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预防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的方法。方法 :选择具有剖宫产指征的孕产妇 2 0 3例 ,随机分改进组98例与对照组 10 5例 ,改进组 :切皮时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采用钝性分离 ,缝合前修出部分游离脂肪 ,缝合时三针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对照组 :完全按以色列Start教授推荐的改良式剖宫产术式进行。结果 :改进组与对照组在总手术时间、拆线时间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而在术后第四天切口状况及拆线后脂肪液化发生等方面对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处理的改进对预防皮下脂肪液化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各种技术的开展,肥胖人群、高龄及糖尿病等各种高危因素的比例在孕妇中逐渐增加,而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一种重要方法,实践证明随着胎儿监护(包括远程监护)的推广使用,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剖宫产近十年显著增加。而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人报道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为0.34%。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日趋增多及高频电刀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广泛应用,患者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频率有增多的趋势,本文对我科自1998年8月至2005年8月实施腹部手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切口脂肪液化后最简便、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从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在我科行新式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皮肤、皮下脂肪一起间断缝合3针发生脂肪液化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观察组不拆除切口缝线,仅扩开切口液化处,去除无生机的脂肪组织,艾利斯钳钳夹该处皮缘5min,TDP在距液化处30cm照射15min,继而每日TDP照射2次,每次15min。对照组则拆除切口缝线,去除无生机的脂肪组织,放纱条引流、换药。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明显减少,切口完全愈合时间显著缩短,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花费明显减少。结论间断缝合横切口脂肪液化后不拆除缝线应用TDP治疗较传统方法为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1 998年以来开展了以色列新式剖宫产术。在实践中观察到此术式皮肤缝合 3针 ,对于肥胖或皮下脂肪丰富的产妇偶有脂肪液化 ,造成切口愈合不良 ,甚至非感染性裂开的现象 ,发生率为 4 .1 %。我们在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9月间采用放置乳胶片引流条预防脂肪液化的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我院行新式剖宫产者 ,腹壁脂肪层厚≥ 4 cm,年龄 2 2~ 38岁 ,共 80例 ,对手术指征无选择性。1 .2 手术方法 取 Joel- Cohen切口 ,长 1 3~ 1 5 cm,以下步骤同新式剖宫产术式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在本院产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结论 重视孕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者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王玉岩 《吉林医学》2008,29(8):687-687
近年来,随着新式下腹部横切口术的推广和开展,因个体差异、医疗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术后脂肪液化的并发症成为该手术后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及时防治,可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现将我院自2000年~2003年9例切口液化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尤其孕妇及中年妇女腹部脂肪厚,更易发生脂肪液化,1998年初到2006年底在妇产科术后腹痛部手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6例,现将脂肪液化的预防及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局部封闭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出现脂肪液化早期症状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庆大霉素加0.2%利多卡因,对切口周围皮肤进行皮下注射封闭,1次/3日.结果25例切口达到1期愈合,5例液体流出较多,经引流及其他治疗后愈合.结论用庆大霉素加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皮肤封闭治疗早期脂肪液化,有确切疗效,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且方法简单,费用低廉,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0.
石学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204-220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针对102例患者行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102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在精心治疗下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术前合并症(如贫血、糖尿病等)、二次手术切口、术后咳嗽、妊娠水肿、滞产、羊水污染及缝合技术及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应从多方面防范切1:2皮下脂肪层液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肥胖人群在逐年增加,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呈上升趋势,尤其高频电刀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更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外科伤口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伤口的愈合和病人的住院时问,如处理不当,伤口红肿、脂肪液化可转变为伤口感染,因此,伤口正确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自1984—2005年间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人16例,回顾分析,对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预防和治疗剖宫产术后伤口脂肪液化的并发症。方法 对近5年2018例剖宫产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39例(1.93%)。结果 通过对症、支持、特别是伤口的积极处理后,均在10—15d痊愈出现。结论 本组伤口脂肪液化裂开的原因与肥胖、糖尿病、妊娠水肿、滞产、胎膜早破、胎粪污染等密切相关;产前尽可能妥善处理诱发原因,术中重视无菌技术等操作,时刻防治伤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及社会偏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并发症也相应增多。脂肪液化是剖宫产术后创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脂肪液化,创口不易愈合,且容易继发感染,故应引起医生重视。我院1999年1月~2002年1月共有4654例产妇分娩,其中剖宫产1926例,剖宫产率41.4%,剖宫产腹壁脂肪切口发生液化28例,占手术总数的1.45%。经大黄粉醋外敷、庆大霉素加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局部封闭、红外线照射等综合治疗,均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中预防术后脂肪液化的方法。方法 对本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1637例腹部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两年腹部手术846例(对照组),后两年改进术中操作方法791例(治疗组)。结果 对照组846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1例,治疗组791例发生脂肪液化4例。结论 通过改进操作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产科临床实践中,我们有时发现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部分或全部自然裂开或渗液现象。因延长愈合时间,给产妇增加了身体上精神上双重痛苦,并增加经济负担,对此,护理上应针对产妇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产妇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6.
李运莲 《中外医疗》2011,30(21):103-10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防治措施及处理体会,提高对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经处理后全部痊愈,其中5例于局麻下行二次缝合7~9d后痊愈。结论熟悉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并及时正确处理,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2003年7月~2004年7月开展改良式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就1年间随机选择改良式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360例与同期纵切口剖宫产术380例比较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周崇英 《当代医学》2016,(13):44-4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行剖宫产手术患者700例,术后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患者15例,对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发生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结果 15例患者中,肥胖者4例,滞产者2例,使用电刀者4例,贫血者2例,试产失败后改为剖宫产手术者1例,羊水污染严重者2例,1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肥胖、滞产、贫血、羊水污染及剖宫产术中操作不当均是导致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应进行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9.
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4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患者明显增多,而术中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多,我科从2006—2010年共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4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