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彬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4025-4027
目的:以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Plt)的变化,分析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一次性输注悬浮红细胞大于10 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只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的设为对照组,既输注悬浮红细胞又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设为实验组,每组患者输血前后均测定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两组患者Plt、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但实验组临床渗血情况较对照组轻,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
马玉萍 《临床医学》2014,(9):101-10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剂量悬浮红细胞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骨科手术患者按悬浮红细胞输注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4例),A组悬浮红细胞输注量﹤8 U,B组悬浮红细胞为8~16 U,观察两组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等指标变化。结果 A组PT、APTT、FIB及PLT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输血前后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低温沉淀物,以避免患者发生凝血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措施。方法对37例不同类型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 0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检测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有显著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应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减少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合适比例。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各种原因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151例,按照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138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13例),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之比为1:1作为分界,每组均分为高血浆(2:1)、中血浆(1:1)、低血浆(〈1:1)3个比例组。输血前和大量输血后24h检测凝血功能。结果表明,大量输血24h后,凝血功能正常组的低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高、中血浆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的中血浆和低血浆组在大量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仍在异常水平(P〉0.05),高比例组的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应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调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建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2:1,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建议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1:1,减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高血容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83~9.52倍(平均3.63倍),APTT延长为1.31~4.65倍(平均2.55倍);纤维蛋白原(0.03~3.75)g/L(平均1.15g/L);血小板(17~114)×109/L[平均(44.4±28.1)×109/L],其中<20×109/L有6名,>50×109/L有2名。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红细胞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有关指标的检测,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指标,为脑出血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比较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和51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有关指标。结果高血压性肭出血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时间等指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变化幅度和凝血谱的指标异常变化幅度,特别是纤维蛋白原浓度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导致脑出血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纠正这些异常因素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红卫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046-1047
目的探讨在创伤性凝血病治疗中采用早期输注重组人凝血因子FVII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线资料匹配的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按1∶1∶1输注浓缩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及重组人凝血因子FVII,对照组按1∶1∶1输注浓缩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24、48 h凝血指标和输血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4、48 h,凝血因子FVII治疗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均分别低于对照组(P均〈0.01);输注的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的量分别少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早期输注重组人凝血因子FVII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输血量,明显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产科DIC应用抑肽酶治疗后对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和继续出血量、输血量的影响.方法 25例产科DIC的患者随机分为抑肽酶组(A组):抑肽酶100 KIU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常规治疗组(B组):输入同量的生理盐水,其他抢救措施两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继续失血量、新鲜冰冻血浆、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以及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变化.结果 抑肽酶组平均继续失血量、异体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的需要量较常规治疗组减少,PT、APTT、FIB、PLT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抑肽酶能明显减少产科DIC患者平均继续失血量和异体红细胞、血浆的需要量,加快凝血系统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凝血功能的损伤状况。方法选择高HAPC患者69例,检测空腹血浆标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以生活在同海拔地的健康人群作为高原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APC患者Fbg、APTT、TT水平均高于高原对照组(P0.05),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观察表明,综合治疗可促进HAPC患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HAPC患者出血与凝血两个过程十分复杂,既包含生理性的适应过程,同时也包含着从生理适应到病理改变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如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WBC、RBC、HG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Y、MCV、R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FIB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乙型肝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包括血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异常、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等多种凶素有关.各种因素最终可通过启动凝血动力学异常导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近年来凝血动力学异常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栓栓塞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患者凝血状况及预防血栓发生的措施。方法对43例患者在卧床期间的凝血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凝血谱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随机抽取不同地区的43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长期卧床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质、血浆黏度与患者卧床时间呈相关,而凝血酶时间、活化凝血酶时间与患者卧床时间呈现负相关性。结论长期卧床会对患者造成血液微循环障碍,使患者血液呈现高凝、高黏滞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63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g、TT),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和网织红细胞参数(RET#、RET%、IRF)。比较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后组间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Fig降低,PT、APTT、TT延长,PLT、PCT下降,MPV、PDW升高,RET计数、RET%、IR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降低,PT、APTT、TT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延长,PLT、PCT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下降,MPV、PDW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升高,RET计数、RET%、IRF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异常,其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密切相关,是判定肝脏损害程度、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妊高征)发生时,血液学改变比较明显,可出现血小板降低、贫血等,特别是在重度妊高征时形态异常的红细胞显著增多。但在临床上发现,重度妊高征患者外周血中形态异常红细胞数量的增多并没有造成红细胞平均值等相关参数发生显著改变,而多与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102例妊高征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的形态学以及凝血试验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其红细胞形态改变的特征与患者血栓形成趋势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如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国际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WBC、RBC、HGB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Y、MCV、RDW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乙型肝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徐莹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3):1962-1965
目的 研究抢救患者术前凝血功能与术中成分血输注量的关系,为临床抢救输血患者及ABO同型血库存不足时的紧急抢救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急诊科术中用血量≥1600 mL的1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凝血功能分为正常组(79例)和异常组(85例),异常组根据是否紧急输注O型红细胞分为A组(未紧急输注O型红细胞)和B组(紧急输注O型红细胞),其中A组57例、B组28例.分析各组患者术中各成分血的输注量与术前凝血功能的关系,对比患者术前及输血后1、2、3 d的平均血红蛋白(Hb)、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及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探讨患者的用血安全与输血效果.结果 B组患者的AB型占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明显异常,部分凝血指标与其术中成分血输注量呈一定相关性(P<0.05);正常组、A组、B组患者术后1、2、3 d的Hb、IBiL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输血后均未出现新的不规则抗体.结论 凝血功能对术中成分血输注量有影响,可作为术前及术中评估出血与用血量的重要依据;紧急输注O型红细胞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对2008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创伤性急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就诊时间,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1:3的比例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治疗组按1:1的比例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率、纤维蛋白原的情况。结果前4d,治疗组的悬浮红细胞用量要低于对照组用量,重症病房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要短,休克纠正率比对照组要高,28d死伤率以及并发症都低于对照组患者。按照1:1的比例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治疗创伤性急性凝血病患者,不仅能够降低悬浮红细胞的使用量,减少重症病房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还能够提高休克的纠正率,并且降低28d死伤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榆注不同比例血浆和浓缩红细胞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间41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第一个24 h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输注情况,根据输注的血浆量和浓缩红细胞量的不同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低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7),中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2.5),高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1.2),并比较产前与输血后凝血相关的实验室数据.结果:低比例组输血后PT、AP几明显延长(P<0.01),Fb明显下降(P<0.01);中比例组输血后PT、APTT无延长(P>0.05),但Fb下降(P<0.01);高比例组输血后PT、APTT、Fb保存正常水平(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比例过低可造成血液稀释性低凝,建议大量成分输血时将血浆与浓缩红细胞配为1:1比例榆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全国1 601例大量输血病历资料中凝血指标的检测数据,探讨大量输血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联合全国20家三级综合医院,对大量输血病例资料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采用统一调研表格,分别收集数据资料,表格回收后统一处理分析数据。结果大量输血过程中,患者血小板降低明显,当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时,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1×109/L,或每公斤体重输注红细胞0.3 U(0.3 U/kg)时,患者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5×109/L;传统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大量输血时变化不明显。结论大量输血时,由于新鲜冰冻血浆的普遍应用,传统凝血指标变化不明显,而血小板计数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