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的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儿100例,对所有患儿感染部位、感染来源等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对脓液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患儿感染部位以咀嚼肌间隙、颊间隙、舌下间隙为主,分别占31.00%、24.00%和14.00%,感染来源以腺源性感染为主,占73.00%;分离出14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76株占53.15%,革兰阴性菌62株占43.36%,真菌占5株占3.50%,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雷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较低,普雷沃菌、拟杆菌、梭杆菌对氯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对甲硝唑、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感染来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务人员应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治疗,选取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临床口腔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相关分析,为临床口腔医师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来医院口腔外科就诊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口腔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分析药敏结果并记录。结果病原菌培养结果显示,110例口腔患者共检测出细菌245株,其中厌氧菌155株占63.27%,需氧菌90株占36.73%,厌氧菌中包括福赛类杆菌、中间普氏菌、韦荣球菌、口腔链球菌、牙龈卟啉菌、黑色素普氏菌、核梭杆菌等,其中口腔链球菌86株占35.10%,高于其他菌类;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对头孢曲松、四环素、万古霉素、青霉素G、红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口腔患者感染病原菌中主要以厌氧菌中的链球菌居多,采用万古霉素、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感染特点,探讨相关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16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脓液标本,注入疱肉培养液管中,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6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眶下间隙、颌下间隙和咬肌间隙感染为主,分别占31.7%、23.0%和13.7%;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占61.5%,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和外伤性感染,分别占19.3%和10.6%;共分离出病原体423株,以需氧-厌氧混合菌感染为主,占45.4%;需氧菌感染占33.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占11.3%;厌氧菌感染占21.5%,以普氏菌最常见,占9.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最为敏感,耐药率为22.9%;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耐药率为8.6%和9.5%;普氏菌、梭杆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耐药率为6.5%和11.5%;放线菌对多粘菌素E最为敏感,耐药率为26.7%。结论医院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眶下间隙感染为主,牙源性感染是主要病因,需氧-厌氧混合菌感染最为常见,临床应根据其药敏和相关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培养及药敏性,以期为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20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一般资料、病原菌检出类型及主要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牙源性感染患者占66.18%,腺源性感染患者占29.90%,医源性感染患者占3.92%,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高占59.81%,舌下间隙最低为2.45%;204例患者标本中以混合感染为主占48.04%;共培养出病原菌2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7株占61.77%,革兰阴性菌91株占38.23%,其中厌氧菌56株占23.53%;药敏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属对利福平敏感率较高;链球菌属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高;肺炎克雷伯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敏感率均为100.0%;厌氧菌对甲硝唑、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结论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以混合感染为主,确诊后应尽早抗炎治疗,可根据病原菌分析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药物敏感试验检查,明确后针对性抗炎。  相似文献   

5.
郑齐  王藕儿 《现代预防医学》2015,(13):2478-2479
摘要:目的 了解156例口腔间隙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并研究病原菌的分布。方法 采用病原菌需氧和厌氧培养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的15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156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114例,占73.1%。病原菌检出率为82.1%(128/156),细菌的分布情况:需氧菌159株,占38%;厌氧菌81株,占19.4%;需氧-厌氧混合菌178株,占42.6%。检出的前几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9株,占18.9%;草绿色链球菌54株,占12.9%;米勒链球菌43株,占10.3%。结论 口腔间隙感染多见于牙源性颌面部感染,主要以需氧-厌氧混合感染为主,金黄色葡糖球菌和链球菌是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中的一大类,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急性炎症.个别患者出现张口困难不能进食和吞咽障碍.几年来,口腔科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 本组20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男性117例,女性83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6月龄、平均16岁;病程最短6d,最长2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MSI)的感染来源、并发症发生及危险因素,为临床MSI感染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口腔科MSI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患者MSI的感染来源包括牙源性感染67例(55.8%)和非牙源性感染53例(44.2%),其中牙源性感染包括根尖周炎27例(22.5%),智牙冠周炎23例(19.2%),牙周病16例(13.3%),其他1例(0.8%);非牙源性感染包括腺源性感染16例(13.3%),非特异性淋巴结炎14例(11.7%),皮肤感染13例(10.8%),骨髓炎6例(5.0%),其他4例(3.3%);65例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45例培养结果为单一致病菌,20例培养结果为混合感染,共培养菌株85株,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4株占28.2%、酿脓链球菌19株占22.4%、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占22.4%和厌氧菌18株占21.2%;120例患者中1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2例出现呼吸困难,3例出现肺炎,2例出现胸腔积液,1例出现呼吸衰竭;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白细胞计数≥15×109/L、多间隙感染者并发症的发生率(24.4%、26.3%、39.1%)高于无糖尿病、白细胞计数<15×109/L、单间隙感染者(10.1%、9.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白细胞计数≥15×109/L和多间隙感染是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I主要来源于牙源性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酿脓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白细胞计数≥15×109/L和多间隙感染是发生MSI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病种、菌种特点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效力。方法统计分析2014年1-6月从临床送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16 598株病原菌,菌株经WalkAway96PLUS自动化微生物鉴定仪NC31复合板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病原菌检出排名前18位的科室中内科系统占61.1%、外科系统占38.9%;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均<30.0%,持续下降趋势;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快速上升,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63.1%、对美罗培南耐药率为64.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7%和5.5%。结论内科系统各病原菌检出数大多高于或近似于外科系统;近来常见菌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有变迁,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有效防治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东营区人民医院、东营区新区医院口腔科接受手术的9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厌氧菌感染患者为感染组,选取同期10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未发生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合并糖尿病、Ⅲ°牙周结石、临床分期Ⅲ~Ⅳ期、术前营养不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Ⅲ°牙周结石、颈部淋巴结清扫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厌氧菌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感染组共检出病原菌11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2株占46.85%,革兰阴性菌59株占53.15%,主要革兰阳性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厌氧菌感染的发生与基础疾病、手术术式、口腔卫生情况有关,病原菌耐药性较强,临床医生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并根据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分析临床特点,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总结治疗方法。