疾病造成  相似文献   

8.
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发热疼痛 ,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下肢 ,偶见于颜面及其它部位。我们采用自制中药清热利湿合剂 ,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下肢丹毒 12 0例 ,效果显著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2 0例中 ,男性 68例 ,女性 52例 ;年龄 30~ 70岁 ,平均 4 5岁。病因多为足癣或下肢外伤后感染引起。发病时间 1~ 7d。局部表现皮肤热、肿胀、疼痛 ,边界清楚 ,按压时红色稍退 ,放手后立即恢复 ,并向周围迅速扩大。伴有寒战高热者 96例 ,体温超过38℃ ;局部皮肤伴发瘀点、紫斑、水疱者 2 5例 ;伴周围淋巴结肿大及沿淋巴管起红线者 4 8…  相似文献   

9.
61例下肢静脉淤积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静脉淤积溃疡是静脉性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我们 2 0 0 1— 2 0 0 2年间共收 61例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本组 61例 ,男 37例 ,女 2 4例 ;年龄 41~ 82岁 ,平均 63 1岁。溃疡病史 4~ 50年 ,平均 1 1 3年。左下肢 44例。右下肢 1 7例 ,溃疡均位于足靴区。溃疡面积最大 5cm× 9cm ,最小 1cm× 1cm。其中有静脉手术史 7例。临床表现 :足靴区皮肤肿胀、溃烂、附脓痂 ;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曲张静脉 ;溃疡周围皮色发黑或褐色 ,伴有皮肤水肿、瘙痒。继发急性网状淋巴管炎者 1 5例。2 治疗方法2 1 基本治疗  1 5例…  相似文献   

10.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 hibitoryfactor,MIF)是一种主要的前炎因子,在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Bozza等[2]研究观察到,外科大手术后机体血浆中MIF的水平与脓毒症的发生、预后密切相关。MIF基因启动子区-794  相似文献   

11.
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国外文献报道其患病率男性为20%,女性群体至少为25%[1];我国静脉曲张患者达1亿以上,患病率约为15%[2]。静脉高压、静脉瓣反流、静脉壁薄弱和炎症是静脉曲张的主要机制[3],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烧灼感、瘙痒、皮肤干燥,严重时可进一步出现营养性病变(色素沉着、皮肤溃疡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急性阴囊症     
“急性阴囊症”这个名词,清楚地说明,这种症状在治疗上是不能拖延的,与急腹症一样,需要紧急处理,迅速诊断和治疗,能防止器官的丧失或遭受损害。急性阴囊症的预后,多与首次就医时间,以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有关。急性睾丸疾病和阴囊范围疾病误诊率很高,其中尤以睾丸和精索扭转最有代表意义,这种症状在大多数泌尿科医师均能引起误诊。急性阴囊症的病因可分为下列数种: 1.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细菌性,病毒性腮腺炎——睾丸炎),阴囊气肿(产气菌引起),附睾睾丸炎,输精管炎,阴囊坏疽,阴囊丹毒,阴囊脓肿,阴囊寄生虫病(虱子,疥疮,丝虫等)。  相似文献   

13.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淋巴系统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儿童[1]。淋巴管瘤好发于颈部,腹膜后淋巴管瘤罕见,约占所有淋巴管瘤的1%[2]。该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一般无症状,也可导致出血、肠梗阻等[3-4]。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成人腹膜后巨大淋巴管瘤病人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下肢静脉曲张炎变综合征是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是由下肢静脉血液逆流、静脉郁血而引起的皮肤、血管、淋巴管、软组织等炎变甚至溃疡的各种临床表现。它是一组症候群,皆是由于炎性介质的侵入或炎症反应变化所致。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高度概括了小腿静脉曲张引起的一系列病症的病因病理和征象,  相似文献   

15.
<正>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好发于30~40岁男性,几乎都发生于阴茎背侧或冠状沟处,外观可见蚯蚓状弯曲的索状损害,向着阴茎根部延伸或围绕着冠状沟存在。其硬度如同软橡皮,不与阴茎皮肤粘连,略有活动。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有不适感,在勃起时可以有轻度痛感。由于本病只发生于阴茎背部淋巴管,故亦称"阴茎背部淋巴管炎"[1]。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8月至2014年10月到我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部炎症性疾病,是许多国家胃肠道疾病入院的主要原因,其年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可达到13/10万~45/10万~[1]。它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并可伴有器官  相似文献   

17.
没有阳光就没有人类和人体的健康。但过度的照射日光,不仅会导致皮肤过早老化,还会发生日光性皮炎或日光疹、日光性皮肤角化症、日光性肉芽肿、皮肤癌等。阳光中对皮肤有伤害作用的主要是紫外线,科学家根据不同波长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将其分为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及短波紫外线(UVC)。UVA对皮肤有较强的穿透力,可造成皮肤色素沉着(晒黑),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皮肤的急性炎症;UVB的主要副作用是晒伤皮肤,轻者出现红肿、疼痛,重者会发生水疱等急性炎症;UVC绝大部分已被臭氧层所吸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由上述可以看出,紫外线对人体有伤害的主要是UVA及UVB,伤害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皮肤老化皮肤老化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因素,即自然老化和光老化。前者是随着人体的老化,皮肤亦发生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老化过程,属于自然老化现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实质内有丰富的网状淋巴管,回流到颈部淋巴结,它是甲状腺激素排出的小路,又是癌肿扩散的重要途径。各种甲状腺疾患可引起正常的细小网状结构形态的改变。将造影剂注入甲状腺内,通过网状淋巴管的吸收、分布可以了解甲状腺的形态改变和功能状态。1968年sterns及Doris将碘油直接注入甲状腺内,使腺内淋巴管及其周围淋巴结获得良好显影,1969年Mafoba等首先报道此法成功地用于临床。一、方法:操作前做碘过敏试验,病人仰卧,肩部垫高,使颈前部充分仰伸,以使颈部暴露良好。皮肤消毒,甲状腺穿刺点定位后,局部做浸润麻醉,用7~8号针头与水平面约成60~70°斜向刺  相似文献   

19.
1 引言1988年Rindemecht[1]提出了急性胰腺炎的白细胞过度激活学说,认为胰腺炎致死不是胰酶自身消化,而是白细胞过度激活所致全身过度炎症反应.该学说于20世纪90年代得到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实,其核心问题是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等以及免疫系统的参与,其中多种细胞因子级链反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放大的细胞因子级链反应使得体内的细胞因子遭到破坏,促炎细胞因子如TNFa、IL-1等超过抗炎细胞因子如IL-2、IL-10、IL-12.临床上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其结果是胰腺及胰外组织器管病变发展加重.近来大量的研究发现,核调节因子-кB(nuclearfactor of kappa B,NF-кB)是基因转录的主要因子,包括化学因子(chemokine)如粘附分子家族等.有研究表明、NF-кB在急性胰腺炎中高表达并与其他因子一起对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主要的结构蛋白,占全身总蛋白的25%~30%。皮肤中胶原蛋白主要分布于真皮层,含量约为70%,主要为I(85%)、III和Ⅴ型[1]。胶原蛋白纤维的网状架构为皮肤提供了弹性,纤维间分布着大量的水分、细胞外基质和细胞,是皮肤重要的生化反应场所[2]。随着人体衰老,皮肤中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