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2.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两则。  相似文献   

3.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4.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5.
论瘀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相似文献   

6.
试论瘀证及其证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瘀证应分为血瘀与瘀血,并从概念、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则、方药上论述其区别及联系,提出活血属和法范畴,化瘀属消法范畴,例举了活血与化瘀的常用治法及代表方剂,将治疗瘀证的药物分为活血类、化瘀类、活血化瘀类,并简述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温病热瘀证的病机及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热瘀证是指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热毒炽盛又见血行瘀滞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是温病学中一个独特证型,即热邪入侵体内,煎熬阴津血液,导致血液粘稠而成瘀血。热邪和瘀血相互交织,热瘀阻于脏腑经络,引起相关脏腑的病变,最终可致热瘀气脱,正气耗竭而死亡,而热毒和血瘀是整个热瘀证病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研究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凉血通瘀方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6%,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复发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疗效显著,并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脉回春饮治疗急性脑梗塞(痰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通脉回春饮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脉回春饮治疗急性脑梗塞(痰热瘀阻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风发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多痰瘀交阻,中风后遗症之汗证的病因病机特点亦多因痰瘀所致,提出此证可从痰瘀论治,并阐述了方药的古人论述和现代研究,举例说明了该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之汗出过多的效果,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闯  周贤刚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5):769-771
目的评价三七通舒胶囊治疗轻中度气滞血淤型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轻中度气滞血淤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三七通舒胶囊,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就总体疗效而言,ITT结果显示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67%,83.33%,PP结果显示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84.31%,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具有临床上的非劣性(P〈0.05)。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一致。临床观察中未发现三七通舒胶囊有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三七通舒胶囊治疗轻中度气滞血淤型偏头痛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虚肝郁证大鼠海马CA1区磷酸二酯酶(PDE)不同亚型蛋白表达的变化及芍药苷的调控作用。方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芍药苷低剂量组(20 mg/kg)、芍药苷高剂量组(40mg/kg),造模第1天开始给药,空白组、模型组给等量纯水,共造模21 d。治疗结束,灌注固定后取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E1A、PDE2A、PDE4A、PDE5A、PDE9A、PDE10A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PDE1A、PDE2A、PDE5A、PDE9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0.01,P0.01),PDE4A、PDE10A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芍药苷可显著下调PDE1A、PDE2A、PDE5A、PDE9A的蛋白表达(P0.05,P0.01,P0.01,P0.01),明显上调PDE4A、PDE10A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血虚肝郁证模型大鼠由于受到辐照和束缚双重应激的影响,海马CA1区PDE各亚型表达显著改变,芍药苷能够通过调控不同底物分解酶的表达,从而影响2种核苷酸的含量,表明白芍养血柔肝作用是多靶点多途径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近年从肝郁脾虚证论治心悸受到很多医家重视,但其中病机仍未阐明清楚。本文以“肝郁脾虚”为引线,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梳理,涉及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相关病证,旨在为调肝理脾法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文献佐证,丰富该法的理论内涵。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家重视肝郁、脾虚对心悸发病的影响,病机以气血失调为主,涉及脏腑相合、七情、病理产物等多个环节,治法区分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化饮祛痰、安神定志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肾虚痰瘀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分布情况及其肝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03例COPD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分为肾虚痰瘀组和非肾虚痰瘀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OP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B)。结果(1)103例COPD患者中以肾虚痰瘀型患者多见,共70例,占68%,其它证型患者共33例,占32%;肾虚痰瘀组与非肾虚痰瘀组比较,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非肾虚痰瘀组比较,肾虚痰瘀组患者年龄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虚痰瘀组TBIL水平显著升高(P〈0.01),非肾虚痰瘀组TBIL水平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痰瘀组和非肾虚痰瘀组GP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0.05),而肾虚痰瘀组GPT升高更明显;肾虚痰瘀组和非肾虚痰瘀组AL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0.05),而肾虚痰瘀组ALB降低更明显。ALP、TP、GLB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虚痰瘀是COPD的一个主要证型;COPD患者存在肝功能的异常,肾虚痰瘀型COPD患者表现更为明显;COPD患者肝功能的改变可能与肝郁气滞有关。临床治疗COPD尤其是肾虚痰瘀型COPD时,可酌情加用疏肝、解郁、理气的药物,以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服用散结镇痛胶囊和孕三烯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副作用及对复发率、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散结镇痛胶囊组和孕三烯酮组,对比分析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副作用和复发率、妊娠率。结果各用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散结镇痛胶囊组月经异常恢复情况及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孕三烯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结镇痛胶囊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的巩固治疗有效,可预防和减少复发,调节内分泌,提高妊娠率,且不良反应小,尤其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患者。  相似文献   

17.
"病络"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病机,中医神经信息学研究方向之一是利用脑功能成像、神经电生理学等西医学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可视性依据的研究。脏腑功能失常使脑部络脉病变引起脑神功能改变,在机体未出现形质异常阶段可能是"病脑气络"阶段。中医神经信息学以肝气郁结证为切入点,为"病脑气络"病机找到了客观可视性的证据,为进一步探索疾病的早期干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