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和MRI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2016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9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多层螺旋CT和MRI磁共振检查,整理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以及影像学特征等。结果多层螺旋常规平扫的诊断符合率为72.83%,MRI常规平扫的诊断符合率70.65%,两种方法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常规平扫+增强扫描,MRI诊断符合率为96.74%,多层螺旋CT为88.04%,两种方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的影像学特点基本相似,主要为脑室脑池异常,脑梗塞、脑积水、脑膜钙化等。结论 CT和MRI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应用价值均较高,平扫联合增强扫描有助于更清楚的观察病变情况,提高病变检出率,且MRI检出病变范围多于CT,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增强CT和MRI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86例疑似肝癌患者,确诊160例,分别采用肝脏增强CT和MRI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对肝癌的检出情况。结果采用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CT142例,MRI160例,门脉期等密度CT151例,MRI142例,延迟期低密度或低信号CT160例,MRI158例。增强CT检测出123例肝内病灶和58例肝外病灶;MRI检测出148例肝内病灶和89例肝外病灶。MRI确诊的肝内病灶数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于增强CT(P0.05),,故MRI确诊率明显高于CT(P0.05),对于直径不超过3cm的肿瘤,MRI的确诊率亦明显高于CT(P0.05)。结论肝脏增强CT和MRI对于肝癌的诊断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肝脏MRI对肝癌诊断的准确率优于增强CT,尤其是对于直径≤3cm的肿瘤,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脉期60s,延迟期120s。结果 5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53个,病灶直径平均(2.85±0.23)cm,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有助于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要点,提高与其他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3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与增强后的表现。结果共检出36个病灶,28例为单发病灶,4例2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19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病灶呈等密度;17个病灶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CT正确诊断28例,诊断符合率87.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对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可明显提高与血管丰富的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儿童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肝脏肿瘤的多层螺旋CT灌注表现,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5天~12岁,分析肝脏肿瘤病变的灌注参数及血运改变情况。结果:肝恶性肿瘤组病灶中心HAI均明显高于病灶边缘,高于正常肝组织,肝良性肿瘤组病灶中心HAI与正常肝组织一致。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肝动脉灌注指数(HAI)具有重要的价值。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是可以提供一种准确且相对简洁的评价儿童肝脏肿瘤的范围及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21例PCC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PCCCL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21例患者中19例患者为单发病灶,其中病灶位于右肝13例,病灶位于左肝6例,病灶直径在2.0~4.8 cm之间,病灶平均直径为(3.28±0.95)cm,另外2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其中最大病灶直径为13.8 cm。CT平扫肿瘤均呈低密度改变,16例患者密度均匀,5例患者CT平扫密度不均匀;CT增强扫描检查,17例患者动脉期轻度强化,3例患者动脉期病灶出现不均匀明显强化,21例患者延迟期病灶均为低密度,1例患者出现包膜延迟强化。MR平扫,9例患者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6例患者病灶T1WI信号混杂,T2WI扫描均呈混杂高信号;MRI增强扫描,6例患者动脉期呈轻度强化,5例患者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结论 PCCCL患者CT以及MRI影像学表现相对不典型,变化差异较大,但是,由于PCCCL肿瘤细胞当中富含糖原以及脂质,通过CT以及MRI可显示出此类特征,同时需要与普通肝细胞癌、肝海绵状血管瘤等进行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PCCCL患者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及其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2月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0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平扫密度、静脉期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动脉期、延迟期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环壁完整率、环内低密度率、灌注异常率、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向心性延迟强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显示其病灶密度不均、内部模糊、边缘模糊,增强后病灶提示“簇状”征象,静脉期CT显示脓肿边缘有明显的强化显像,平衡期CT显示等密度影,且病灶范围较早期明显缩小,肝癌患者则未见这种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鉴别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和肝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同组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次行多层螺旋CT扫描、MRI扫描,比较二者对肝癌病灶定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MRI正确诊断率为93.1%,CT正确诊断率为77.6%,MRI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肝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优于多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3月武汉火神山医院接收的600例经核酸检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型483例、重型98例、危重型19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和核酸检测的新冠肺炎检出率,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下新冠肺炎患者累及肺叶情况与病灶特点,并根据临床分型及影像学特点重新分型。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新冠肺炎的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为99.50%(597/600),与核酸检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层螺旋CT检查,597例患者中普通型480例、重型98例、危重型19例,而且相较于轻型患者,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肺部感染面积更大。