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南地区疟疾防治情况调查康希平,平凡,付永春,张永建,陈洪山,范欣(鲁南五地市疟疾联防办公室)(临沂市第一人民医院)关键词疟疾;抽样调查1993年我们对鲁南地区的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五地市沿岚兖、兖新铁路以南的27个县的疟疾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和分析广西50年疟疾防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防治后期疟防成果巩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以及疟疾科研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病率从1954年的296.7/万降至2006年的0.022/万,到2007年底,全区有89个县(市)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疟疾防治工作,只要政府重视,同时根据本地实际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就能把疟疾发病控制在很低水平,继续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核和评价广西最后5县(区)是否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方法按照国家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和考核方法,对环江、乐业、大化、钦南和钦北5县(区)进行现场考核和资料审核。结果环江县2004~2005年疟疾发病率为0.05/万、0.03/万,2006-2008年发病率为0;乐业县2004年疟疾发病率为0.26/万,2005~2008年发病率为0;大化、钦南和钦北疟疾发病率连续5a为0。在5县(区)15个乡(镇)103个点,抽检当地居民和学生7800人,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检测滤纸血样7806份,抗体阳性率为0.026%。结论5县(区)疟疾发病率连续5a控制在1/万以下,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4.
百色市1987~2005年疟疾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永健  郭传坤  江超穗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797-1799,1796
目的分析百色市1987~2005年疟疾控制结果,评价监测措施,为制定疟疾控制后期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87~2005年百色市12个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牵口流动人口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描述牵口分析。结果20年间全市12个县区共血栓当地发热病人508.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13、5万人次,外出回归人群l、7万人次,外来人群9.3万人次,共栓出疟疾病例5686例,四类人群血栓阳性率分别为0.075%、0、26%、5.22%和0.65%。疟疾发病率从1988年的l。98/万下降到2005年的0.01/万,疟疾发病人数从1988年的766例减少到2005年的23例。该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百色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近5年当地感染病例少,输入性疟疾病例较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输入继发病例发生率较低。应进一步加强疟疾监测与控制措施,继续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
温州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气候温和,全市现有11个县(市、区),人121700多万。温州地区是疟疾流行可接受的地区,由于人员流动频繁,流行的危险随时都可发生。建立疟疾流行的预警监测体系,防止温州地区疟疾再度流行极为重要。现将2005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5年河南省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5年的疟疾疫情,为当地昀疟疾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河南省2005年的疟疾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河南省200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 304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36/万,较2004年2 019例上升14.12%.18个市中有8个市疫情上升,其他10个市疫情与去年持平或下降,发病主要集中在商丘、信阳和南阳3个市,发病2 018例,占全省发病总数的88.00%.其中商丘市发病上升317.62%,其所辖的水城市发病710例,占商丘市发病的88.09%,占全省发病的30.82%.信阳市发病336例,下降45.89%.夏秋季节为主要流行季节,7~10月发病数占疟疾病例总数的77.47%(1 785/2 304),8月发病达到高峰,占26.39%(608/2304).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发病总数的14.80%(341/2 304).男女发病数性别比为1.69:1(1 447/857).农民和学尘为主要发病群体,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65%(1697/2 304)和15.41%(355/2 304). 结论河南省疟疾疫情处于不稳定状态,局部疫情回升明显,应当加强各项防治措施稳定疫情,防止局部爆发流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血吸虫病曾流行于4个州(市)、18个县(市)。经过多年防治,已有2个州及12个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县(市)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仅3个县尚未控制流行。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曾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9个县(市、区)钉螺面积大幅度回升,曾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3个县(市)病情回升严重。2004年国家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施以来,  相似文献   

8.
黄河秋  胡骏  张继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2):139-140,143
目的分析信阳市2005~2010年的疟疾疫情,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信阳市2005~2010年的疟疾疫情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防治措施。结果信阳市2005~2010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 434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36/万。病例集中在淮滨、浉河、平桥3县(区),共发生疟疾1 285例,占全市发病数的89.61%。青壮年发病为主,30~60岁发病907例,占发病总数的63.25%。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99:1。农民和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9.25%和9.62%。夏秋季节发病为著,6~10月发病占总数的81.17%,其中8月发病366例,占25.52%。结论信阳市近6年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疟疾防控措施有效,为信阳市消除疟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传染病。云南省血吸虫病曾流行于4个地(州)、18个县(市)。经过多年防治,截至2000年,已有2个州及12个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县(市)达到传播控制标准,3个县尚未控制流行。2002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0.
