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Dake等报道以微创腔内隔绝术治疗了13例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真性、假性降主动脉瘤及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从此将首先用于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拓展到了治疗胸主动脉病变。在国内,我院于1998年报道了我国首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至今已经完成200余例。近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已成普及之势。今天,对于慢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腔内隔绝术已经成为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我们仅结合本单位经验对目前在手术指征方面存在争议的问题作一讨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u QS  Jing ZP  Bao JM  Zhao ZQ  Feng X  Zhao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23-425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998年9月至2004年2月间施行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均在DSA监视下完成。其中28例出现导丝进入真腔困难,4例出现导丝误入假腔再入真腔。术中使用的进入真腔的方法有:导管沿途造影法,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导丝上下贯通法。结果导管沿途造影法应用于32例患者,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应用于12例患者,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应用于10例患者,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应用于28例患者,导丝上下贯通法应用于2例患者。32例患者均成功导入真腔,支架型人造血管成功隔绝夹层裂口。结论导丝进入真腔困难及误入假腔,会导致手术失败及支架型人造血管误放假腔的灾难性后果。利用多种血管腔内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损伤小、适应证广、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 ,符合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1~ 3]。我们于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采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2例 ,现就其基本方法和初步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4 3~ 6 5岁 ,平均年龄 5 5 .3岁。均为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出现胸背痛症状至接受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的间隔时间为 1~ 2 4周 ,平均 7.2周。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史 ,发病时均伴剧烈的胸背疼痛。入院后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评价真腔覆膜支架点状植入联合假腔内栓塞技术(spot stenting combined with 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SS-FLEVOR)治疗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期结果 。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采用SS-FLEVOR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分析病人手术前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假腔血栓化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通畅情况。结果:TEVAR术后远端瘤样扩张病人17例,平均年龄(54.5±14.5)岁,女3例。SS-FLEVOR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1.4±37.9) min。平均随访(24.9±20.7)个月。随访期间内脏动脉分支支架均通畅。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均血栓化10例,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3例,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仍存在部分血流4例。因假腔内血流逐渐减少且瘤体未增大,未予以二次干预。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均较术前增大。术前胸...  相似文献   

5.
<正>胸主动脉疾病包括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及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等,是血管外科领域常见的危重急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始于1994年[1],已逐渐成为主动脉降部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2]。不过,主动脉升弓部疾病的治疗由于涉及到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问题,仍以开放手术为“金标准”[3]。虽然结合了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的去分支技术降低了侵入性[4],但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  相似文献   