结果致病原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达55.88%,其次分别为腺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分别占23.53%、10.29%、7.35%,2.95%;共分离出病原菌68株,排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42.65%、26.47%、22.06%;68例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其中27例显效,39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7.06%;术后出现5例酸中毒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35%,经治疗后得到明显的改善,无败血症、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单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短,平均为5.1d,多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平均8.9d。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牙源性感染,病情较急,易造成严重危害,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全身抗炎治疗、局部病变治疗和支持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八一儿童医院2011-2013年44 817例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使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完成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2 329例,感染率为5.20%;共检出病原菌2 57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 660株占64.37%;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均>85.00%。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细菌耐药性,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临床口腔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相关分析,为临床口腔医师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来医院口腔外科就诊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口腔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分析药敏结果并记录。结果病原菌培养结果显示,110例口腔患者共检测出细菌245株,其中厌氧菌155株占63.27%,需氧菌90株占36.73%,厌氧菌中包括福赛类杆菌、中间普氏菌、韦荣球菌、口腔链球菌、牙龈卟啉菌、黑色素普氏菌、核梭杆菌等,其中口腔链球菌86株占35.10%,高于其他菌类;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对头孢曲松、四环素、万古霉素、青霉素G、红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口腔患者感染病原菌中主要以厌氧菌中的链球菌居多,采用万古霉素、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口腔颌面部疼痛及多间隙感染是一种面部常见疾病,病情进展较快,若耽误治疗时机或治疗措施不当,易引起脓肿或弥散性蜂窝组织炎,经血管神经扩散作用,导致败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纵隔脓肿等较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1]。因此,累及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口腔颌面部医院感染患者不同部位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口腔颌面外科40 0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PI鉴定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39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0.99%;手术部位感染和肺部感染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别为168株、150株,分别占70.59%、89.82%;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耐药率基本一致。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是主要病原菌,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从而减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治疗方法,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2011年10月-2013年5月100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行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9例、有效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9例、有效3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败血症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发生败血症3例、纵隔炎及心力衰竭各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的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医院儿科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医院住院治疗的120例感染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其病原菌感染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培养出1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93株占52.2%,革兰阴性菌80株占44.9%,真菌15株占8.4%,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分别占41.0%、5.1%及3.9%,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6.4%、15.1%及4.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高。结论儿科病房内最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常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较严重,临床科室需高度重视,加强耐药性监测以及选取合理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孙刚  傅治国 《中国校医》1995,9(4):319-320
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药物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近时期来,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临床上致病菌株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厌氧菌的致病性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厌氧菌培养技术的日臻提高,也为我们在病原学诊断方面提供了准确而可靠的依据。为探讨本地区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我们对64例口腔颌面都感染性疾病的炎性渗出物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同步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共64例,其中急性下颌智齿冠周炎33例,各种间隙感染31…  相似文献   

18.
刘小华  何彩凤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740-2740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骨周围组织及颜面部的化脓性炎症,是口腔科常见疾病。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在感染来源、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上有其特殊性,常规治疗虽可使大多数感染得以治愈,但临床上如处理不当,往往导致某些致命的并发症。为探讨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的发病因素、提高治愈率,现将我科1993~2004年收治的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537例患者进行分析和讨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303例,女性234例,年龄最小30d,最大12岁。平均5岁,其中病程最短5 d,最长47 d,平均14 d。1·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制订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31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31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共分离出病原菌1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70.9%、23.4%、5.7%,主要革兰阴性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1.5%、19%、13.3%,主要革兰阳性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分别占9.5%、8.2%和3.8%;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等耐药率较高,均>60.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四环素、头孢呋辛等耐药率较高,均>8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等耐药率较高,均>60.0%,3种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较为敏感,耐药率均<30.0%;三种主要革兰阳性菌中均未见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的菌株。结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具一定特征性,临床医师应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测,选择敏感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口腔正畸治疗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控制口腔正畸治疗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医院口腔正畸治疗765例,对其发生感染患者分离培养出的病原菌,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经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共85例,感染率为11.11%;分离出病原菌91株,感染部位呼吸道25株占27.47%,泌尿道19株占20.88%,胃肠道14株占15.38%,皮肤11株占12.09%,血液7株占7.69%,其他15株占16.48%;分离出革兰阳性菌38株占41.76%,革兰阴性菌53株占58.24%;革兰阳性菌对乙酰唑胺和利奈唑胺无耐药,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无耐药。结论口腔正畸治疗感染的发生率高,且多为耐药菌感染,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口腔正畸治疗感染的发生,对分离培养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进行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