梁松 《右江医学》1998,26(4):247-248
为了解疟疾流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1986~1995年对百色市12个乡镇发热病人311837例,进行采血涂片检查,结果常住人口的疟疾检出率为0.022%(67/300582),流动人口的疟疾检出率为0.960%(108/11255),前者低于后者;年度检出率显示常住人口疟疾检出率逐年下降,而流动人口的疟疾检出率则居高不下。又对该市1986~1997年疟疾病人中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进行比较,发现农村居民疟疾病人所占的百分比(75.776%)高于城市居民疟疾病人所占的百分比(24.224%)。认为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是疟疾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结合目前福建省疟疾消除阶段的实际监测防治现状,分析研究福建省消除疟疾3个阶段的成本效益。方法 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2005—2018年福建省疟疾消除阶段前期、消除阶段后期和消除后阶段不同监测措施的效益成本比值(BCR)和经济净效益(NB)。结果 福建省2005—2018年消除疟疾3个阶段年均成本投入分别为:消除阶段前期(2005—2009年)为6 423.51万元(人员工资占93.05%),消除阶段后期(2010—2015年)1 125.02万元(人员工资84.59%),消除后阶段(2016—2018年)1 170.67万元(人员工资占66.02%,人员培训费占25.37%);NB分别为12.63亿元、20.77亿元和28.45亿元,BCR分别为20.7∶1、185.6∶1和244.0∶1,BCR和NB均是消除后阶段>消除阶段后期>消除阶段前期,说明消除后阶段监测措施在经济上最有利,其防治效果是最佳的。结论 福建省疟疾防治工作14年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疟疾消除后阶段按不同风险等级的疟疾防控管理、加强境外流动人口输入性疟疾防控的监测措施,在经济上有利,防治效果最好。应继续加强疟疾的输入性病例监测管理机制建设,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有效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龙陵县1991~2005年疟疾监测资料。结果1991~2005年累计报告疟疾病例31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14/万;发热病人年平均血检率4.59%、血栓阳性率1.75%;监测流动人口疟疾病例2661例,占疟疾总数的84.50%;居民平均带虫率为0.8%。结论龙陵县仍是输入性间日疟为主的混合流行区,应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抗疟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陈孝涛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33-1335
目的 分析临沂市疟疾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临沂市2001~ 2011年的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沂市2001~2011年期间共报告疟疾病例53例,年平均发病率0.047/10万,在2005~2008年间疟疾疫情出现小幅上升,发病率平均为0.092/10万.疟疾病例实验室诊断37例,临床诊断16例;间日疟44例,占83.0%,恶性疟9例,占17.0%;本地感染22例,占41.5%,外地感染31例,占58.5%.病例以20~45岁青壮年农民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7~10月份;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为0.087‰.结论 临沂市2001~2011疟疾发病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防止输入性继发病例的发生,是今后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保山市隆阳区2005~2011年疟疾流行态势.方法 收集隆阳区2005~2011年疟疾疫情资料,用Excel2003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隆阳区2005~2011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 580例,占总报告传染病的9.83%,无死亡病例;间日疟1 093例,占69.17%,恶性疟465例,占29.43%;未分型22例,占1.40%.2005 ~ 2011年发病以输入病例为主,共1 562例,占总发病数的98.86%.年均发病率较高的是水寨乡、辛街乡和瓦房乡,年均发病率较低的是杨柳乡、永昌办事处和兰城办事处.疟疾季节流行分布呈现“单峰”型.病例绝大多数为男性,共1 452例,以农民为主,共1 506例,年龄段主要为30~49岁,共915例.结论 隆阳区疟疾发病率自2005年以来逐年下降,发病以输入性为主,本地病例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加大流动人员管理力度,进一步降低疟疾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鲁南五市疟疾联防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疟防后期监测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鲁南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当地感染、输入性疟疾或疑似病例进行登记和确诊,并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资料的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鲁南五市2005~2007年疟疾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例数比2004年分别上升293%、586%和686%,以枣庄、济宁和菏泽增多最明显。疟疾病例以间日疟和新发病例为主,既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且当地感染病例明显增加。男性高于女性,以农民和民工发病最多。结论鲁南五卞联防区的疟疾疫情呈上升趋势,尤其靠近江苏、安徽和河南的市县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加强联防和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各级疟防人员的专业水平是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和季节变化,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10年,选择江苏省5个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室内)搜捕法进行种群和季节变化调查。利用圆形分布法对6年逐月疟疾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江苏省5个疟疾媒介监测点仅捕获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于7月上半月。疟疾发病高峰日出现于8月16日。疟疾病例分布与媒介的季节消长情况相吻合。结论疟疾防治中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警惕因中华按蚊密度升高而致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全州县1997—2005年疟疾发病特点,为疟疾控制后期防治、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7-2005年疫情报告。疟疾病人个案调查表,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流行病学分析总结等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9年间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167例,其中海南回归占51.50%(86/167),贵州回归占30.54%(51/167),广东回归占6.59%(11/167),外国回归占2.99%(5/167);在外滞留一个月以上的占94.41%(161/167);从事挖煤(矿)的占42.51%(71/167),种植的占26.95%(45/167);发病后1周内就诊的占88.62%(148/167)。结论 全州县9年闻共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167倒,以男性为主,大多数病人在疫区野外作业1个月以上,发病后能及时就诊和得到及时治疗,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应继续加强对从高疲区回归人员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加强疟防知识宣传教育,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淮河流域与疟疾有关社会因素的空间分布状况,探索其对疟疾疫情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年7~9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淮河流域12县(市)50乡(镇)1564户居民2003~2005年社会因素资料,运用ArcGIS8.3软件制作疟疾流行及主要社会因素分布图,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疟疾流行状况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2003~2005年12县(市)报告疟疾22520例,其中96.48%来自乡村。使用纱门纱窗(X1)、蚊帐(X2)、蚊香(X3)和灭蚊剂(X4)防止蚊虫叮咬的家庭分别占32.55%、61.51%、81.84%和57.67%,有露宿和(或)室外纳凉习惯(X6)者占25.85%。平均每亩耕地每年使用农药的费用(X5)为21.4元,人均饲养大牲畜(X7)0.3头。纱门纱窗使用率以及蚊帐使用率的高低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反一致性,而暴露率的高低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高低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回归分析显示:变量X1-X3(β=-2.128、-1.147、-1.028,P〈0.05)与自然对数发病率(Vln)呈负关联,而X6(β=0.888,P〈0.01)与Yln呈正关联。结论淮河流域疟疾流行与部分社会因素存在较明显的关联,加强引导乡村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阻断疟疾传播,是既经济安全,又持久有效的疟防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