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灶特点主要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61.47%)。结论: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可积极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明确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进行诊断时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7例为对象,对选择的对象进行MRI和多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三种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RI及多层螺旋CT与其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和多层螺旋CT各自的诊断准确率与DSA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5;但MRI和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与DSA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对冠心病进行诊断时使用MRI和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细胞癌确诊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小细胞癌患者,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CT平扫组,对比两组扫描效果。结果: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检出38个病灶(95.00%);门静脉期检出27个病灶(67.50%);延迟期共检出36个病灶(90.00%)。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延迟期病灶检出率高于门静脉期、平扫组(P<0.05);两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MSCT扫描的高密度、低密度强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肝脏、肿瘤及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均高于平扫组(P<0.05)。结论:MSCT三期增强扫描可准确反映肝小细胞癌病灶强化特征,确诊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肝小细胞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在我院诊疗的34例肝脏FNH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总结其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4例肝脏FNH患者均由多层螺旋CT扫描初步确诊,并经病理证实,符合率达100%。19例患者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影像,7例呈等密度影像;8例可见中央星状瘢痕;7例伴有钙化影,2例无明显中央瘢痕。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28例明显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门脉期病变强化中9例呈低密度,19例等密度,6例呈高密度;延迟期7例呈低密度,18例呈等密度,9例呈高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在肝脏FNH中的诊断价值较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影像诊断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5例FNH患者资料,将接受CT诊断的3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37例患者接受MRI纳入观察组.结果:两组患者共检查出70个病灶,两组各35个.观察组诊断正确率是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P<0.05)结论:MRI影像能鉴别FNH、血管肿瘤,诊断正确率较高,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在我院诊疗的34例肝脏FNH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总结其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4例肝脏FNH患者均由多层螺旋CT扫描初步确诊,并经病理证实,符合率达100%。19例患者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影像,7例呈等密度影像;8例可见中央星状瘢痕;7例伴有钙化影,2例无明显中央瘢痕。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28例明显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门脉期病变强化中9例呈低密度,19例等密度,6例呈高密度;延迟期7例呈低密度,18例呈等密度,9例呈高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在肝脏FNH中的诊断价值较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和MRI在混合型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收的65例疑诊混合型肝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观察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检出情况。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65例疑诊混合型肝癌患者后期病理诊断确诊62例,其中多层螺旋CT共检出48例,MRI共检出57例,MRI检出率明显优于多层螺旋CT,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混合型肝癌患者给予MRI检查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MR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11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及单纯MRI扫描,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及单纯MRI扫描的诊断结果及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病灶检出数目和病灶位置等情况。结果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检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3例,检出率为94.64%(53/56),单纯MRI成像检查超急性期脑梗死37例,检出率为66.07%(3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检查出梗死灶82例,单纯MRI成像检查出梗死灶54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相较于单纯MRI成像检出的梗死灶更多。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相较于单纯MRI成像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检出率更高、更容易发现梗死病灶。该方法检查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共发现60个癌灶。平扫发现30个病灶(50%),其中26个呈低密度,4个因伴脂肪肝而呈略高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52个,占86.67%,门脉期检出病灶43个,占71.67%,延迟期检出病灶47个,占78.33%。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提高SHCC的诊断是十分重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肾上腺占位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53例共有64个病灶:皮质腺瘤15例21个病灶,嗜铬细胞瘤18例21个病灶,皮质腺癌6例6个病灶,转移瘤4例6个病灶,神经母细胞瘤5例5个病灶,淋巴瘤1例1个病灶,肾上腺囊肿2例2个病灶,节细胞神经瘤2例2个病灶.结论 大多数肾上腺占位病变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