6.
正胸主动脉病变(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为极其凶险疾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2]。传统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方法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目前腔内修复胸主动脉(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术式,但用于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升主动脉及锚定区不足病变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观察TEVAR术中应用血管腔内穿刺系统辅助原位开窗技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在脓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B超引导下行胸腔穿刺留置猪尾导管抽脓液(或排脓)治疗局限性脓胸.结果:治疗操作中在超声引导胸腔穿刺留置猪尾导管,能将导管准确置入脓腔最佳位置,便于将脓液抽出(或排出),治疗局限性脓胸,效果良好.结论:超声引导胸腔穿刺留置猪尾导管治疗局限性脓胸疗效可靠,具有定位准确,安全方便,损伤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12月,对20例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行腔内修复手术。术前全部应用CTA确诊,其中Stanford B型夹层15例,假性动脉瘤4例,降主动脉减速伤1例。均在全麻下行股动脉切开作为覆膜支架置放入路。结果全组均一次支架释放成功,无手术死亡。修复后造影显示降主动脉夹层破口或假性动脉瘤均被即刻封闭,真腔均较术前扩大。2例主动脉腹腔分支段破口遗留假腔,假腔直径均<10 mm,未给予处理。14例术后6个月行CTA检查,无支架移位、破裂、断裂、内漏发生,第一破口所致假腔均无活动血流。结论腔内修复治疗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根最大动脉CT定位在胸降主动脉腔内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根最大动脉CT定位在胸降主动脉腔内修复(EV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胸降主动脉EVR前行根最大动脉(AKA)CT定位,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DAA)8例,Crawford Ⅰ型胸腹主动脉瘤2例,胸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胸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各1例。入组标准:EVR需要部分覆盖T8-L1节段。结果除3例DAA外,9例(13根)AKA显影,其中8例主动脉.肋间动彬腰动脉-AKA-脊髓前动脉连续性完整,1例胸腹主动脉瘤连续性差,多处中断;单根AKA5例,双根4例。成功保留10根,覆盖3根(1根为多处中断,另2根为双根中的近端1根)。1例DAA(Marfan综合征)出院后2d突然死亡,拒绝尸检。本组11例获随访3-19个月,平均12个月,无截瘫发生,术后3个月CT证实DAA假腔胸腔段或动脉瘤瘤腔内完全血栓形成。结论胸降主动脉EVR术前AKACT定位可以使需要避免覆盖的节段精确到AKA起源肋间动脉在主动脉开口的平面,释放出T8-L1节段的其他部分用作人工血管内支架的锚定,扩大EVR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 42岁, 因"突发背部及腹部疼痛不适9 h"入院。CTA示:B型主动脉夹层(图1)。1周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沿左侧股动脉入路送入猪尾导管, 沿途逐段造影明确位于真腔, 将猪尾导管送至升主动脉(图2A), 交换8F长鞘至主动脉弓部。沿长鞘送入抓捕器捕获左侧肱动脉泥鳅导丝经左股动脉鞘管引出建立导丝轨道, 沿长鞘送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沿左侧股动脉入路导入单内嵌分支覆膜支架(34-28-200 mm), 紧贴左颈总动脉远心端释放, 完全释放后回撤输送系统至支架下端。此时DSA透视下见支架逐渐向远端移动(图2B), 支架下端移位至第一腰椎水平后支架固定。左侧肱动脉入路引入导管造影示:支架内血流淤滞, 支架远端不显影, 考虑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堆积于支架下端, 堵塞腹主动脉及内脏动脉(图2C)。与家属沟通后决定中转开腹, 采用腹部正中切口, 腹腔探查见肠管及肝脏颜色暗淡。将小肠推向右侧, 打开后腹膜, 显露腹主动脉, 离断左肾静脉, 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 分别套带控制。将肾动脉上方、下方腹主动脉套带控制, 阻断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后, 于腹主动脉前壁纵行切...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男,59岁,7个月前因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接受腔内修复术,术中造影发现I型内瘘,考虑内瘘较小,有血栓可能,故行随访观察。术后6个月复查CTA示内瘘及瘤体均增大。随访7个月,期间未对Ⅰ型内瘘行针对性治疗。本次就诊以"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瘘形成"收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左侧锁骨上窝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听诊可闻及搏动性杂音。行经皮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鞘成功后行主动脉弓造影,见支架近端I型内瘘形成;应用同轴导管技术将2.7F微导管超选择至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内,造影证实微导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病人作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原则。临床资料 :1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瘤的病人于 2 0 0 1年 2月在本中心接受了腔内隔绝术。术前CTA显示 :主动脉自弓降部开始出现夹层 ,一直延伸到腹主动脉分叉上6cm ,假腔的最大直径达 6 .6cm ;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为 4 .5cm ,瘤颈受夹层累及 ;双侧髂总动脉各有一直径 2 .5cm的真性动脉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 ,降主动脉植入规格为 34mm× 34mm× 1 30mm的直管型Talent移植物封闭夹层裂口 ;腹主动脉植入规格为 2 6mm× 1 4mm× 1 4 5mm的分叉型Talent移植物。将腹主动脉瘤和双侧髂动脉瘤隔绝 ,手术耗时 30 0min ,失血 30 0ml,透视 62min ,造影 5次 ,使用造影剂 2 0 0ml。术后病人恢复顺利 ,术后第 2天出ICU ,术后 30d出院。随访 1年 ,病人生活质量良好 ,复查CT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完全封闭。结论 :腔内隔绝术的微创特点使一期治疗Stand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术后应先处理胸主夹层处理腹主动脉瘤 ,以减少后半程手术对先前植入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相关愈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9年至2006年6例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分析其治疗经过和结果,总结其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在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中.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胸降主动脉瘤1例;空气栓塞1例,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2例,与术中控制性降压或低血压时间过长有关者3例;死亡3例,另3例治愈出院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虽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预后不佳。在以后工作中,需进一步总结经验。严格规范介入操作技术,积极改进相关医疗器械,以逐渐减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0月,对21例典型B型(Stanford分型)主动脉夹层、5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主动脉壁溃疡,在局麻(26例)或全麻(2例)下行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采用Medtronic Talent支架10例,Medtronic Valiant支架12例,微创直管型支架6例。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破口封闭,无内漏。术后无胸痛,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内漏,术后住院时间(4.5±1.1)d,3-7 d。5例术后发热,吲哚美辛治疗1个月,体温正常。2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1周CT扫描显示真腔扩大,血供明显改善,胸主动脉假腔内血栓形成,腹主动脉假腔存在,开口于假腔的分支靠远端破口供血;5例假性动脉瘤CT扫描显示破口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2例壁内血肿CT扫描显示溃疡被支架覆盖。23例随访(21.3±10.2)月(1-40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B型主动脉夹层、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降主动脉壁内血肿均可采用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降主动脉疾病以开放手术为主的治疗格局[1],但受限于主动脉弓特殊的解剖形态、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及分支重建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弓部疾病一度被视为腔内治疗的“禁区”和“最后争夺的阵地”[2]。尽管目前开放手术仍然是年轻、能耐受手术风险患者的治疗首选,但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及器材不断改良及成熟,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rch repair,EAAR)已被推向了全新的高度,逐渐成为外科手术风险较高患者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现今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良好的近中期疗效得到了验证,世界范围内多数学者对该技术的态度已从谨慎的观望转为积极的尝试和推广,因此近年该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报道的病例数迅速增加,临床应用的推广也同时带动了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本文拟从基础理论和治疗技术两方面分述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进展。相关基础理论的发展一、分型传统主动脉夹层分型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Stanford分型和Debakey分型。Debakey将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为三型:Ⅰ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源于升主动脉并累及腹主动脉;Ⅱ型,胸主动脉夹层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且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7例患者年龄(51.2 ±11.0)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杂交手术室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 ~20...  相似文献   

19.
1994年Dake等[1]首次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用于胸主动脉瘤的治疗,并于1999年实施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2].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腔内修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多项优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证实.但是随着腔内治疗经验的增加,内漏、逆行性A型夹层等并发症已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将对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类别及诊治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8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把覆膜支架送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的破口,观察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87例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完全封闭夹层破口,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检查示真腔均恢复正常直径,假腔内血栓形成。术后随访至今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近期疗效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